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地藏十輪經白話淺釋卷一 序品第一


<< 01-01經文註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註)佉羅帝耶山(註),牟尼仙(註)依(註)住處,與苾芻(註)眾俱,謂過數量大聲聞僧,復有菩薩摩訶薩眾,謂過數量大菩薩僧。
說月藏已,爾時南方大香雲來,雨大香雨;大花雲來,雨大花雨;大妙殊麗寶飾雲來,雨大殊麗妙寶飾雨; 大妙鮮潔衣服雲來,雨大鮮潔妙衣服雨;是諸雲雨充遍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
(譯)我聽聞世尊這樣說,那時世尊在佉羅帝耶山,這是許多寂靜仙道修行人所憑依的山林住所,世尊身旁圍聚了無數的大比丘聲聞僧眾,還有無數的菩薩大菩薩僧眾。
世尊開示完月藏經時,從南方飄來了大片香雲,降下了大量香雨;飄來了大片花雲,降下了大量花雨;飄來了大片美妙的珍寶飾品雲,降下了大美妙珍寶飾品雨;飄來了大片美妙的純淨清潔衣服雲,降下了大美妙純淨清潔衣服雨。這些寶雲寶雨充滿了這座許多寂靜修仙人所憑依居住的佉羅帝耶山。

(註)薄伽梵:梵語 bhagavat,為佛陀十號之一,諸佛通號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誐嚩帝。意譯有德、能破、世尊、尊貴。即有德而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於有德之神或聖者之敬稱,具有自在、正義、離欲、吉祥、名稱、解脫等六義。
在佛教中則為佛之尊稱,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別、受眾人尊敬、能破除煩惱等眾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等四種意義。另據佛地經論卷一載,薄伽梵具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種意義。此外,亦有將佛與薄伽梵併稱為「佛薄伽梵」者。
瑜伽八十三卷:「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
(註)佉羅帝耶山:
七金山、十寶山之一,接近須彌,高四萬踰繕那。光味仙人亦居於此,學習驢脣仙所傳之玄象列宿法。
(註)牟尼仙:
修寂靜行之仙人通稱。
玄應音義二十一:「牟尼仙,舊言文尼,又作茂泥,皆訛也。此言寂靜,亦翻名仁。又言智者,此亦仙義。久在山林修心之屬,皆名仙人,義通內外,不唯外道。」
牟尼: 寂默、寂靜。本為印度對修心學道,了脫三業煩惱者之尊稱,今作為對佛陀之尊稱。
(註)苾蒭:
比丘、苾蒭、煏芻、備芻。 意譯乞士、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怖魔等。
為佛教教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男子。
苾芻以無所營於生計,悉賴乞食而清淨活命,故稱乞士。
除六情之飢,斷貪欲染,而以善法薰修,故稱除士、除饉、薰士。
修養善道而破煩惱,故稱破煩惱。以盡形壽受持淨戒,故又稱淨持戒。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稱怖魔。
『梵云苾蒭 唐云乞士 亦名能破破 猶毀也破有多義 或破惡業或破煩惱此 無正譯故存梵語』

(註)依:為依止、依憑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別,二者係相對而立者。依賴、依憑者,稱為能依;被依賴、依憑者,稱為所依。如地與草之關係,地為所依,草為能依。對所依者而言,有直接力量者(親所依),稱為所依;反之,力量微弱而間接者(疏所依),稱為依。



【從諸香花、寶飾、衣服,演出種種百千微妙(註)大法音聲:
謂歸敬三寶聲,受持學處(註)聲,忍辱(註)柔和(註)聲,精進(註)勇猛聲;
降伏
四魔聲(註)
趣入智慧聲(註)
廣大名稱遍滿
三界聲(註)
勸修殊勝念、定、總持(註)
空無相無願(註)聲,
厭離貪欲(註)聲;
(譯)從種種香花、寶飾、衣服等雲雨中,引奏出了百千種幽深絕妙的大法音宣流聲:
有皈依禮敬佛法僧三寶聲;受持戒律聲;安忍隨順柔和聲;勇猛精進勤修聲;
降伏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聲,降伏四魔聲
深入明白事項、了悟真理的趣入智慧聲
廣大佛名佛號遍滿三界聲;
勸導有情修學殊勝正念、禪定、陀羅尼聲;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解脫門聲; 
厭離貪愛欲求聲;
(註)微妙: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
維摩經菩薩品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無量壽經下曰:「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註)學處:意謂所學之處。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學習戒律時,所遵循之戒條,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稱為學處。南傳佛教稱戒、定、慧三學為三學處。另據菩薩地持經卷一所載,菩薩有七學處,即:自利、利他、真實義、力、成熟眾生、自熟佛法、無上菩提。此外,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分顯密而說所學之體,又譯之為「學句」。
(註)忍辱:音譯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譯作安忍或忍。即心能安住而堪忍侮辱或惱害。
《大乘義章》卷十二云︰「言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毀名之為辱,於辱能安目之為忍。」
依《大智度論》卷六所說,忍有生忍、法忍二種︰
(1)生忍︰謂眾生雖加種種惡,心不瞋恚;又給與種種供養,心亦不歡喜;且觀眾生無初、中、後,不墮常、斷二邊,不生邪見。
(2)法忍︰於甚深法中心無罣礙。

(註)柔和:瑜伽九十二卷:言柔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
瑜伽二十五卷:云何柔和?謂如有一,於大師等,具足成就慈愍身業;具足成就慈愍語業;具足成就慈愍意業。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應所受用。凡所飲食、無有私密。如法所獲,如法所得,墮在缽中,為缽所攝、而為受用;同戒同見。成就如是六種可愛可樂可重無違諍法,易可共住;性不惱他,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歡喜。是名柔和。
瑜伽五十七卷:云何柔和?謂性賢善,由身語意,將護於他,令無惱害。若他所有無罪喜樂,未生令生,生已隨護;有罪憂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脫。此中忍辱,耐他違害;柔和、於他不作違損。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集異門論二卷五頁云:柔和云何?答:身不剛性、身不強性、身不硬性、身純質性、身正直性、身潤滑性、身柔軟性、身調順性、是謂柔和。

(註)精進: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斷惡法之心作用也。
華嚴大疏五曰:「精進,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
唯識論六曰:「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輔行二曰:「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
慈恩上生經疏下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昇進不懈怠故。」

(註)勇猛:勇:雄敢果決。猛:強烈、急速。
(註)四魔:
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煩惱魔指貪瞋痴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
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註)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梵語 若那、闍那譯曰智。般若譯曰慧。 決斷曰智,簡擇曰慧。 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
大乘義章九:「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註)三界:
凡夫眾生居住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欲界、色界、無色界。古譯名娑婆世界。
1.欲界:有婬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所住。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
2.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婬食二欲有情住所。或身體、宮殿、物質的物,全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界由禪定之淺深麤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
3.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
(註)總持:梵語陀羅尼Dhāraṇi,譯言總持。
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
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
嘉祥法華疏二曰:「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論云: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今明一正觀隨義異名。」
(註)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又譯為「三三昧」。由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而獲得解脫。
「空三昧」是觀五陰無常、本空,而入的定境。
「無相三昧」是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無願三昧」是觀貪瞋癡相斷,沒有任何願求、造作,而入的定境。

(註)厭離:於物生厭而捨去之意。
瑜伽八十三卷:厭離者:增上意樂、於遠離中,起決定故。
唯識論六曰:「厭謂慧俱無貪一分,於所厭上,不染著故。」

(註)貪欲:引取順情之塵境而無厭,謂之貪欲,即貪愛世間之色欲財寶等而無厭也。
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無厭足為貪欲。」
法華經譬喻品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色如聚沫聲(註),受如浮泡聲(註),想如陽焰聲(註),行如芭蕉聲(註),識如幻事聲(註)
(譯)色相如同水流沖激所成的小團沫,快速增滅,無法隨心所欲揉切成型的色如聚沫聲。
納受如同雨水打在水上所成的浮泡,不堅易破,無能久存的受如浮泡聲。
念想如曠野風塵、陽光熱照時所映現的野馬、流水假像,本性虛無的想如陽焰聲。
行為造作如同芭蕉莖幹,危脆中空,體無堅實的行如芭蕉聲。
識心分別,如同看到魔幻師在街頭變幻出象馬、車兵等等,所起的思維隨幻境而生滅,並非真實的識如幻事聲。
(註) 色如聚沫:
雜阿含26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恆河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瑜伽卷84:「色如聚沫者,速增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
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說言不可揉捼。
又實非聚,似聚顯現,能發起一有情解故。」
《披尋記》:速增減者,喻聚無常。水界生者,喻緣攝受。思飲食味等者,喻喜為因。不可揉捼者,喻不隨己欲。

(註)受如浮泡: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瑜伽卷84:「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
言如地者,所謂諸根,彼生依故。言如雲者,謂諸境界。
言如雨者,所謂諸識。如雨擊者,所謂諸觸。如浮泡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

(註)想如陽焰:陽焰乃曠野中飛動之風塵,於日光下視之,如見水,如見野馬,如見男女相,非真實物相,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瑜伽卷84:「想同陽焰者,飈動性故,無量種相變易生故,令於所緣發顛倒故,令其境界極顯了故,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

(註) 行如芭蕉: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傭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
(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瑜伽卷84:「云何行類芭蕉?
如明眼人者,謂聖弟子。言利刃者,謂妙慧刀。言入林者,謂於五趣舉意攀緣,種種自性眾苦差別同樹法故。
為取端直芭蕉柱者,謂為作者、受者我見。截其根者,謂斷我見。披折葉者,委細簡擇唯有種種思等諸行差別法故。
彼於其中都無所獲者,謂彼經時無堅住故。何況堅實者,何況有餘常恆實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見。」

(註)識如幻事: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瑜伽卷84: 「云何識如幻事?
言幻士者,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衢道者,住四識住。
造作四種幻化事者,謂象馬等,如象身等雖現可見,而無真實象身等事。
如是應知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識住,雖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見,然無真實我性可得。
又識於內隱其實性,外現異相,猶如幻像。」
 
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註)
慚愧(註)聲、遠離(註)聲、護念(註)聲;
慈悲喜捨(註),證得諸法聲,
生天涅槃(註),趣向三乘聲;
轉大法輪(註)聲,雨大法雨(註)聲;
成熟有情(註)聲,度三惡趣聲,
修治圓滿六到彼
善巧方便(註)聲,趣入十地聲,
遊戲神通(註)遊戲清淨(註)無上大乘聲,
不退轉地(註)聲,無生法忍聲(註)
灌頂受位(註)聲,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註)聲。】
(譯)無常、苦、無我、空苦諦四行相聲;
持心崇向善德、愧畏羞惡聲;遠離貪欲憂惱繫縛聲;諸佛菩薩憶念助護有情聲;
慈、悲、喜、捨四無量聲;證得諸法法性本來清淨聲;
得證天道福報、寂滅圓滿聲;志向三乘修行聲;
世尊宣說圓滿正法聲;佛法大甘霖普潤有情聲;
成熟眾生善根得證福果聲;救度三惡道極苦有情聲;
圓滿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聲
隨順機宜施設巧妙智用聲;證入菩薩十地聲;
自在無礙運用神通利益有情聲;至高無上大乘正法自在圓滿聲;
不退失見道位聲;確切悟知諸法不生不滅法理聲;
領受法位受灌佛智甘露聲;契入一切廣大無邊諸佛境界聲。
(註)無常、苦、無我、空:
即有漏果報之四相,謂之苦諦四行相。苦空無常無我者舊譯。新譯謂之非常苦空非我。
苦:短暫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
空:緣起性空,緣起:世間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性空:眾緣和合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自體;
無常: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
無我: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俱舍論卷26:「苦聖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
大乘義章3:「逼惱名苦,苦法遷流,說為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為空。苦非我體,名為無我。」

(註)慚愧:慚與愧。慚是對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
「慚」即自己不造罪,「愧」為不教他人造罪;「慚」為在自心中感覺羞恥,「愧」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覺羞恥;「慚」為對人之羞恥心,「愧」為對天之羞恥心。
此說相當於俱舍論之第二釋。成唯識論卷六則併取俱舍論之二釋,認為「慚」為先尊重自身,而後崇重賢者與聖者,並崇重法;「愧」係由世間之力,即由於他人之譏謗或律法之制裁,而輕拒暴惡。即主張羞恥為慚、愧二者之通相,崇善與拒惡則分別為慚、愧之別相。

(註)遠離:遠離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即出離心。謂無為法之性,空而脫一切之事相繫縛也。
維摩經菩薩行品曰:「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註曰:「肇曰:遠離無為之別稱耳,雖見無為離遠之要,而身心不離有為善也。」

(註)護念:《阿彌陀經義疏》云︰「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退失。」
謂諸佛、菩薩、諸天善神等對於修善眾生或佛弟子加以護持攝受,使之不致遭受障礙。
《法華經》卷一〈序品〉︰「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此中,「所護念」譯自梵語parigraha ,與「所攝受」同義。

(註)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之四禪。
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
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
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
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捨怨捨親也。
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 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俱舍論29:「無量有心: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
(註)生天: 生於天界之意。
大乘依涅槃經,則天有三種:一生天,三界之諸天也。二淨天,一切三乘之賢聖也。三第一義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薩但念第一義天。
見別譯雜阿含經九,涅槃經十八,智度論二十二,大乘義章十二。

(註)轉法輪:佛之教法,謂之法輪。說教法,謂之轉法輪。輪者,轉輪聖王之輪,寶,有迴轉與碾摧之二義,迴轉四天下,碾摧諸怨敵。佛之教法,亦迴轉一切眾生界,摧破諸煩惱,故譬之曰法輪。輪者,譬說教法。轉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轉車輪也。
止觀輔行一曰:「輪具二義:一者轉義,二摧破義。以四諦輪轉度與他摧破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
嘉祥法華義疏曰:「流圓演通,不繫於一人,故稱為輪。無累不摧,亦是輪之義。」
法華文句五曰:「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註)雨大法雨:大法能慈潤枯渴之眾,故以譬於雨。法華經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化城喻品曰:「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
(註)成熟有情:言有情眾生,應得度者,則以種種方便,令其因緣成熟。
顯揚八卷:「成熟有情行者:謂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無量。二、調伏方便無量。復有六種成熟。一、成熟自體。二、所成熟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者。六、已成熟者相。如是名為成熟有情行」
瑜伽三十七卷:「云何成熟?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註)善巧方便:又作方便善巧、善權方便、權巧方便、善方便、巧方便、權方便。或單稱為善巧、善權、巧便、方便。即隨順機宜而施設的巧妙智用。
《佛地經論》卷七︰「經曰︰身語及心化,善巧方便業。論曰︰有義此顯成所作智。謂智能起身語心化,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絕,故名方便,此即名業。」

(註)遊戲神通:佛菩薩以神通攝化眾生,能出入無礙,自由自在。
佛菩薩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娛樂,曰遊戲。又戲者自在之義,無礙之義。
智度論七曰:「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
註維摩經五曰:「什曰:神通雖大,能者易之。於我無難,猶如戲也。肇曰:遊通化人,以之自娛。」
同慧遠疏曰:「於神通中歷涉為遊,出入無礙,如戲相似,故亦名戲。」
同嘉祥疏曰:「外道二乘,神通即有礙,不名遊戲。今菩薩無礙,云戲也。」
(註)遊戲清淨:遊戲:自在。清淨:諸法無垢無執的本來圓滿面目
(註)不退轉地:又作不退位。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則不再墮退惡趣,故稱不退。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入見道而得無生法忍,則不再墮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復次,菩薩階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稱為不退轉住,由此產生諸種不退之說。
不退,梵語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轉、無退、必定。
退,乃謂退步、退墮之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即由所證得之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為不退。
(註)無生法忍:
又稱無生忍。指對無生之法理的認知。即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謂。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
此處之「忍」,是「確認」、「確知」之意。與忍辱的意思不同。

─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為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為「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印順導師)
大般若經449:「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智度論七十三:「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註)灌頂受位:
又名傳法灌頂,受職灌頂。受大阿闍梨職,上傳授密法於人之位之灌頂也。依此灌頂受大日如來之職,自身為傳法之阿闍梨也。故具曰傳法阿闍梨位灌頂。。
演密鈔四曰:「灌頂之言有二種別:一傳教灌頂,二結緣灌頂。(中略)二者傳教灌頂,從初發心求阿闍梨。為欲紹襲阿闍梨位故,師許可已。為造立漫荼羅具足儀軌而與灌頂,得灌頂已,堪紹師位,故名得傳教灌頂,名阿闍梨也。」
*結緣灌頂,唯為使結佛緣,引入一般之人於灌頂壇,使投花而授其本尊之印與真言,無秘法之授受*
又菩薩自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為受法王職之證明。
(註)諸佛大海:佛陀的境界廣大無邊,有如大海,故稱佛界為「佛海」。
探玄記三曰:「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謂徧一切處而轉法輪故。」
(能教化眾生之佛,數量無限,遍所有處傳法說法)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咸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法音聲。
隨意所樂,各見其身,種種香花寶飾衣服之所莊嚴。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寶;
復從一一如意珠中放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一世尊無量眾會恭敬圍遶。
復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觸,眾病除愈。】
(譯)這時一切參與法會各方大眾,都見到了這種種美妙雲雨,也聽到了種種妙法音聲。
順應個人心念喜好,各自見到身上裝飾滿了各種華美衣服、香花、寶飾。每人又見到兩手掌中拿著如意寶珠,從每個如意寶珠中,如下雨般飄落出各種寶物。
又從每個如意寶珠中發放出各種光明,藉著光明,一切大眾都看到了十方如恆河沙數的眾多佛國世界;又藉著光明照耀,也看到了諸佛國土中,每位世尊都被無量大眾恭敬圍繞。
又藉著光明照耀,看到了諸佛國土中一切有病痛的眾生,被這光明照拂,病痛全都消除痊癒。

諸應被殺及囚繫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脫。
諸身語意麤重穢濁,因光皆得輕軟清淨。
諸飢渴者亦皆飽滿。
諸被種種刑罰逼切,光明照故皆離憂苦。
諸少衣服、寶飾、珍財,光明照故,隨念皆足。
若諸有情
樂欲(註)殺生,乃至或有樂欲邪見,由此光明之所照觸,皆悉樂欲遠離殺生,乃至樂欲遠離邪見。
若諸有情為於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隨願皆得。】
(譯)許多要被殺害及囚禁的眾生,因為光明照拂,都得到了解脫。
許多身、語、意三業粗重污濁不堪的眾生,藉著光明照拂,煩惱污穢盡除,身語意變得清淨柔軟平和。
許多饑渴眾生也得到了飲食飽足。
許多被種種刑罰逼迫,身心憂苦的眾生,因為這光明照拂,都遠離了憂愁苦惱。
許多缺乏衣服、美飾、珍寶的眾生,因為光明照拂,都能如意滿足。
如果生性喜好殺生,乃至沉迷邪見的眾生,藉著這光明照拂,全都轉邪為正,願於遠離殺生,乃至願離種種邪知邪見。
如果眾生們因為種種願求不得而身心苦惱,受到光明照拂,所求所願都能得到了滿足。
(註)樂欲:樂者,願也,好也。樂欲者,願求欲望也。
最勝王經一曰:「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
盂蘭盆經宗密疏曰:「願者,心之樂欲也。」



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眾苦無不休息,皆悉歡娛受諸妙樂。
又見如是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觸,遠離一切昏雲塵霧、烈風暴雨、不善音聲、及諸臭穢、苦辛、惡味惡觸恐怖。
遠離一切
邪業、邪語、邪意、邪歸(註)
不寒不熱,安靜坦然,
地平如掌(註),諸妙樂具充滿其中。】
(譯)又藉著光明看到諸佛國土中,遭受無盡種種苦難的一切眾生,身心苦惱都消除了,享受著種種殊妙喜樂。
又看到這些佛土中,藉著這光明照觸,遠離了一切烏雲塵霧、狂風暴雨、惡音惡聲、及各種髒臭、苦澀辛辣、惡味惡感的恐怖環境。
遠離了一切殺、盜、淫惡身業,兩舌、惡口、妄語、綺語等惡口業,貪、瞋、邪見惡意業,遠離了歸依外道的邪行皈依。
佛國淨土環境合宜不冷不熱,眾生生活閒適安泰,國土平正沒有高山阻隔、深谷險地,種種精妙喜樂資糧都充滿具足。
(註)邪業、邪語、邪意、邪歸:
邪業:由貪、瞋、癡而起之不正的身業;如殺生、不與取、邪淫等皆是。為「正業」之對稱。
邪語:不正口業,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
邪意:貪、恚、邪見等是意邪行
邪歸:歸依外道邪師邪行。
(註)地平如掌: 地平如掌石。並非地平如手掌。
(譬喻)海底有石名掌,無一微塵之不平,經中以為國土平正之喻。
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曰:「地平如掌。」
法華文句七曰:「經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則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不平,當知類如法掌耳。」

【爾時眾會其身欻然(註)地界增強,堅重難舉;既睹斯瑞咸悉驚疑,何因何緣而現此相?
於眾會中有
天帝釋(註)名無垢生,去薄伽梵不遠而坐,即從座起,頂禮(註)世尊,合掌向佛以頌問曰:
(譯)這時大眾忽然感到全身漸漸僵硬,手腳沉重難以抬起;當見到這些徵兆發生時,都感到驚恐疑惑,不知什麼因緣引發了這些徵兆?
在大眾中有一位名為無垢生的帝釋天主,在如來身旁不遠處坐著,就從座位上起身,向世尊頂禮後,恭敬合掌向世尊以偈頌發問,懇請世尊開示:
(註) 欻然:音『虛然 或 忽然』。突然忽然之意。同歘然。
(註)地界:人身四大中的地大。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
瑜伽二十七卷:云何地界?地界有二。一、內,二、外。 內地界者:謂此身中內別堅性堅硬所攝地地所攝、親附執受。外地界者:謂外堅性堅硬所攝地地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又內地界、其事云何?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名內地界。
又外地界、其事云何?謂瓦木塊礫樹石山巖,如是等類,名外地界。

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
(1)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
(2)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屬之。
(3)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
(4)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

(註)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又譯為「帝釋;釋提桓因(音譯);天王釋」。
(註)頂禮:頭頂著地禮拜於尊者之前,是一種最尊敬的禮節。


【具諦語諦見,諦善住牟尼。普為眾弘宣,諦究竟堅法。令諸有情類,滅苦及苦因。
何緣於此中,現諸雲雨等?令舉眾歡悅,咸生淨信心。皆發趣大乘,度疑生實見。
天人大眾身,地界增堅重,不能自勝舉,此相有何緣?
兩手皆珠現,雨眾寶放光,照十方除罪,息苦獲安樂。
導師復何因,令舉眾皆見,種種香鬘等,各各自嚴身?
天人普猶豫,不測何因緣,有誰將欲來,現此神通力?
為是佛菩薩?為梵魔釋天?唯願大導師,速為眾宣說。】
(譯)具足真語真見、安住至善境界的釋迦牟尼佛。 普為所有眾生宣說弘揚究竟而堅實的正法。使各類眾生都能受益,滅除身心苦惱及苦惱業因。
願佛開示,今天法會中是何種因緣,出現了許多妙雲及寶雨?請開解大眾種種疑惑,如實知曉正理,使得大眾欣喜,隨而生起清淨信心,發心志向大乘正道修行。
天、人大眾的身體逐漸僵硬,手腳沉重難以抬起,這徵兆是什麼原因?
大眾兩手都出現了如意寶珠,如雨般飄落出許多寶物,又發放出種種光明,遍照十方諸佛世界,佛土眾生因這光明照拂,滅除了罪業,遠離苦惱得到安樂。
也再請大導師開解迷惑,為何大眾都看到了,隨應個人心意喜好,身上都精美莊飾了各種香花及寶鬘飾品?
天、人大眾都感到迷茫,無法得知是什麼因緣,是何方大德將要到來,示現了這種的神通威力嗎?
是佛?還是菩薩?或是梵王?魔王?還是帝釋天主? 祈願導師大慈悲,快為大眾開示這神通因緣。

 
【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
隨喜(註)故,并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
(譯)這時世尊對無垢生帝釋天說:你們應知,有位菩薩摩訶薩名號地藏。已在無量無數大劫裡,在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等五濁惡世,無佛住世的世界中,救度成熟有情眾生。
今天知道了這裡的大集法會,生起隨喜心,與無數無量的菩薩眷屬們,一起要來這裡親近、禮敬、供養如來;變化出聲聞相貌,與眷屬們就要來到這裡,因而先以神通力,示現了這些變化。
(註)隨喜:見人之善事,隨之歡喜之心也。
法華玄贊十曰:「隨者順從之名,喜者欣悅之稱,身心順從,深生欣悅。」
修懺要旨曰:「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勝鬘經曰:「爾時世尊,於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
又謂隨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貧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為布施



<< 01-02 經文註譯 >>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註)功德(註)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

此大菩薩是諸微妙(註)功德伏藏(註),是諸解脫珍寶出處。
是諸菩薩
明淨眼目(註)。是趣涅槃商人導首(註
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採寶渚。
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
功德賢瓶(註)。】
(譯)這位地藏菩薩大菩薩,是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所裝嚴,功德境界是一切世間聲聞獨覺二乘所無法想像測度。
這位大菩薩是含藏了無數精妙功德的寶藏,是種種能解除煩惱束縛的珍寶出生寶地。
是菩薩們正道救世的清淨眼目。是求證涅槃的指引導師。
如同能像下雨般飄落出許多財寶的如意寶珠,滿足眾生一切心願所求;好比是商人們能採得寶物的妙寶洲地。
是能生長福德善根的良田。是能貯滿解脫妙藥的寶器。是能生出殊妙善福的如意寶瓶。
(註)殊勝:事之超絕而世所希有者曰殊勝。
無性釋一卷:即是展轉差別無雜;故名殊勝。或復望彼聲聞等法,極懸遠故;又增上故;名為殊勝。以能引發大菩提故。
(註)功德:善行功業及善行果報。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天台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已曰德。」
勝鬘寶窟卷上:「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註)微妙: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維摩經菩薩品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長阿含經一曰:「如來大智微妙獨尊。」
(註)伏藏:埋於地裡的寶藏,常用來譬喻人心中的寶藏。

(註)明淨眼目:
眼目:比譬物之主要而言。
圓覺經曰:「是經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文句記十上曰:「以一乘妙行為眼目。」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則諸教煥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
本經義無不盡,理無不融,若能深解此經,則大小乘十二部經教得以貫通,喻如清淨眼目,明見一切,也就是所謂「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註)商人導首:商導:商隊之領隊或嚮導,
《別譯雜阿含經》作「行伴」(旅伴),南傳作「商隊」。
導首,梵語 nāyaka又作導師。即教化引導眾生入於佛道之聖者。特指釋尊,或為佛、菩薩之通稱。
釋氏要覽卷上引十住斷結經謂,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稱導師;又引華首經謂,能為人說無生死之道,故稱導師。
大宋僧史略卷中之注文:「導師之名而含二義,若法華經中商人白導師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導之師,此即表白也。」

(註)賢瓶:指能生善福、如意滿足所願之瓶。賢,善之義。
以瓶中能出心所欲求之物,故引喻能生善福。又作善瓶、德瓶、滿瓶、賢德瓶、功德瓶、如意瓶。


 【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
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
狂亂(註)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
如羸老者所憑几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
四流(註)者為作橋梁。
趣彼岸者為作船筏。
三善根(註)殊勝果報。
三善本(註)所引等流(註)。常行惠施如輪恒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
(譯)如同太陽明照著所有正道行處,讓修行善法的眾生正行不偏。
如同光明火炬為迷失正道的眾生照亮幽暗。
如同清涼明月能除卻眾生的煩惱焦灼逼迫。
如同無腳行走眾生所獲得的車乘工具。如同為跋涉遠行眾生所備好的資養糧食。如同迷路眾生所遇得的指引嚮導。 
如同癲狂失念眾生所服用的靜心妙藥。如同患病眾生所遇得的精湛良醫。 
如同贏弱衰老眾生賴以行動的桌几手杖。如同疲倦眾生能睡眠休息的臥床座椅。
作為眾生過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等煩惱四流的橋樑。
作為眾生度脫生死苦海,航向究竟彼岸的船筏。
是護育眾生不貪、不嗔、不痴三善根,生長勝妙善果。
是護育眾生無有貪、無有瞋恚、無有愚癡三善本,所引生的等流善果。
時時布施如活泉流水水輪恆續轉動不停。
堅守戒法毫不動搖如同妙高山王不動不移。
精勤進修心志堅定如同難以摧壞的金剛寶石。
 
(註)狂亂:癲狂心無所主,心智迷亂無知。
瑜伽一卷:「云何狂?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癲狂。」
亂:失念無知。
(註)四流:四種瀑流,以瀑流比喻煩惱,即「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增壹阿含經卷23:「汝今當知,如來亦說有四流法。若一切眾生沒在此流者,終不得道。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止觀一下曰:「橫截死海,超度有流。」
輔行一之四曰:「有謂三有,流謂四流。於此三處,因果不亡,故名為有。為此四法,漂溺不息,故名為流。見流,三界欲也。欲流,欲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痴。有流,上二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痴。無明流,三界痴也。」
(註)三善根:一不貪,二不瞋,三不痴。為生無量善法之根本,故名善根。
十住毘婆沙論一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從此三生。」
智度論三十曰:「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法生增長。」 又即施,慈,慧之三者。反於貪瞋痴之三者。
新譯仁王經中曰:「治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
(註)三善本:
阿毘曇五法行經:「善本何等。有三善本。無有貪善本。無有瞋恚善本。無有愚癡善本。是名爲善本。不善本爲何等。不善本有三。貪爲不善本。瞋恚爲不善本。愚癡爲不善本。是名爲不善本。」
(註)等流: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類似。
唯識述記二末曰:「等謂相似,流謂流類。」
唯識論九曰:「法界性善順惡違,具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等者相似義,流者出義,從彼所出,與彼相似,故名等流。」
又等者等同,流者流類也。但言二者相似。 從善因生善果,從惡因生惡果,從無記因生無記果也。
例如從前念之不善心生後念之不善心或不善業也。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故云等流果。又等流為等同流類之義,因果之性同類,故云等流。


安忍(註)不動猶如大地。
靜慮(註)深密猶如祕藏。
等至嚴麗如妙花鬘(註)
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
妙果近因如眾花葉(註)
伏諸外道如
師子王(註)。降諸天魔如大龍象(註)
煩惱賊(註)猶如神劍。厭諸諠雜如獨覺乘。
煩惱垢(註)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眾結縛(註)如利刀劍。
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註)如城。
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
(譯)容耐內外一切得失榮辱而心安不動,猶如載受萬物一切作為的大地。
淨定境界深奧不可測聞,猶如無法觸達、無法察知的絕秘寶藏。
如同無量上妙精花串繫的殊妙花鬘,地藏菩薩無量三昧相續的等至境界莊嚴華麗。
智慧廣闊淵博如同無邊大海。心無任何執著雜染如同虛空。
無量妙果功德如繁花,無量菩薩善因如茂葉,繁花茂葉莊嚴輝映。
折伏外道如同獅子王勇猛鎮攝群獸。 摧降天魔如同大威龍象蹴踩踏滅。
斬除煩惱賊害如同智慧神劍。厭離喧鬧嘈雜如同獨覺乘愛樂寂靜。
如同清淨甘泉,能洗去妄惑心垢。如同迅猛疾風,能吹走污穢髒臭。如同鋒利刀劍,能砍斷一切煩惱繫縛纏結。
安慰照護恐懼不安的眾生如同親人朋友。如同護城的高牆深河,防護眾生免遭仇敵賊寇侵擾禍害。 
救護眾生種種危難,如同親生父母關愛子女。如同廣密叢林,能藏匿庇護膽怯弱勢的有情眾生。
(註)安忍:心安住於理而不動搖。 梵文:羼提。舊譯:忍辱;新譯:安忍。
三藏法數三十七曰:「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瑜伽九十二卷十六頁云: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謂忍耐迫害、苦難、虛榮、自大及種種誘惑,使心安住在真理。
(註)靜慮:
梵語:禪那又譯為馱那演那、第耶那、持訶那,意譯為思惟修、念修、禪定、靜慮。心定一境而審為思慮者。是為色界所屬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離欲界之煩惱,乃可得之。
瑜伽三十三卷十頁云:言靜慮者,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攝論二卷二十五頁云: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註)等至 :遠離昏沈、掉舉後,能持心、心所,令其相續平等而轉的境界; 以其相續性並延及欲染,而區別於其他不稱為等至的等持。
謂能修此定,正受現前,大發光明,慶快殊勝,處染而不染,無有退轉,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
意譯等至、正定現前。遠離邪想而領受正所緣之境的狀態。亦即入定時,以定之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離邪亂稱為「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為「受」,猶如明鏡之無心現物。
觀經玄義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蓋正受新譯「等至」,據大毘婆沙論卷一六二載,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異,以等持僅通於有心定,等至則廣通有心、無心定。
俱舍論卷二十八,以四禪、四無色定為等至。大乘義章卷十三,以滅盡定、無想定之無心定為等至。
(註)妙華鬘: 以花串成的環狀物稱花鬘 , 作爲頸上、身上的裝飾。
阿毘曇毘婆沙論:「佛經說。若聖弟子。具足三三昧鬘者。能斷不善法。修行善法。
問曰。何故說三昧名鬘。答曰。以其妙好世人生欣上心故。 如少年時首繫花鬘。若男若女。生愛敬心。行者亦爾。若繫三昧鬘。諸天世人。則生愛敬。
復次如人首繫華鬘風則不亂其髮。諸功德首。若繫三昧華鬘者。掉風不能亂。
譬如花若繫以為鬘。則所用處多。諸功德亦爾。若繫以為鬘則多有所用能得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
復次世人於所繫華作鬘想。賢聖亦爾。以三三昧。繫諸功德。亦作鬘想。
亦如世人次第繫華而生鬘想。賢聖亦爾。次第繫心於一緣中。亦作鬘想。」

(註)妙果近因如眾花葉:
大方廣十輪經上譯為:「方便無染如眾華聚」。
出世間善巧方便︰略稱出世間方便,即菩薩但為利他,不為自利所示現的種種善巧施為,以此方便無所得且無執著,名出世間善巧方便。
大智度論卷27:「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眾生;於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眾生;雖不捨眾生,亦知諸法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薩位;

(註)師子王:師子中之王也,譬佛菩薩無一切畏者曰師子王。無量壽經下曰:「如師子王無所畏故。」
又作獅子王、師子獸王。如來之說法能滅一切戲論,於一切外道邪見無所畏懼,如獅子王咆吼,百獸皆懾伏,故以獅子王喻之。

(註)大龍象:原指象中之殊勝者,比喻菩薩之威猛能力。
維摩經卷中不思議品:「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而僧肇之注解:「能、不能為喻,象之上者名龍象。」吉藏之維摩經義疏卷四謂,稱為龍象,非有二物,如好馬名龍馬,故好象稱龍象。
北本涅槃經卷二載,斷除諸結漏之菩薩,稱為大龍象菩薩摩訶薩。舊譯華嚴經卷七中以龍象比喻菩薩之威儀妙好無比。此外,龍之梵語為 nāga,又譯為象,意指龍、象各為水上、陸上之最有力者。後引申作美稱最勝之禪定力用,及具足此力用之有德高僧為龍象。

(註)煩惱賊:煩惱能損慧命,傷法身,故名為賊。
大般涅槃經下曰:「我等既去無上法王,煩惱之賊,日見侵害。」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觀無量壽經曰:「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同天台疏中曰:「煩惱賊者,此能損慧命傷法身,故名為賊也。」

(註)煩惱垢:惱、害、恨、諂、誑、憍等六種心性污染,從煩惱生。穢污相粗;名煩惱垢。
俱舍論二十一卷五頁云:餘煩惱垢、其相云何?頌曰:煩惱垢、六;惱、害、恨、諂、誑、憍。誑、憍、從貪生。害、恨、從瞋起。惱、從見取起。諂、從諸見生。論曰: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諫悔。害、謂於他能為逼迫;由此能行打罵等事。恨、謂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諂、謂心曲。由此不能如實自顯。或矯非撥,或設方便,令解不明。誑、謂惑他。憍、前已釋。
如是六種、從煩惱生。穢污相粗;名煩惱垢。於此六種煩惱垢中,誑、憍、是貪等流。害、恨、是瞋等流。惱、是見取等流。諂、是諸見等流。如言何曲、謂諸惡見。故諂定是諸見等流。此垢并纏、從煩惱起,是故皆立隨煩惱名。

(註)結縛: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繫縛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脫出離生死。
維摩經佛國品曰:「稽首能斷眾結縛。」無量壽經下曰:「煩惱結縛,無有解已。」

(註)塹:深坑、護城河。讀音同「欠」。


 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冷水。
與飢乏者作諸甘果。 為露形者作諸衣服。
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
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
為諸濁水作
月愛珠(註)
令諸有情善根不壞。
現妙境界令眾欣悅。
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
(譯)如同遮蔭大樹,是夏日遠途跋涉眾生的歇清蔭是給與炎熱乾渴眾生的清涼飲水。
是濟助飢餓困乏眾生的各種甘美穀果。是窮苦潦倒衣不蔽體眾生的各種遮護衣物。
是焦熱渴乏眾生遮蔽烈日的濃密大雲。是貧窮匱乏眾生生出資財的如意寶珠。
是驚惶恐懼眾生的安全歸依處所。為眾生作及時甘霖,滋潤各種莊稼。為眾生作淨水寶珠,澄清各種濁水。 
護育眾生善根種苗不會毀壞,生長正果。示現極樂淨妙境界,讓眾生欣喜願往。 
勸勉眾生增勝慚愧,助益上進修行。讓修求福德智慧的眾生,都得到福慧莊嚴具足。 
(註)月愛珠:???
水精珠誤。
倶舍論頌疏抄:
信謂令心澄淨。理亦能令餘心所淨。從強説心。由此信珠在心。皆得澄淨。故入阿毘達解信云。是能除遣心濁穢法。
如水精珠置於池内。令濁穢水皆即澄淨。如是信珠在心池内。諸濁穢皆即除遣。
麟云。泛明其珠。乃至多種。若言珠青珠等。皆水精珠。若珠中能出水者名月愛珠。若能出火者名燧珠。若能清淨濁水者名水精珠。 
成唯識論述記 :

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述曰。喩如水精珠能清濁水。濁水喩心等。清珠喩信體。以投珠故濁水便清。以有信故其心遂淨。


【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註)境。
辯才無滯如水激輪。
攝事繫心如觀
妙色(註)
安忍堅住如妙高山。
總持(註)深廣猶如大海。
神足無礙譬若虛空。
滅除一切惑障
習氣(註),猶如烈日銷釋輕氷。
常遊靜慮無色(註)正道。
一切智智(註)妙寶洲渚(註)。能無功用(註)轉大法輪。】
(譯)猶如吐瀉猛藥能快速淨除纏身煩惱。能收攝所有散亂心念,如同禪定境界。
辯才說法無所滯礙,如同活泉流水沖激水輪旋轉不停。 
觸攝事緣仍然繫心安定不散亂,如觀佛身絕妙好色,定睛不動無心他顧。
容耐一切得失榮辱而心堅不動,如同妙高山王不動不移。
總攝一切諸法、憶持無量法義,深廣如同大海。
神足神通來去無礙如在虛空。
滅除一切煩惱障惑習氣,如同烈陽輕易消融薄冰。
時常悠遊四禪與四無色定無量涅槃正道。
是生起無上佛智的妙寶洲地。能夠毫無造作自在無礙運轉大法輪宣說正法。
(註)等持:定之別名。梵語舊稱三昧,譯曰定,新稱三摩地,譯曰等持。
謂心住於一境平等維持也。是通於定散二心也。假使在於散心而心專注於一境即三摩地。故譯為定者不可也。
唯識述記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轉,故名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
俱舍論二十八曰:「等持者為定,名異體同。故契經說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為心一境性。」
(註)妙色:佛之報身報土,色相不可思議者。
名義集三曰:「經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遷。」
(註)總持:梵語:陀羅尼,譯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總攝憶持而不忘。 
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
嘉祥法華疏二曰:「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論云: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今明一正觀隨義異名。」

(註)習氣: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舍利弗既斷瞋惑之種子,而動則怒氣如摧,是瞋惑習氣尚存之現證,三乘中聲聞全不斷之,緣覺稍侵害之。佛全斷之。
述記二末曰:「言習氣者,是現行氣分薰習所成,故名習氣。」
瑜伽六卷:「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由此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是故於我無過,而汝不應道理。」

(註)靜慮無色: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

(註)一切智智: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三智中之一切智,混聲聞緣覺之智,故為分別彼一切智,而名佛智為一切智智。
大日經疏一曰:「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
仁王經中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註)洲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大的稱洲,小的稱渚。
(譬喻)譬涅槃也。
祖庭事苑三曰:「大般若云:善現白佛:云何菩薩為與世間作洲渚故,發趣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譬如巨海大小河中,高顯可居周迴水斷,說為洲渚。如是善現,色前後際斷,乃至諸佛正等菩提前後際斷,由此前後際斷一切法斷,此一切法前後際斷,即是寂滅,即是微妙,即是如實。」
雜集論八卷:「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絕故。於生死大海,挺出高原;故譬洲渚」
(註)無功用:任運自然、不刻意造作、不加上意志的決定,謂之「無功用」。略稱無功。 為「有功用」之對稱。
攝大乘論釋卷十四云︰「作意名功用,緣三世起,謂我已作、正作、當作,離如此作意名無功用。」
又云︰「由修因及本願成熟,所作佛事皆自然成,無惓無難故言無功用。」
皆將離作意而自然得成佛事稱為無功用。


<< 01-03經文註譯 >>
【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
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至佛前住,
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在如來前合掌而立,以頌讚曰:】
(譯)善男子!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具足了如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現在正與菩薩眷屬們前來此處,先示現了這些神通妙相。
世尊宣說了地藏菩薩種種功德後。
這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神通力化現出聲聞相貌,與無量無數的菩薩眷屬,從南方來到佛陀前止步,
與眷屬們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後,向右繞佛三圈,在如來身前合掌站立,以偈頌讚揚佛:

【兩足尊導師,慈心常普覆。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
具殊勝相好,莊嚴諸佛國,能以
諦慈悲(註),充滿一切土。
永絕諸愛網,如實善安住。捨諸清淨國,度染濁眾生。
本願攝穢土,成熟惡眾生。起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
久修諸苦行,聞生悚懼心。修諸施戒忍,及精進定慧。
曾供事無量,佛菩薩聲聞,及濟諸有情,飢渴病死者。
本為他有情,自捨多身命,本為正法故,捨多骨血皮。
棄捨自安樂,悲愍諸有情,專為諸有情,勤修斷惑網。

善護(註)於六根,恒遠離諸欲,觀有為無常,苦空無我性。
諸苦業增長,皆貪愛為因,故先於六根,永斷諸貪欲。
普於有情界,常安住大悲,雖得勝菩提,而不捨本願。
隨見諸有情,逼切在眾苦,隨起勤精進,勇猛而濟拔。
令勤修施戒,忍進定般若,如母於一子,慈心而養育。
本於有情類,常住普慈心,故速證菩提,度脫無量眾。
本修菩提行,無不為眾生,故今於有情,不捨於六度。】
(譯)福慧俱足的大導師,慈悲善心時時覆護著所有世界;安忍一切榮辱如同載受萬物的大地,消弭眾生的一切怒忿恨心。
具足了諸佛莊嚴一切佛國的最殊勝好相,能以實諦真語與大慈大悲遍滿一切佛土。
本已永斷了一切愛欲纏縛,能夠圓滿安住寂靜中。卻捨離了清淨佛土,來五濁惡世成就佛果,度化濁惡染執的煩惱眾生。
誓願要在五濁惡世成熟愚惡眾生,累劫勇猛精進堅定不移的修行,歷經種種苦行難行勤修菩提道。
只要聽聞過世尊在無量劫中勤修的那些難行苦行,都會感到驚悚和恐懼。勤修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大乘之道。
曾經供養服事過無量的佛、菩薩、聲聞僧眾。也濟度了無數飢、渴、病、死的苦惱眾生。
為了度化眾生,曾經多次捨去了自己性命。為了正法常住,也多次捨施了自身的皮骨血肉。
慈悲憐憫有情眾苦煩惱,捨離了自己的安樂,為了眾生精進勤修了斷滅煩惱障惑的寂滅正道。
斷除了六根煩惱,永遠出離一切愛欲。洞悉世間法本性,都是無常、苦、空、無我。
種種煩惱苦報的增長,都是起因於貪愛,所以應先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永遠斷除愛欲貪著。
時時以大悲救苦心,廣施救護所有眾生,即使已經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卻不捨離往昔以來的本誓大願。
但見到衆生們受到無明苦難的各種逼切,即為眾生思維苦因,勇猛勤修解脫法來拔濟眾生苦難。
慈心教導眾生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來對治種種苦,如同母親用無限的慈愛來撫育自己的獨子。  
時時懷著普濟眾生的無量大慈心,因此快速證得了正等菩提,來度脫無量無數的衆生。
修行菩提道時,誓願皆為利益一切衆生,所以現在教導眾生修行六度來自利利他。

(註)諦慈悲:真實諦語與佛之慈悲。
諦:真實不虛之義,言真實之道理不虛妄也。如俗事虛妄之道理,名為俗諦,涅槃寂靜之道理,名為真諦。見此諦理者為聖者,不然為凡夫。
大日經疏八曰:「諦者,即是如來真實句。」

無量壽經下曰:「今佛慈悲,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
蓋佛觀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為對象,故佛之慈悲特稱「無緣大慈」。
無緣慈︰佛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住過去、未來、現在世,知諸法不實、顛倒虛誑之相,心無所緣,故以其無緣佛心,愍念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執著諸法,分別取捨,為此,令眾生得諸法實相之智慧。
(註)善護:瑜伽九十卷:一切煩惱、皆能斷故;名為善護。


【昔常於末世,求無上菩提,今還末世中,速成無上覺。
調伏諸惡見,天龍人藥叉,安住能斷惑,如金剛聖道。
授無量有情,得勝菩提記,成應供導首,最上良福田。
世尊無等侶,普覆諸群生,無量大名聞,充滿十方界。
是故諸菩薩,為成就己事,咸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
聞所說妙法,皆生歡喜心,起
增上正勤(註),修習菩提行。
由導師法力,皆速證菩提,故今者導師,大集未曾有。
十三兆藥叉,恒噉諸血肉,皆捨諸惡業,速趣大菩提。
有得勝
總持(註),安忍及靜慮,有永盡諸漏,應供世間尊。
有修四無量,有住
四攝法(註);有得四辯才(註),有安住順忍(註)
有得
健行定(註),有得妙慧眼(註),有住無生忍(註),皆由導師力。
世尊大威德,摧滅眾魔怨,降伏諸外道,九十五異類。

盡(註)地獄傍生,餓鬼非天趣,故貞實(註)有情,咸歸尊足下。】

(譯)往昔次次的末法時期,一心願求無上菩提來普度衆生,現今又到了五濁末世,速得滿願成就了佛果。
調伏了天、龍、人、藥叉種種惡習惡見,猶如堅利金剛摧斷一切煩惱結縛,安住在無障無惑的出世正道。
爲無數衆生授記,將來必能成就無上佛果,是三界應供養的最高導師,是衆生栽植福德的最勝大福田。
世尊的功德無與倫比,慈悲恩澤覆護著所有衆生,廣大的聲名,傳遍了無量無邊十方佛土。    
因此菩薩們爲了成就無上菩提志業, 都來歸依在大寂靜聖者,釋迦摩尼佛足下
聽聞了世尊開示的殊妙佛法,都心生歡喜, 增進了精勤勇健心修學菩提道
藉著導師大法力加持,都快速證悟了菩提正覺,今天大眾聚在導師前聽法,是前所未有的盛大集會。
有十三兆藥叉眾,時常吃食血肉殘害眾生,在此聽聞了佛法教化,都斷棄了惡業造作,速向無上菩提道修行。
眾中有得持殊勝陀羅尼的,或修安忍、禪定的,還有的煩惱盡滅,證得阿羅漢果及佛果。
有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 有持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的,有成就法、義、辭、辯四辯才無礙的, 有安住於順忍地,慧心柔軟隨順真理的。
有成就首楞嚴三昧的,有成就妙慧眼徹見真理的,有得無生法忍的,都緣於導師說的加持力。
世尊廣大的威德力, 摧滅了一切魔衆,降伏了九十五種外道異學。
關閉了淪墮地獄畜生餓鬼等不生人天的三惡道門,因此心誠志堅的眾生,都來歸依世尊足下。
(註)增上正勤:
增上:崇高的、有助益的。增勝上進,即加強力量以助長進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強大。
正勤:正精進。
法蘊足論五卷:「云何正勤?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正勤。」
智度論十九曰:「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
精進:又作精勤、勤精進、進、勤。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義,於修善斷惡、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
(註)四攝法:即「四攝」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又譯為「四攝事」。
即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之四種方法。 若依其原語直譯,則稱為「四種把握法」
(1)布施︰詳作布施攝。將財物分與他人曰布,輟己惠人曰施;由此布施攝引眾生,令歸正道,故名。
(2)愛語︰詳作愛語攝。令他愛樂之言語謂愛語,以愛語攝引有情使之開悟,故名。
(3)利行︰詳作利行攝。勸人修正行,或復自己三業所起之行善令一切霑利益,謂為利行。以此攝引眾生令發心,故名。
(4)同事︰詳作同事攝。謂普同眾生之事業、利益等,共苦樂、分禍福,以此引攝令眾生得道,故名。
《瑜伽論》(別譯《菩薩地持經》卷三)、《大莊嚴論》論四攝的相互關係,
謂布施攝是隨攝方便,先布施種種財物,饒益有情,令彼聽受所說法,奉行教法,故為隨攝方便行。愛語是能攝方便,以和言愛語述正教正理,以正法能攝受有情,故云。利行是令入方便,先授正法,由行利行,令彼有情出不善處而入善處,令過度生死入泥洹道,故云。同事是隨轉方便,相共修正事業,行正道,令隨時轉向正道,故云。
(註)四辯才:善於說法的四種才智,包含義辯(分別義理)、法辯(明白諸法)、辭辯(通達方言)、應辯(不畏懼說法)。又譯為「四辯」。
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
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
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
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
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
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註)順忍:五忍之一。
仁王經所說。
一伏忍,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
二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
三順忍,於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也。
四無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無生理之位也。
五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也。
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也。
舊譯仁王經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註)健行定:首楞嚴三昧。新云首楞伽摩。 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 
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嚴定。意譯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首楞嚴:新云「首楞伽摩」。譯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堅固也。以比佛德堅固,諸魔不能壞。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
智度論四十七曰:「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淺深,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此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
涅槃經二十七曰:「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註)慧眼:通達無我、離斷常、捨分別妄見之智慧。 慧能觀照,故名眼。照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
無量壽經下曰:「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智度論三十三曰:「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
大乘義章二十本曰:「言慧眼者,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 又曰:「法眼了見一切法相,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
妙慧眼:法華玄義釋籤:(開麁慧眼成妙慧眼)

(註)魔怨:指惡魔。因惡魔向人行惡,為人之怨敵,故稱魔怨。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八:「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
止觀輔行二曰:「魔為佛怨,故云魔怨。」
惡魔也為佛之怨敵。
(註)盡:關閉。斷。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經説。預流得不墮法。非不永斷。能招惡趣身語意業。得盡惡趣。名不墮法。又説。我已盡那落迦。乃至廣説。
盡是斷義。如阿羅漢。自記別言。我生已盡。是故染汚能招惡趣身語業等。亦見所斷。皆與見道極相違故。爲遮此説。」
大方廣十輪經:
「關閉地獄鬼畜生。利益一切天人眾。是故真實諸眾生。而皆來集佛神力。」
(註)貞實:其心誠實而無諂曲,堪受法者。
法華經方便品曰:「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
瑜伽論記 卷二中說:「或復有草,名伊師迦。其性貞實,曾無衰落,譬我常恆。」

【今者息刀兵,疫病飢饉劫,度迷失正道,盲冥諸有情。
諸煩惱狂亂,皆安寂滅道,故我捨諸緣,來禮敬尊足。
無邊諸佛土,現在諸導師,咸廣讚世尊,聞者皆來此。
我聞遍知海,真實德無邊,度脫諸有情,心歡喜敬禮。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願無量劫中,
常修多供養(註)
我今學世尊,發如是誓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
(譯)今天為了停息世間刀兵、瘟疫、飢荒等等劫難,也為了濟度盲昧無明、迷失正道的所有衆生。
讓眾生解脫所有煩惱纏縛顛狂迷亂,都能安住寂靜涅槃聖道中,所以我放下所有緣繫,恭敬前來禮拜世尊。
無量無邊十方佛土的如來大導師,都在讚揚世尊您的功德,我們無數菩薩聽聞了諸佛的讚揚聲,都到這裡來瞻禮世尊。   
我證知世尊深廣如海無邊無際的佛智真實功德,能濟度一切衆生解脫生死,故生起了歡喜心來禮敬您。
我從往昔修行以來,累修了無量的福德,今天才能來到法會中恭敬頂禮世尊,發願在未來無量劫中,時時精勤廣修供養。
我今天學習世尊一樣發下誓願,在這濁穢娑婆惡土中成就無上菩提來普度眾生。
(註)盲冥:謂盲昧闇冥,為無明煩惱所覆蔽,則無見理之明,如盲者之無法見物。
大智度論卷四十:「舍利弗說:『我師不出者,我等永為盲冥。』」
法華經卷一偈:「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註)廣修供養︰起深信解知見現前諸佛,常以上妙諸供養具供養,行諸供養中之最極之法供養。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妙伽他(註)禮讚佛已,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花,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虛空中。
為聽法故,即於佛前儼然而坐。
爾時所有諸來大眾,既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
各持種種上妙香花、寶飾衣服、幢幡蓋等,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而為供養。
皆作是言:我等今者
快得善利(註),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
(譯)這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用殊妙偈頌禮讚世尊的功德後,與菩薩眷屬們再奉上無量的上妙香花,及種種寶飾散放佛身來供養佛,這些香花寶飾變化成了珍寶傘蓋懸在空中。
為了聽聞世尊說法,就在佛前莊敬端坐。
這時所有參與法會的各方大眾,見到了地藏菩薩摩訶薩後,都讚歎是前所未有的稀奇。
將各自帶來的種種殊妙香花、寶飾衣服、幢幡寶蓋等,散在地藏菩薩摩訶薩身上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都異口同聲說,我們今天得到了大利益大歡喜,藉著世尊神力,能夠親自瞻仰、禮敬、供養這位地藏菩薩大士。
(註)伽他:譯曰頌。伽陀。
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伽陀,此翻為頌,頌者美也、歌也,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訛略云偈。」
伽陀:又作伽他。譯曰句頌、孤起頌、不重頌。凡伽陀有二種:
一通,不論頌文與散文(長行),凡經文之文字數至三十二字者,謂之為首盧伽陀。
二別,必以四句而文義具備者,不問三言乃至八言等必要四句,是謂之結句伽陀。
伽陀有此通別二種,因而通之伽陀,單譯為句,別之伽陀,譯為頌。
次,結句伽陀之中又有二種:一單獨結句以演法義,又讚嘆佛德者,於十二部經中稱之為伽陀,譯為孤起頌,或不重頌。
(註)快得善利:快速獲得很好的利益。
另作「大得善利」,即獲得大且好的利益。
増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爲快得善利。」


<< 01-04經文註譯 >>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好疑問,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
復能讚佛不可思議功德
法海(註),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所有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
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所有世間天人大眾,皆生
迷悶(註)或不信受。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譯)這時法會眾中有一位名為好疑問的菩薩摩訶薩,從座位上起身整理好衣服,偏袒一肩頂禮佛足,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向佛請問:
世尊!這位大菩薩是從那裡來?居住的佛土離這裡多遠?成就了什麼樣的功德善根?能得到世尊種種的稱揚讚嘆!
還能讚嘆世尊不可思議的法海功德,這是我們過去從未聽聞過的,祈願世尊為我們開示。
世尊對好疑問菩薩說:停住!不用再問了!這位菩薩大士無量的功德善根,是所有世間天人大眾都無法測度深淺的。
如果你們聽到如來詳細示說了這位大士的功德善根,所有世間天人大眾都會感到迷惑懵亂,或是無法相信接受。
這時好疑問菩薩再次祈請世尊開示:祈願如來憫恤我們,能為大眾宣說!
佛說:好吧!我就為你們簡略說一說,你們要仔細聽聞,好好思惟留心其中法義。

(註)法海:佛法廣大難測,譬之以海。
維摩經佛國品曰:「當禮法海德無邊。」無量壽經上曰:「深諦善念諸佛法海。」大集經五十六曰:「法山欲崩頹,法海當復竭。」

(註)迷悶:
瑜伽八十四卷:「所迷悶者:不能於中觀察功德,及過失故。」
楞嚴經卷二:「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圓瑛大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卷四:「迷悶者:執吝緣心,無智自解,具足本末不覺,由是喪失本妙明淨之覺心,此非失似失也。」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註),善能悟入如來境界。
已得最勝
無生法忍(註),於諸佛法已得自在。
已能堪忍所有
智位(註)。已能超度(註)所有智海(註)
已能安住
師子奮迅幢三摩地(註)
善能登上所有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
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
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就無量
所化(註)有情。】
(譯)這位菩薩大士,已經成就了無量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已能安住在首楞嚴最勝三摩地,能圓滿證悟如來境界;
已經證得最究竟的無生法忍,一切佛法都已圓滿自在;
已能遍悟一切解脫智慧;智慧圓滿已達涅槃彼岸;
已能自在圓熟師子奮迅三摩地;
智慧高絕如同登上一切智山的須彌巔峰。已能摧伏一切外道邪說邪論。
為了成熟一切眾生,不論到了那個佛國,都能一一安住。
這位菩薩大士,無論安住在任何佛國,無論入定到何種三摩地,都能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就無量所教化的眾生
(註)首楞伽摩三摩地: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嚴定。意譯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首楞,意指一切畢竟;嚴,意即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故稱首楞嚴定為佛性。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至處,無不降伏。」
所謂首楞嚴三昧,即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現在眾生之諸心、分別眾生諸根之利鈍、決定了知眾生之因果等一百項。此三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故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等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
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謂佛性即首楞嚴三昧,此首楞嚴三昧有五種名:(一)首楞嚴三昧,(二)般若波羅蜜,(三)金剛三昧,(四)師子吼三昧,(五)佛性。。
(註)無生法忍: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謂。此處之「忍」,是「確認」、「確知」之意。
(註)智位:
瑜伽卷九五 :「如前所說三周正轉,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方便。
應知於入諦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道聖諦,說名智位。」
「於無學地,如實解了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作證,我已修習,名現觀位。
復有差別。謂諸無學盡、無生智所攝一切極解脫智,說名智位。
即此無學極解脫智所引正見,說名見位。
從預流果乃至究竟,當知所有一切學慧,名現觀位。」

(註)度:梵語「波羅蜜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曰度,有到達彼岸、終了、圓滿之義。(無極:謂其行法無際限也。)
(註)所有智海:一切智海、薩婆若海。形容佛之大覺悟大智慧,如海一樣的深廣。
一切智:指了知內外所有法相之智。即指佛智而言。 音譯為薩婆若、薩云然。或譯所有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瑜伽卷38:「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
地藏占察善惡業報經:「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遊所有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薰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所有所求,能滅眾生所有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註)師子奮迅三摩地:師子奮迅三昧
如獅子振奮猛撲的迅捷,比喻能自在快速地入定、出定、切換定境的定力。
師子奮迅時,開張諸根,身毛皆竪,現威怒哮吼之相。佛入此三昧。則奮大悲法界之身,開大悲之根門,現應機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獸懾伏,故名為師子奮迅三昧。
探玄記十八曰:「從喻為名。謂如師子奮迅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竪。現其威怒哮吼之相。令餘獸類失威竄伏。令師子兒增其雄猛。身得長大。今佛亦爾。一奮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之根門。三竪悲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吼法界之法門。令二乘諸獸藏竄聾盲。菩薩佛子增長百千諸三昧海及陀羅尼海。如是相似。故以為喻。」
(註)所化: 施教化者曰化主或能化,受教化者云所化。
維摩經佛國品曰:「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
所行境界(註)。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淨智(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
心無忘失(註)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註)、宿住智通(註)、死生智通(註),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譯)這位菩薩大士,無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能發起智慧」定境中;
藉由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讓這佛國一切眾生,都能同見各種三摩地所緣攝的種種境界。
 
無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無邊智」定境中;
藉由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讓這佛國一切眾生,隨心所願,能以無數無量上妙供品,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無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清淨智」定境中;
藉由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讓這佛國一切眾生,都能明白種種欲望攀緣的無數過失,讓心性清凈無染無執。
 
無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慚愧智」定境中;
藉由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讓這個佛國一切眾生,都能真確生起猛利強大的慚愧心,遠離各種無慚無愧、不信三寶、毀謗賢聖…等惡行惡見。常住正知正念不會忘失。
 
無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諸乘明」定境中;
藉由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讓這佛國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善巧度人的天眼通、宿命通、死生智通,明曉生生世世的因果。
(註)所行境界:所攝受涵蓋活動的範圍。
瑜伽十三卷 :「云何所行?謂三摩地所行境界。由所得定,過此已上,不能知故。如初靜慮不能觀見第二靜慮,如是根度,數取趣度,亦不能知。」
瑜伽二六卷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註)無邊智:
月燈三昧經:「云何名無邊智。所謂自然知於世間出世間法故。」
(註)清淨智:無漏智也。勝鬘寶窟上末曰:「清淨智證第一義。」
瑜伽三十八卷:「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畢竟斷故;名清淨智。」
(註)慚愧:「恥於自己之惡」謂之「慚」,「羞於自己善之不足」謂之「愧」。
瑜伽四十四卷:「云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
「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已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註)心無忘失:不會失去正念。忘失:失去正念。
瑜伽九十一卷:「若由此智、能斷煩惱及煩惱斷;當知是名心無忘失。」
由於有無我的智慧,有學聖者能夠斷除煩惱成就愛盡、取盡,無學聖者能將煩惱全部斷除,成就心無忘失的六恆住。
心無忘失勝解:成就阿羅漢後,內心一切時一切處都不會忘失聖言,都能正念正知而住,名心無忘失勝解。
(註)諸乘明:達悟渡運眾生各法的智慧。
梵語 yāna。音譯衍那。有乘物、運載、運度等意。指能乘載眾生,運至彼岸者;
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
明: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
(註)天眼智通:眼根所具有的特殊視覺能力。具稱天眼智證通,又稱為天眼智通或天眼通證。即以天眼照了欲色二界色處的神通力。
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一︰「天眼智通緣欲、色界色處。」
大智度論卷五︰「天眼通者,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覆若細諸色,無不能照。」
(註)宿住智通:謂憶念宿住事之通力。又稱宿命通。五通之一或六通之一,具云宿住隨念智證通,又稱宿住隨念智通、宿住智通或宿命通證、識宿命通。
集異門足論卷十五︰「云何宿住智證通﹖答︰能隨憶念過去無量諸宿住事,謂或一生,乃至廣說,是名宿住智證通。」
此謂憶念過去一生乃至無量劫之自身名姓、壽命、苦樂及生死等事,謂為宿住智證通。
(註)死生智通:天眼通名為死生智證通,略稱死生智通。天眼及死生智共知有情之此死彼生。
俱舍論二十七卷:「天眼緣色,天耳緣聲。若爾,何緣說死生智知有情類由現身中成身語意諸惡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死生智名。」(但是,天眼通唯緣色處,以無記為性;死生智則廣緣有情類之三業,唯以善為性。兩者雖有本、略之別,但因天眼通能引起死生智,故合立死生智之名。)
瑜伽三十三:「光明色相想者,謂於如前所說種種諸光明相,極善取已,即於彼相作意思惟。又於種種諸有情類善不善等業用差別,善取其相,即於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
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淨天眼通故,見諸有情,廣說乃至身壞已後,往生善趣天世間中。」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所有愁憂
昏昧(註)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註)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
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捨邪歸依,歸正三寶。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所有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谿、澗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
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
令彼佛土
地平如掌(註),種種嘉祥自然踊現,清淨殊勝眾相莊嚴。】

(譯)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無憂神通明」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佛國一切眾生,都能遠離所有煩憂愁苦
昏昧迷惑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勝通明」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佛國一切眾生修習淨禪,皆能具足神通善巧度人。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普照諸世間」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放出大妙光明普照十方世界遠離種種昏暗,能讓這佛國一切眾生,都能看到十方諸佛國土。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諸佛燈炬明」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如同諸佛慧光燈明,能照破無明黑闇,使眾生知曉道途險難,捨棄邪見歸於
正法,歸依三寶正道。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金剛光」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功德威力的威猛利光如同堅硬金剛,光明照到的地方,能摧滅所有不善,
能讓這個佛國所有的小鐵輪圍山、大鐵輪圍山、須彌山及其他各個高山、溪谷、溝壑、瓦礫、毒刺、所有污穢草木,全都消失不見。
使這佛國一切邪蠱毒害、各種惡蟲猛獸、天災橫禍、瘟疫惡疾、昏暗塵垢、腥臭污穢,全都消滅不見。
使這個佛土方正平坦無阻無險,各種吉慶祥兆紛紛
自然踴現,處處清淨莊嚴無比
(註)神通明: 
華嚴經探玄記:智論第三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縁行業是名明。
復次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業因縁際會不失是名明。
復次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

(註)昏昧:瑜伽九十五卷:若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昏昧。
(註)通明定: 又作通明觀禪、通明觀。修此禪定時,必通觀息、色、心三事而徹見無礙,故稱通明;又能得六通、三明,故稱通明
為世間之根本淨禪。 禪定之一種。阿羅漢等聖者於修四禪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次第定時,觀息、色、心三事之禪法。

(註)佛燈炬明:諸佛智慧如光明燈炬,慧光能照破無量無明昏闇,使眾生知曉道途之險難。
涅槃經二十一曰:「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
增壹阿含17品:「莫數起著想,恒當自順法,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壞於大闇冥,天龍戴奉敬,敬奉師長尊。」
(註)地平如掌: 掌石。(譬喻)海底有石名掌,無一微塵之不平,經中以為國土平正之喻。
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曰:「地平如掌。」
法華文句七曰:「經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則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不平,當知類如法掌耳。」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定(註)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定(註)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少,
殊妙端嚴(註)甚可愛樂。】
(譯)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智力摧伏魔難」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個佛土一切的魔王和魔眷屬,都感到驚慌畏懼,歸依三寶。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電光明」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如電光般剎那間照亮眾生慧心,得到法喜安慰,使這佛國一切眾生,不再為來世業苦深劇感到恐懼害怕。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上妙味」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讓這個佛國一切眾生,隨心所願都得到飲食滿足。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勝精氣」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個佛國一切眾生,都能增長身體氣力威勢,遠離種種病苦。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上妙諸資糧」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個佛國一切眾生,都能隨心所好,得到床椅、臥具、衣服、寶飾,各種資糧用具都不缺乏,種種上妙莊嚴具足讓眾生無比歡喜。

(註)智力難摧伏: 大方廣十輪經:「智力降伏三昧」
新華嚴經論:「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脱門者。明第九法師行中善摧邪論。」

(註)電光明定:
大方廣十輪經譯:電光三昧。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云何名電光三昧?住是三昧照諸三昧如電光」。
電光三昧:又作電燈三昧。菩薩住此三昧,於無始以來所失之道,還復能得,
如電光暫現,以導引行者得路。

(註)殊妙端嚴: 大方廣十輪經譯,身皆端正。
有兩義:
一.形容境物:
佛說轉女身經:佛神力故。所散瓔珞即於空中當佛頂上。化成七十五四柱寶臺。端嚴殊妙甚可愛樂。臺中悉有眾寶之座。各有如來而坐其上。
二.形容身相: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時外道言。童子當知。舍衛國中給孤獨長者有一童女。上色端嚴殊妙無比。人所瞻者無不愛樂。
佛說布施經: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
佛説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隨所現身。但爲成熟一切有情。若或有人貪染心者。愛著殊妙端嚴色相。菩薩即於其前。爲現端嚴女人之相。隨彼男子染愛之心。悉如其意。時彼女人以染著故。形容枯悴即趣命終。根門敗壞臭穢不淨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諍智(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遠離所有
怨憎(註)繫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註)、成就智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踊躍(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註)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
無礙智(註),能修種種清淨事業。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剛定(註)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
諸根(註)具足無缺,常樂遠離(註),其心寂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
十善業道(註)生天要路。】

(譯)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無諍智」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佛國一切眾生,身心勇猛強健,遠離所有仇恨厭
煩惱束縛,心性平和柔順,充滿歡喜快樂;喜好修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心不散亂、成就般若智慧。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能引勝踴躍」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佛國一切眾生,都感受到無量絕妙的歡喜。
 
不論安住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世路光」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佛國一切眾生,開悟自在無礙的智慧,修學各種清淨事業。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善住勝金剛」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佛國一切眾生,一切善根圓滿沒有缺壞,時時少欲不貪著、心念平靜無煩惱苦患。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增上觀勝幢」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個佛國一切眾生,都能深深自責,厭棄自身曾做的惡業罪過,盡心擁護支持生天必修的十善業道。

(註)無諍智:
諍,煩惱之異名。無諍智,即能令諸有情不生貪瞋癡等煩惱之智。利根之二乘及佛有此智。
俱舍論二十七曰:「自知己身福田中勝,恐他煩惱復緣己生故。思引發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行能息諸有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
「諍」,即諍論,為煩惱之異名。諍有三種︰
(1)煩惱諍︰指百八煩惱。煩惱為諍論之根本,故云。
(2)蘊諍︰死。此亦為諍論之根本。
(3)鬥諍︰諸有情互相凌辱,言語相違。
透過修行,使此三種諍論止息不起,謂之無諍。
瑜伽卷九十七:和合方便,共為一事,名為無諍。

(註)怨憎:仇恨厭惡。「憎」是厭惡,如:「愛憎分明」、「面目可憎」。讀音同「增」。
(註)散亂:又作散動、心亂。謂凡夫之心流蕩於六塵之境,一剎那亦不止住者。指令心於所緣之境流蕩不定的精神作用。
唯識論六曰:「云何散亂?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智度論十七曰:「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禪不定。」

​​​​(註)踴躍:歡欣鼓舞貌。
梵文原義:興奮的,猛烈、向上、至最高頂,或進入成為...狀態。
玄奘大師.說無垢稱經:「時諸大眾睹佛神力,歡喜踴躍,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默然而住。」

(註)世路:
世路:三界中有為法之別名。世者過現未之三世也,有為法為三世通行之路,故名世路,又可破壞者為世,無常之所依為路,是有為法之狀體也。
俱舍論一卷:此有為法,亦名世路。已行正行當行性故。或為無常所吞食故。

(註)無礙智:謂佛智之通達自在也。
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涅槃經八曰:「如來不爾。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來名無礙智。」
大集經一曰:「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世事。」
無量壽經下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勝鬘寶窟上末曰:「無礙智者,於世諦法知之自在也。」

(註)金剛定:金剛三昧。菩薩於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禪定名也。其智用堅利,譬如金剛。
青龍疏三曰:「金剛定者,謂諸菩薩至此位中。所依勝定,猶如金剛,悉能斷微細障。」
(註)諸根: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
無量壽經曰:「諸根智慧。」
慧遠疏曰:「信勤念等,名為諸根。若通論之,一切善法,悉名諸根,如涅槃說。」
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 
無量壽經上曰:「諸根悅豫。」慧遠疏曰:「眼等五根,同現喜相。」
(註)樂遠離:
瑜伽21: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蒹、迴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是名樂遠離。

(註)幢 :喻高大威勝,有摧惑之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童真淨智,變化自在,高出功用之表,所以名「幢」.相惑不動故,云「無勝」(無上).即此摧惑亦名幢義。」
「觀幢」可解釋為:如在高幢。觀見一切。
(註)十善業道:佛家喻世間善行的總稱。它是以三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及三種意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痴」)所組成的。又稱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或十白業道。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
利益安樂(註)之心。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鬥諍、疾疫、飢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大地眾寶合成,所有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

(譯)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具足慈悲聲」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佛國一切眾生,都能生起與人安樂的慈心,濟拔人苦的悲心,沒有怨害心,眾生平等沒有怨親差別心,眾生能相互利益安樂心。

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引集各種福德」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使這個佛國一切眾生,遠離各種諍訟爭鬥、疾病瘟疫、饑餓災荒;不順天時的惡風惡雨、苦澀辛酸的惡味飲食,種種惡相惡感的惡劣環境全都消失了。

這位大士不論在那個佛國,如果入定在「海電光」定境中;
由於這個定境的功德威力,能讓這佛國由各種寶物合成佛土大地,遠離所有災患;
種種寶樹、衣樹、用具樹,各種瓔珞樹、花樹、果樹、音樂樹,無量安樂資具充滿莊嚴整個佛土。

(註)利益安樂:
佛地經論七卷: 令修善因,名為利益。令得樂果,名為安樂。 又令離惡,名為利益。令其攝善,名為安樂。又拔其苦,名為利益。施與其樂,名為安樂。此世他世、世出世等,應知亦爾。

(註)海電光定:大方廣十輪經:海電三昧。
海:有廣大無際之義。電光三昧:
又作電燈三昧。 
電燈三昧:悲華經卷第八:「善男子。爾時寶藏如來即入三昧。其三昧名電燈。以三昧力故令刪提嵐界一切山樹草木土地變爲七寶。令諸大衆悉得自見。皆於佛前聽受妙法。隨所思惟。」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
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復於當來過於是數。】

(譯)總而言之,這位大菩薩,在每一天晨時,為了成熟所有眾生,就入定在如恒河沙數的定境中。
出定以後,又遍歷十方眾佛國土,成就一切所教化的眾生,滿足眾生相應願求,讓眾生得到利益安樂。
這位大菩薩,已經在過去無量無數大劫中,在五濁惡世、無佛住世的世界中成熟眾生,在未來的時空裡,還要繼續成熟度脫更多的眾生。


【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
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
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
或有世界飢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
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飢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
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譯)如果那個國土發生了戰爭,眾生們受到刀兵劫難的危害;
這位大菩薩知曉了這種事故,就會在清晨時,以各種定境的功德威力,來消除刀兵劫害,讓眾生們能夠互相慈愛憐憫。
如果那個國土發生了瘟疫疾病,眾生們受到疫病劫難的危害;
這位大菩薩知曉了這種事故,就會在清晨時,以各種定境的功德威力,來消除疫病劫害,讓眾生們都能平安快樂。
如果那個國土發生了飢餓災荒,眾生們受到饑饉劫難危害;
這位大菩薩知曉了這種事故,就會在清晨時,以各種定境的功德威力,來消除饑饉劫害,讓眾生們都能得到飲食飽足。
這位大菩薩,以各種定境的功德威力,作了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利益安樂眾生的事。
這位大菩薩,圓滿成就了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時時精勤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竪固(註)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
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
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

(譯)為了成熟及利益安樂所有眾生,過去曾在無量無數如恆河沙數的如來世尊那裡,以大慈大悲心,發下了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量無盡的大願。
由於這大慈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量誓願的無上威德勢力,
在一日、一夜或是一頓飯時間中,就能度脫無量無數的各類眾生,讓眾生們解脫種種憂愁苦難,一切契合法理的願求都能得到滿足。

(註)竪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741:「謂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色畢竟有孔畢竟有隙。譬如聚沫性不竪固。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佛説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
「復次憍尸迦。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者。諸善男子善女人。隨所住處有是經卷。若諸殿堂及諸房舍。竪固安隱不能破壞。是處即有大威力者。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常來其所聽受正法。」



<< 01-05 經文註譯 >>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
有能
至心(註)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
隨其所應,安置
生天涅槃(註)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飢渴所逼;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
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譯)無論在什麼地方,眾生們如有種種祈求心願,或被各種憂愁苦難逼迫;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契合法理的願求都能得到滿足,遠離種種憂愁苦難。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被饑餓乾渴所逼迫;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契合法理的願求都能得到滿足,各種飲食充足。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缺乏各種衣服、珍寶飾品、醫藥、床座臥具、及各種生活物資;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契合法理的願求都能得到滿足,衣服、飾品、醫藥、床臥、及各種生活物資全都充足完備。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遭受歡喜親愛的人物別離、冤仇厭惡的人物相聚等恩怨苦惱;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歡喜親愛的人物都會相聚,冤仇厭惡的人物都會分離。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註)至心:究極誠心。
無量壽經卷上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專心、一心之意。
金光明經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
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言至心。」同文句記曰:「至猶極也。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分至心為二:(一)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種。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説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
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爲三。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


(註)生天涅槃:
大智度論卷二二:「問曰:三界中清淨天多,何以故但念欲天? 答曰: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說念一切三界天。 行者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婬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婬欲,即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細清淨五欲。
佛雖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眾生不任入涅槃,為是眾生故說念天。
如國王子在高危處立,不可救護,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綿褥,墮則不死,差於墮地故。」

生天:得生天道。天有五種:世間天、生天、淨天、義天、第一義天。
大般涅槃經二十: 「善男子!當知如來亦復不定。如來非天。何以故?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
世間天者,如諸國王; 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 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 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何為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
涅槃經十八:「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死不老不病。」
涅槃:滅除煩惱、生死。
涅槃原是印度語,具稱涅槃那,也被譯做泥洹或抳縛南。它的意義,是包括了滅、寂、寂滅、寂靜、滅度,而玄奘譯為圓寂。在印度的原語應用上,是指火的息滅或風的吹散,如燈火息滅了稱為「燈燄涅槃」。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採用此詞做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論》列舉異教五種現法涅槃論,即以現世五欲的快樂與得四禪定為涅槃;此外也見於婆羅門教以修持達到梵我合一或死後生到梵天,稱為「梵涅槃」;可知「涅槃」不是佛教專有的名詞。唯「涅槃」這名詞一出現在佛教經典上來,便給它以新的內容,到現在差不多變成佛教特有而莊嚴的名詞了。
涅槃也同般若一樣,它的內容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在《大般涅槃經》中舉二十五種、《四諦論》舉六十六種的異名,一般經論中所常見到的無為、真諦、彼岸、無壞、無動、無憂、無垢、不生、解脫、無畏、安穩、無上、吉祥、無戲論、無諍,以至真如、實相、如來藏、法身等等,都是涅槃的異名。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樂眾病除愈。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註),興諸鬥諍;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捨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閉在牢獄,杻械枷鎖(註)檢繫(註)其身,具受眾苦;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牢獄杻械枷鎖,自在歡喜。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應被囚執(註),鞭撻拷楚,臨當被害;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免離囚執,鞭撻加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譯)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遭受各種病痛,身心憂愁苦惱。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疾病苦惱都能痊癒,身心平安喜樂。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相互背離、發生了各種鬥爭諍論煩惱。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彼此都會反覆慚愧後悔,紛紛捨去傷害心思,歡喜容忍一切,互相和睦相處,以仁慈愛心來對待。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被關押在牢獄中,身上綁縛著各種鐐銬枷鎖,吃盡苦頭。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鐐銬枷鎖及牢獄災禍都能解脫,身心自在快樂。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因故被拘捕囚禁,遭受鞭杖拷打等痛苦,將要被刑害時,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囚禁及鞭打刑害都能解脫消除。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註)乖違:
1.違背、背離。漢.王充《論衡.順鼓》:「若事,臣子之禮也;責讓,上之禮也。乖違禮意,行之如何?」
2.失誤、不當。《周書.卷七.宣帝紀》:「恐群臣不得行己之志,常遣左右密伺察之。動止所為,莫不鈔錄,小有乖違,輒加其罪。」
乖:違背、分離。
違:反、背。過失。
瑜伽十一卷:何等為違?謂由於彼,中見過患,棄背為性。

(註)杻械枷鎖:刑具名稱。指手銬、腳鐐等刑具。
天台宗祖智顗於觀音義疏卷上解釋杻械枷鎖,在手,稱為杻;在腳,稱為械;在頸,稱為枷;連身,稱為鎖。

(註)檢繫:約束繫縛。
檢:甲也栝也,栝束不得開露。又察也,謂察錄繫縛。
約束,限制。

(註)囚執:囚:囚禁。執:拘捕。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疲倦,氣力羸惙(註)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暢適,氣力強盛。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隨有(註)損壞;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諸根具足無有損壞。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顛狂心亂,鬼魅所著;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心無狂亂,離諸擾惱。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欲、瞋恚、愚癡、忿恨、慳嫉、憍慢、惡見、睡眠(註)、放逸、疑等皆悉熾盛,惱亂身心,常不安樂;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貪欲等身心安樂。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譯)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身心勞累睏倦,精神不安體力衰弱。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都能身心舒適暢快,精神旺盛體力充沛。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眼、耳、鼻、舌、身感官不全,身體只要有殘缺損傷,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都能感官俱全圓滿,身體沒有殘損。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被鬼魅擾亂糾纏,顛狂失念心性迷亂;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都能心性平和不發狂亂,遠離各種鬼魅擾亂苦惱。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的貪愛欲求、生氣發怒、愚昧無明、仇恨惱怒、慳貪嫉妒、自大傲慢、邪見顛倒、心性惛微、怠惰放縱、懷疑真理等等煩惱都非常嚴重,種種擾亂常使身心苦惱不安;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都會遠離貪欲...等等一切煩惱,身心安樂。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註)羸惙: 衰弱。 羸:(音:雷)瘦弱、疲憊。 惙:衰弱、憂愁不安、疲乏。
(註)隨有:只要有、隨即。
瑜伽師地論卷三六:「略說應知福因、智因總有三種。一者、於福於智,能得、能住、能增長欲;二者、於福於智,善能隨順無違背緣;三者、於福於智,先已串習......
若諸菩薩於此三種福智因中隨有所闕,當知不能生福、生智。
楞嚴經卷一:「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註)睡眠:意識昏暗不明、覺照能力微弱。
意識惛熟,謂為睡。五識闇冥而不慟,謂為眠。心所之一。屬於煩惱。於五蓋中,名為睡眠蓋。於五欲中,謂為睡眠欲。
釋氏要覽曰:「臥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為性,障染為業,發覺淨心經有二十種睡眠過患。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為風所飄,或於山巖、崖岸、樹舍顛墜墮落,其心慞惶(註)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藥所中;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惱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瘧病,或日日發,或隔日發,或三四日而一發者;或令狂亂,身心戰掉,迷悶失念,無所了知;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藥叉、羅剎、餓鬼、畢舍遮鬼(註)、布怛那鬼(註)、鳩畔荼鬼(註)、羯吒布怛那鬼(註)、吸精氣鬼,
及諸虎狼師子惡獸,
蠱毒(註)厭禱(註)諸惡咒術,怨賊、軍陣,及餘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
身心慞惶,懼失身命,惡死貪生,厭苦求樂。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全身命。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譯)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被火焚燒、被水淹溺、被風吹颳,或從高山峭壁、陡崖岸邊、大樹屋頂等高處墜落,心生恐懼驚惶不安;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都能遠離一切危難,身心安隱沒有損傷。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被各種毒蛇毒蟲螫傷,或被各種毒藥毒害;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都能遠離一切毒害苦惱。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被惡鬼控制糾纏,生起各種疾瘧惡病,會每天發作、或隔天發作、或三四天發作一次;或是身心顛狂迷亂、恐懼顫抖、暈厥昏迷失去意志,對一切都毫無知覺。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一切鬼瘧都能解脫,不再恐懼,身心安樂舒適。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遇到種種恐怖可怕事物糾纏擾亂,
如遇上各種藥叉、羅刹鬼、餓鬼、食血肉鬼、臭餓鬼、冬瓜鬼、極醜鬼、吸精氣鬼等鬼怪;
或遇上各種虎、狼、獅子等惡獸,或遇上各種厭魅行蠱詛咒邪術,
或遇上仇敵、賊寇、軍事交戰,及其他種種令人恐懼事物纏繞。
身心驚惶不安,唯恐失去身家財產性命,貪戀活命害怕死亡,厭棄種種苦惱祈求安樂。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就能遠離一切恐怖可怕的事物,保全身家性命完好無損。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註)慞惶:驚惶恐懼失去常態。
(註)畢舍遮鬼:食血肉鬼羅剎之類。又作畢舍遮鬼、毘舍闍鬼、臂舍柘鬼。意譯作食血肉鬼、噉人精氣鬼、癲狂鬼。
(註)布怛那鬼:臭餓鬼、熱病鬼、災怪鬼。係餓鬼中福報最勝者,其身形極臭穢(或謂其形如鸚鵡),能作祟人畜。
(註)鳩畔荼鬼:甕形鬼、冬瓜鬼。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槃荼、俱槃荼、吉槃荼、拘辨荼、鳩滿拏。厭魅鬼,噉人精氣之鬼。
慧苑音義上曰:「鳩槃荼,此云陰囊,亦曰形印,謂此之類陰囊。狀如冬瓜,行時擎置肩上,坐時即便據之,由斯弊狀,特異諸類,故從之為名。舊云冬瓜者,以其事猥而不顯故,使人謬解耳。」
(註)羯吒布怛那鬼:奇臭鬼、極醜鬼。又作迦吒富單那鬼、迦吒布單那鬼。古印度認為剎帝利種若有劣行時,則死後成為此種鬼形,住於下界,受餓鬼之苦。
(註)厭禱: 厭:厭魅,咒死屍使殺害怨敵者。 禱:請也,請於鬼神也。告事求福。
(註)蠱毒:行蠱。以蟲毒作法病害人,厭魅之類。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註)、或為淨信(註)、或為淨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花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穀、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男女、或為方便、或為修福、或為溫暖、或為清涼、或為憶念、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
於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所有皆離憂苦,意願滿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譯)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願求能多聞法、或求清淨信、戒、定,或求神通智慧,或求涅槃解脫,或求美妙的色、聲、香、味、觸五欲,或求世間名聞利養,或求功德,或求工巧技明,或求花果樹林繁茂,或求床座寢具安適,或求道路便捷,或求財穀豐富,或求醫藥、舍宅、僕役、車駕、子女,或求色彩華美,或求甘霖普降、求水、求火、求莊穡豐收,或求扇拂、涼風、求溫暖、求清涼,或求善巧方便、或求積修福德,或求正念相續不忘,或求種種世間、出世間的利益安樂。
在追求時受到種種煩憂苦惱逼迫不安。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絕妙定境的神威功德力,能使眾生遠離所有憂苦,所有心願都能滿足。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註)多聞:多聞法而受持也。
維摩經菩薩品曰:「多聞是道場,如聞是行故。」 圓覺經曰:「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註)淨信:清淨之信心也。 仁王經中曰:「一念淨信。」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以諸種子殖於荒田或熟田中,若勤營務或不營務。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所有果實豐稔。
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過數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
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任持所有大地,常普任持所有種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隨意受用。
此善男子威神力故,能令大地所有草木根鬚、芽莖、枝葉、花果皆悉生長,藥穀苗稼花果茂實成熟潤澤香潔軟美。】

(譯)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將各類種子種植在荒田或良田中,無論是辛勤勞作經營或不勞作經營。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絕妙定境的神威功德力,能讓所有果實都成熟豐收。
為何如此呢?地藏菩薩曾在過去無量無數大劫中,在無數如來世尊處,發下了不可思議的精勤堅固大誓願。
因為這個大願力是為了成熟所有眾生,所以時時護持著所有大地,時時護持護持著所有種子,時時讓一切眾生能夠隨意享用大地萬物。 
地藏菩薩的神威功德力,讓大地所有草木的根鬚、芽莖、枝葉、花果都能發育成長,草藥五穀、禾苗莊稼的花果都能成熟茂盛、溫潤光澤、潔淨好看、美味可口。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註)故,造作殺生、或不與取、或欲邪行、或虛誑語、或麤惡語、或離間語、或雜穢語、或貪、或瞋、或復邪見十惡業道。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所有煩惱悉皆銷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譯)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眾生們的貪瞋痴三毒都特別猛烈嚴重,因而做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業道。
如果能夠極致誠心稱念名號、持誦經咒、歸依敬禮、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所有煩惱都會消滅,遠離十惡業道,成就十善業道,對所有眾生都生起慈悲心和利益心。
這位大菩薩,成就了如此殊妙的定境功德,勇猛精進的大威神力,在一頓飯的時間裡,就能在無量無數佛土,在每個佛土的一頓飯時間中,度脫無量無數如恆河沙數所教化眾生,讓眾生們都能遠離所有苦惱得到安樂。
地藏菩薩會順應眾生的願求與因緣,安設生天福報、涅槃解脫的修行正路。

(註)猛利:猛烈利害相續不斷。



<< 01-06 經文註譯  >>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
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
成熟(註)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或復現作
大自在天身(註)、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註)
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
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茷舍身、或作戌達羅身
(註)
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
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
(註)
或作羅剎身、或作鳩畔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
粵闍訶洛鬼(註)身;
或作師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
或作
剡魔王身(註)、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
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譯)這位大菩薩成就了這麼多,如同我所說的種種不可思議功德。
勇猛精進的堅固誓願,為了成熟所有眾生,在十方佛土世界,有時變化示現為大梵王,為眾生們宣說契合根機因緣的正法。
有時示現為大自在天身、欲界六天的他化自在天身、樂變化天身、睹史多天身、夜摩天身、帝釋天身、四大王天身;
或示現為佛身、菩薩身、獨覺身、聲聞身、轉輪王身;
或示現為剎帝利(王室貴族)、婆羅門(祭司神職)、筏捨(農牧商民)、戍達羅(奴隸濺民)等四種姓身;
或示現為丈夫身、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
或示現為健達縛(香神)、阿修羅(非天)、緊捺洛(人非人)、莫呼洛伽(大蟒神)、龍、藥叉等天龍八部眾身;
或示現為羅剎惡鬼、冬瓜鬼、食肉鬼、餓鬼、臭鬼、極臭鬼、吸人精氣鬼等鬼身;
或示現為獅子身、香象身、馬身、牛身、其他種種禽獸身;
或示現為閻邏王身、地獄鬼卒身、及地獄中各種有情眾生身;
變化示現出這無數無量不同的身相,是要為眾生們宣說契合根機因緣的正法。
也順應眾生們的因緣願求,安置眾生在合適的三乘法中安定修行不會退轉。

(註)成熟:成熟眾生,是言有情眾生,應得度者,則以種種方便,令其因緣成熟,獲得解脫,成就聖果。
(註)天身:由作善業轉生到天界的天人。其生命體較凡人高,故稱天身。生人界則是人身。鬼界鬼身。
(註)大自在天:梵語「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的第十八天,居色界的最頂,或稱色究竟天或是阿迦尼吒天。
(註)欲界六天:
一.欲界六天: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十八天: 
1.初禪三天:指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初禪以上已不食人間煙火,因此沒有鼻、舌二識,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識所生起的喜、樂二受,以及尋伺思惟的能力。
2.二禪三天:指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以上只有意識,沒有眼、耳、身三識以及尋伺思惟,因此只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3.三禪三天:指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天只有意識活動,與樂受、捨受相應。
4.四禪九天:指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四禪天只有與捨受相應的意識活動。
三.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註)印度四種姓:古代印度四種社會階級:
(一)婆羅門(梵 brāhmana),譯作淨行、承習。又作梵志、梵種、梵志種、婆羅門種。乃指婆羅門教僧侶及學者之司祭階級,為四姓中之最上位。學習並傳授吠陀經典,掌理祈禱、祭祀,為神與人間之媒介。
(二)剎帝利(梵 ksatriya),譯作田主。又作剎利麗、剎利種。乃王族及士族之階級,故又稱王種。掌管政治及軍事,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於佛典中,則多以其為第一位。
(三)吠舍(梵 vaiśya),譯作居士、商賈、田家。又作毘舍、鞞舍、工師種、居士種。乃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為四姓中之第三位。
(四)首陀羅(梵 śūdra),譯作農。又作輸陀羅、戍達羅、戍陀羅、首陀、惡種、殺生種。乃指最下位之奴隸階級,終身以侍奉前述三種姓為其本務。
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之權,死後得再投生於世,稱為再生族。反之,首陀羅既無權誦經、祭祀,亦不得投生轉世,故稱一生族。
(註)粵闍訶洛鬼:玄應音義二十一曰:「奧烏報反,此云吸人精氣鬼也。」梵Ojaāhāra。
(註)天龍八部:
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天」,指梵天、帝釋天、四天王等天神。果報殊勝,光明清淨。
「龍」,指八大龍王等水族之主。
「夜叉」,指能飛騰空中的鬼神。
「乾闥婆」,係帝釋天的音樂神,以香為食,又名香神。
「阿修羅」,意譯作非天、無端正、無酒。此神性好鬥,常與帝釋戰。
「迦樓羅」,即金翅鳥,身形鉅大,其兩翅相去三三六萬里,取龍為食。
「緊那羅」,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稱天伎神、歌神。
「摩睺羅迦」,即大蟒神。
此八部眾皆係佛之眷屬,受佛威德所化,而護持佛法。在大乘經典中,彼等也往往是佛陀說法時的會眾。
(註)剡魔王:閻魔王,地獄之管轄者。又稱燄摩王、琰摩王、琰魔王、炎摩王、閻邏王、閻摩羅王、琰摩邏闍、閻摩邏社等;
意譯雙、雙世、雙王、平等王、遮止、靜息、可怖畏等。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上焰染反唐云探惡勝業或名可怖畏亦名深能靜息或云平等次後 地藏菩薩陀羅尼經中本為是古譯或有音旨不切用字乖僻今有自受持梵本因修音義依文再譯識梵文者請挍勘前後二譯方知疎密真言曰.


【善男子!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
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如前廣說。
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并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
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
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譯)善男子!這位菩薩大士成就了這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妙法,
是含藏了無數精妙功德的寶藏,是種種能解除煩惱束縛的珍寶出生寶地。是菩薩們正道救世的清淨眼目。是證求涅槃行伴的指引導師。乃至能夠毫無造作自在無礙轉大法輪宣說正法。種種功德如同前面經文所廣說過的。
善男子!如果有人在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等為上首領袖,如恒河沙數的大菩薩摩訶薩處,在一百劫時間中,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而祈求各種心願。
不如有人在一頓飯時間中,極致誠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各種祈求心願,都能快速如願滿足。
為何如此呢?地藏菩薩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就如同是如意寶珠、也像隨時可採用的寶藏,施與眾生無數寶貝,滿願一切眾生。
這位菩薩大士,為了成熟所有眾生,長久修行堅固不壞的大悲大願,勇猛精進勝越其他菩薩,所以你們應當盡心供養。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作,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
復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幡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
復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讚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迴奉世尊而說頌曰:

天人龍神所供養,十方菩薩皆來奉,
聞救世有大功德,唯願受我最勝供。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是頌已,頂禮佛足,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
施眾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
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眾生,登
諸趣有(註)無畏岸。
(譯)這時來自十方世界的法會大眾,所有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眾、天人、藥叉、健達縛等,都從座位上起身,各盡所能,將種種金銀屑砂、種種寶物香花,散放地藏菩薩身上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又奉上種種最精妙的衣服、摩尼寶珠、珍珠花鬘、珍珠瓔珞、金銀寶絲、幢幡寶蓋等,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又以無數精妙動聽的音樂、頌歌,來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這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又將這種種精妙的供養資具,迴向供養世尊,而說讚頌:
一切天人龍神應供養的世尊,十方世界的菩薩們都來侍奉;
聽聞了世尊救世的莫大功德,祈願您接受我最殊勝的供養。

地藏菩薩摩訶薩說完讚頌後,再次頂禮佛足,世尊也宣說偈頌讚揚地藏菩薩:
發起堅固智慧大願與清淨心,能滅除眾生無量無盡的煩惱;
如同手持如意寶珠能生無量寶物來布施眾生妙樂,也如同堅利金剛能斷除眾生煩惱纏網。
發起精進不懈的大悲大慧,用此最勝妙品供養世尊;
用深廣如海的智慧救度受苦眾生,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登上無畏彼岸。

(註)諸趣:六道。
(註)有:指生死之間。
即「存在」。在佛教典籍或各家的主張中,其意義與分類有多種說法。茲略述如下︰
(一)「無」或「空」的對稱︰意指存在。用於顯示諸法的存在。又有假有、實有、恆有、真有、妙有等之別。如俱舍家談諸法存在時,說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唯識家以依他起性為聚集相續之分位性,故說假有;圓成實性其體遍常而無生滅,諸法之實性存在,故稱實有,亦稱妙有、真有。
(二)指有支︰十二因緣之一。即指能招引當來因果之業。或將造業之階位稱為有,為迷之因。
(三)異熟果的總稱︰又指迷之果。即由善惡之因而感得迷界苦樂之果,生死相續,因果不滅,故稱為有。如稱三界為三因,稱生、本、死、中為四有,或二十五有、二十九有等皆是。
(四)指三界中之色界、無色界的自體︰即定心與依身。如稱色、無色二界的貪欲為有貪,三漏的有漏,或四暴流中的「有暴流」等即是。此「有」之義同於三有、四有等之有。蓋色、無色界的眾生執著於內在的定心,與欲界眾生對外在欲境起煩惱者有異,故稱有貪。



<< 01-07 經文註譯 >>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及苾芻尼、
鄔波索迦(註)、鄔波斯迦(註)
令其皆得
增長(註)憶念(註),增長守護憶念(註)
增長壽命,增長身體,增長無病,增長色力;
增長名聞,增長資具,增長親友,增長弟子;
增長淨戒,增長多聞,增長
惠捨(註),增長妙定(註),增長安忍(註),增長方便。】
(譯)這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從座位起身向世尊說:
大德世尊,我應承擔救度這四大洲的世尊弟子,一切比丘、比丘尼、在家信眾男、在家信眾女。
讓他們都能增長三寶正念;增長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等護念;
增長延年益壽、身體氣色精力、健康無病;
增長名聲傳聞、資身用具、親友、弟子;
增長清淨持戒、多聞佛法、布施、微妙禪定、增長安忍、善巧方便;

(註)鄔波索迦:舊稱優婆塞,伊蒲塞。新稱鄔波索迦,優波娑迦,優婆娑柯,鄔波塞迦,鄔波素迦等。
譯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親近奉事三寶之義。總稱受五戒之男子。四眾之一。
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波索迦,或言優波娑迦,近侍也,言優婆塞者,訛也。此云近善男,亦云近宿男,謂近三寶而住宿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義譯也。」同二十三曰:「鄔波索迦,亦云優婆娑柯,受三歸住五戒者。優婆,此云受。娑柯,此云男。」
(註)鄔波斯迦:舊稱優波夷,優婆斯。新稱鄔婆斯迦,鄔波斯迦,優波賜迦,優婆私柯。譯曰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寶之義。總稱受五戒之女子。四眾之一。
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波斯迦,或言優波賜迦,此云近善女,言優婆夷者,訛也。」同二十三曰:「優婆,此云受,私柯,此云女。」受者受五戒之義。
(註)增長:
雜集論七卷: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於阿賴耶識中,長養異熟(果報)種子故。
(註) 憶念:記憶不忘也。
華嚴大疏鈔三十四上曰:「攝法在心,故名憶念。」
瑜伽八十三卷:言憶念者,於所觀察一切法義,能不忘失;於久所作久所說中,能正隨念。
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天。
南傳作「六回憶處」(cha anussatiṭṭhān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個回憶的基地」(the six bases of recollection),「回憶」(anussati),另譯為「隨念;憶念」。
即念佛之聖德(念佛)、念法之離諸熱惱(念法)、念四雙八輩之聖僧(念僧、念眾)、念守戒之功德(念戒)、念布施之功德(念施)、念天眾之善德(念天)。
(註)守護憶念:
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常爲諸佛及諸菩薩并諸天龍阿素洛等守護憶念。速能圓滿一切功徳。
護念。
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退失。」無量壽經上曰:「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嘉祥法華義疏九曰:「令外惡不侵為護,內善得生為念。」
(註)惠捨:
瑜伽二十五卷:云何惠捨?謂若佈施,其性無罪;為莊嚴心,為助伴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修佈施。是名惠捨。
(註)妙定: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三摩跋提,梵語也此云善定或云妙定或云三摩鉢底或云三摩鉢多皆梵語訛也。
(註)安忍:安心忍耐。乃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即心能安住不動,堪忍身心內外之榮辱惱害,以成就道業。
三藏法數三十七曰:「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止觀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


【增長覺分(註)聖諦(註)光明(註),增長趣入(註)大乘正道,增長法明(註)
增長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
白法(註)
增長妙稱遍滿三界,增長
法雨(註)普潤三界;
增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
增長一切眾生精氣善作事業,增長正法精氣善行(註)
增長智慧光明,增長六到彼岸
妙行(註)
增長五眼,增長
灌頂(註),增長生天涅槃。】
(譯)增長菩提真諦智慧、增長趨向大乘正道修行、增長明瞭諸法實相;
增長成熟一切眾生、增長大慈大悲心、增長一切清淨正法;
增長美妙聲名遍聞三界、增長佛法甘霖廣澤三界;
增長所有大地精氣,滋養萬物百穀豐收,增長一切眾生精神氣力,善作一切善事,增長正法精氣,善行無量福德;
增長智慧光明照破愚暗、增長六波羅蜜殊妙行法;
增長五眼無礙神通、增長灌頂圓滿陞入聖境、增長生天福報,涅槃究竟解脫。

(註)覺分:覺(解脫)的構成要素。另譯為「覺支、覺意、菩提分」。
俱舍論二十五曰:「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註)聖諦:聖者所見之諦理也。諦者言其理之真實不虛也。
俱舍論二十二曰:「何義經中說為聖諦?是聖者諦,故得聖名。於非聖者此豈成妄,於一切是諦性無顛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餘,是故經中但名聖諦,非非聖諦,顛倒見故。如有頌言:聖者說是樂,非聖說為苦,聖者說為苦,非聖說是樂。」
勝鬘寶窟下本曰:「聖諦者苦集滅道,審實不虛,故名為諦。又能生不顛倒實解,故名為諦。聖謂諸佛,就聖辨諦,故云聖諦。又此能生無漏聖解,目之為聖,故云聖諦。」

(註)光明: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現法。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也。
探玄記三曰:「光明亦二義:一是照闇義,二是現法義。」往生論註下曰:「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註)法明:
大日經疏一曰:「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善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
(註)白法:白淨之法。總稱一切之善法。
大集經五十一曰:「後五百年,鬥諍堅固,白法隱沒。」

(註)法雨:妙法能滋潤眾生,故譬之為雨。
無量壽經上曰:「澍法雨演法施。」法華經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門品曰:「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涅槃經二曰:「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無量壽經疏曰:「澍雨有潤澤之功,譬說法能沾利眾生也。」
(註)三精氣:以地與眾生及法之精氣伏魔障者。
大集經五十二月藏分諸魔得敬信品曰:「護持養育佛之正法,熾然三寶種,久住於世間,令地精氣、眾生精氣、法精氣,皆悉增長。」
(註)妙行: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羅尼經四曰:「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法華玄義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瑜伽二十二卷:有處世尊宣說尸羅名為妙行。如伽他說:身妙行能感可愛諸異熟,於現法當來。語妙行、亦爾。又云:問:何緣世尊宣說尸羅名為妙行?答:由此尸羅清淨善行,能趣妙樂,往妙天趣,向妙安隱;故名妙行。
法蘊足論二卷: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
又世尊說有四種行。一、不安隱行,二、安隱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佛弟子眾、惟行後三;故名妙行。
(註)灌頂: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之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載,菩薩於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為受法王職之證明,此稱受職灌頂,或稱授職灌頂。

【所謂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
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
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增長一切種子根鬚、芽莖、枝葉、花果、藥穀精氣滋味,
增長雨澤,增長有益地水火風,
增長喜樂,增長財寶,
增長勝力(註),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此陀羅尼能令一切智慧
猛利(註),破煩惱賊。】
(譯)有一個真言陀羅尼名為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
我在過去如恒河沙數的如來世尊處,親自承教奉持的陀羅尼。
能增長一切清淨善法,也能增長一切種子的根鬚、芽莖、枝葉、花果、五穀藥草等活力美味,
增長雨水潤澤大地,增長有益的地水火風四大力量,
增長喜樂,增長財寶,增長殊勝堅固力,增長一切資生用具。
這個陀羅尼能使眾生智慧勇猛堅利,破除煩惱賊害。

(註)增長勝力:大方廣十輪經譯為:「增長無量最勝果報」
(註)猛利:猛烈利害相續不斷。


即說咒曰:讖蒱(一) 讖蒱(二) 讖讖蒱(三) 阿迦舍讖蒱(四) 縛羯洛讖蒱(五) 菴跋洛讖蒱(六) 筏羅讖蒱(七) 伐折洛讖蒱(八) 阿路迦讖蒱(九) 萏摩讖蒱(十) 薩帝(丁簸切)摩讖蒱(十一) 薩帝(丁簸切)暱(泥吉切)訶羅讖蒱(十二) 毗婆(縛迦切)路迦插婆讖蒱(十三) 鄔波睒摩讖蒱(十四) 奈野娜讖蒱(十五) 缽刺惹三牟底(都異切)刺拏讖蒱(十六) 剎拏讖蒱(十七) 毗濕婆(縛迦切)梨夜讖蒱(十八) 舍薩多臘婆(縛迦切)讖蒱(十九) 毗掗(汪賀切)荼素(上聲)吒(知戒切)(二十) 莫醢隸(二十一) 萏謎(二十二) 睒謎(二十三) 斫羯洛細(二十四) 斫羯洛沬四隸(二十五) 廁(初幾切)隸(二十六) 諀﹝匹裏切﹞隸(二十七) 揭刺婆跋羅伐刺帝(二十八) [户+欠](許矣切)隸(二十九) 缽臘薛(三十) 缽刺遮囉飯怛泥(去聲)(三十一) 曷刺怛泥(去聲)(三十二) 播囉(三十三) 遮遮遮遮(三十四) [户+欠](同上)隸(三十五) 弭隸(三十六) 黳羯他(三十七) 託契(三十八) 託齲盧(三十九) 闥隸(四十) 闥隸(四十一) 弭隸(四十二) 磨綻﹝徒界切﹞(四十三) 癉綻﹝徒界切﹞(四十四) 矩隸(四十五) 弭隸(四十六) 盎矩之多毗(四十七) 遏[口+梨](四十八) 祁(上聲)[口+梨](四十九) 波囉祁(上聲)[口+梨](五十) 矩吒苫沫隸(五十一) 敦祇(葵計切)(五十二) 敦祇(五十三) 敦具隸(五十四) 滸盧(五十五) 滸盧(五十六) 滸盧(五十七) 矩盧窣都弭隸(五十八) 弭[口+李]第(五十九) 彌[口+李]綻(徒界切)(六十) 叛荼陀(六十一) 喝(訶葛切)羅(六十二) [户+欠](許矣切)梨(六十三) 滸盧(六十四) 滸魯盧(六十五)
善說(註)能淨諸有塵,善說能淨鬥諍劫,
善說能淨濁惡意,善說能淨濁
大種(註)
善說能淨濁惡味,善說能淨濁惡氣,
善說能滿諸希望,善說能成諸稼穡;
善說能令一切佛,如來世尊所加護,
善說又能令一切,菩薩加護而隨喜。】

(譯)圓滿陀羅尼能清淨所有塵垢。圓滿陀羅尼能清淨鬥諍劫難。
圓滿陀羅尼能清淨濁惡心念。圓滿陀羅尼能淨化四大混亂。
圓滿陀羅尼能清淨濁污惡味。圓滿陀羅尼能清淨濁污惡氣。
圓滿陀羅尼能滿願眾生諸求。圓滿陀羅尼能豐收所有莊稼。
圓滿陀羅尼能得受一切佛、如來、世尊加被護持
圓滿陀羅尼能得受一切菩薩加被護持又能隨喜眾生。

(註)大種:即地水火風四大,此四者周遍於一切法,故名為大,能造色法,故名為種,色香等一切物質,皆此四大所生,不能離四大而有,故稱為大種。
濁大種:四大混亂。
(註)善說:
唐朝「莎訶」(svāhā)有作 「善說」解釋。
地藏十輪經第五卷的 「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玄奘大師註解最後一句:莎訶(唐言善說)。
慧琳大師.一切經音義:普莎訶:蘇和反普咒聲也,莎訶,此云善說也。
善:有圓滿之義。

玄奘大師譯經所用梵本十輪經,在咒語"善說"這段,應當是當成經文,而非咒語;與大方廣十輪經、房山石經本、慧琳法師 「地藏菩薩陀羅尼」有所不同,故而不循"五不翻"的"秘密不翻"原則,義譯了經(咒)文。
其中的莎訶 svāhā,似乎譯為「善說」。
例如第一句:【善說能淨諸有塵】
房山石經:婆嚩囉惹 尾戍馱寧 娑嚩賀。 bhāvaraja - viśodhani - svāhā。
婆嚩 bhāva: 有,發生。 囉惹 raja: 塵,微塵 。 尾戍馱寧 viśodhana:淨, 修治, 清淨。 娑嚩賀 svāhā: 圓滿,(善說)。

慧琳大師 一切經音義卷18:
薩嚩(引)囉他(二合)尾戍(引)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七)
迦里庾(引)誐尾戍(引)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八)
魯灑麼(鼻)諾尾戍(引)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九)
迦魯沙摩賀(引)納步(二合引)多(六十)尾戍(引)馱𩕳(六十一)
(缺 娑嚩賀)
…(缺 善說能淨濁惡味.)
迦魯沙奧惹(殘邏反)尾戍(引六十二)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六十三)
薩嚩引)囉他(二合)跛哩布(引)囉抳 娑嚩(二合引)賀(引六十四)
薩嚩薩寫(六十五)三(去引)播(引)娜寧 沙嚩(二合引)賀(引六十六)
薩嚩怛他(去引)誐多(六十七)地瑟耻(二合)帝 娑嚩(二合引)賀(引六十八)
薩嚩冐(引)地薩怛嚩(二合六十九)地瑟耻(二合)多(七十)阿(上)弩(鼻)慕(引)儞(泥以反)帝 娑嚩(二合引)賀(引七十一句)。


【世尊!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大德世尊,此陀羅尼,普能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及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
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此陀羅尼能令世尊
甘露(註)聖教,熾然久住,利益安樂三界眾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時佉羅帝耶山普皆震動,俱胝天樂不鼓自鳴,雨無量種天妙香花及珍寶等,一切眾會咸悉驚躍,皆獲希奇得未曾有。】

(譯)世尊!這個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陀羅尼章句,是我過去在如恒河沙數的如來世尊處,親自承教而奉持的陀羅尼。能增長一切清淨善法,…廣說及至能增長一切資生用具。
大德世尊,這個陀羅尼,普能濟度世尊四大洲的弟子,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在家信眾男、在家信眾女。
讓他們都能增長正念,…廣說及至能增長所有資生用具。
這個陀羅尼能讓世尊涅槃解脫正法,光明熾盛久住世間,利益安樂三界眾生。
就在地藏菩薩摩訶薩宣說這個大記明咒陀羅尼章句時,佉羅帝耶山普遍發生了震動,無數天樂自動奏響,無數種的殊妙香花、珍寶像雨一樣飄落而下,法會大眾全都驚喜歡躍,感到前所未有不可思議的稀奇。

(註)甘露: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另作「甘露味、甘露法」,義譯為「不死」(amata),意指「涅槃解脫」(不生者不死,解脫者不生)。
瑜伽八十三卷: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
雜集論八卷: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永離一切死所依蘊,故名甘露。




<< 01-08 經註譯文 >>
【時眾會中有大吉祥天女、具大吉祥天女、大池妙音天女、大堅固天女、具大水天女、放大光天女而為上首,總有一萬八千天女,四大種皆得自在。從座而起稽首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大德!甚奇世尊!我等雖於諸四大種得自在轉,而不能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如此大士,已得微細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註),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佛言:如是如是!天女!此善男子,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譯)這時法會大眾中以大吉祥天女、具大吉祥天女、大池妙音天女、大堅固天女、具大水天女、放大光天女為上首的一萬八千位天女。他們對於地水火風四大種神通,都已能運用自在,從座位上起身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向佛請示:
稀有難逢的大德!最稀奇殊勝的世尊!我們雖然能夠自在運用地水火風四大種神通,卻不知道四大種初始、中間、後續等種種因緣行相,及它們生起、隱滅、相違、順從的變化秘理。
這位地藏菩薩大士,已經證知了非常精深微妙的諸法實相智慧,一定能完全明瞭地水火風四大種初始、中間、後續因緣行相,及各種生起、隱滅、相違、順從的變化秘理。
世尊說:是的!是的!天女!這位大菩薩,已經證知精深微妙的諸法實相智慧,能夠完全明瞭四大種初始、中間、後續種種因緣行相,及生起、隱滅、相違、順從的變化秘理

(註)般若波羅蜜多:
智度論十八曰:「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一切如來定,稱大空三昧也。大日經一曰:「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異緣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故說為大空,圓滿薩婆若。」
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者。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多。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來定。」


【天女當知,如如意珠,具足眾德,能雨種種上妙珍寶,施諸眾生。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雨種種
覺支(註)珍寶,施諸眾生。
如寶洲渚,種種珍寶充滿其中;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成就種種覺支珍寶。
如天波利質多羅樹,眾妙香花之所嚴飾;此善男子亦復如是,種種微妙佛法珍寶而自莊嚴。
如師子王一切畜獸無能
驚伏(註);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能驚伏。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惡見無明昏暗。
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
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譯)天女你們應當知曉,譬如如意寶珠,具足種種利益的功德,能像雨一樣灑落各種精妙珍寶,布施給眾生們。
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能雨出各種珍貴解脫覺分法寶,布施給眾生們。
譬如寶藏洲島,充滿了各種珍奇寶物;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身上具滿了種種珍貴解脫覺分的法寶。
譬如天樹王,裝嚴美飾了眾多上妙香花;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具足種種絕妙的佛法珍寶莊嚴自身。
譬如獅子王無所畏懼,一切畜牲禽獸無法驚撼折伏他;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無所畏懼,一切眾生無法驚撼折伏他。
譬如明朗的太陽,能照亮世間滅除一切昏暗;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能除滅一切眾生邪知惡見的無明昏暗。
譬如皎潔明月照耀夜空,能為所有迷路的眾生照引平坦正路,無論想去那裡,都能平安到達;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在無明暗夜,能為一切迷失三乘正道,奔走在煩惱纏縛生死曠野的眾生,示現三乘正路;
順應眾生因緣願求,善巧安置修行正道,讓眾生出離輪迴迷路。

(註)覺支:覺察心術之偏正,謂之覺法,其覺非一,故云支。舊譯稱菩提分(菩提譯覺)。
大毗婆沙論九十六卷:助如實覺,故名覺支。問:言覺支者,是何義耶?為能覺悟故名覺支?為覺之支故名覺支?若能覺悟故名覺支;則應一是六非。
若覺之支故名覺支;則應六是一非?有作是說:此能覺悟,故名覺支。
問:若爾;則應一是六非?答:六是覺分,能隨順覺。從勝而說,亦名覺支。復有說者;是覺之支故名覺支。
問:若爾;則應六是一非?答:擇法是覺,亦是覺支。餘六是覺支,而非覺。如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七是道支,而非道。心一境性,是靜慮,亦是靜慮支;餘是靜慮支,而非靜慮。離非時食,是齋,亦是齋支;餘是齋支,而非齋。此亦如是。

(註)驚伏:驚:震撼、恐懼。伏:折伏、使屈服。


【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穡、地身眾生之所依止;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殊妙
菩提分法(註)之所依止。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善住堅固無缺無隙;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善住一切
不共佛法(註),由不棄捨諸眾生故,名為無缺;一切善根皆善施與(註)諸眾生故,名為無隙。
譬如虛空,一切眾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所受用。
此善男子,成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法。
時諸大眾,聞說地藏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稱讚功德。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歡喜,至心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捨。】

(譯)譬如大地,是一切種子、樹木、山林、莊稼及地居眾生所憑依的生長處;
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是一切成就菩提正覺殊妙善法的依止處。

譬如大寶須彌山王,屹立堅固,圓滿無缺無漏;
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安住一切不與二乘所共通的大乘佛法,悲憫不棄不捨所有眾生,所以名為無缺,具足修習一切善根,皆悉能捨與衆生心無憂悔,妙施功德圓滿,故名為無漏。
譬如虛空,所有眾生都能自在取用;這位大菩薩也是如此,一切眾生都能受用到他的恩澤。
這位大菩薩成就了如此多種的無量無邊功德妙法。
這時法會大眾,聽到了世尊讚揚地藏菩薩摩訶薩所成就的無量無邊功德,都感覺到是前所未有的稀奇,十分歡喜地生起了恭敬尊重心,目不轉睛地專心瞻望著地藏菩薩摩訶薩。

(註)菩提分法:成就菩提(覺悟)的各分支方法,通常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菩提的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註)不共佛法: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見十八不共法條。
瑜伽五十卷:又此一切所說佛法,於利他事,最為隨順。一切如來,是利他事之所顯現。聲聞、獨覺、則不如是。是故說名不共佛法。
又於如是諸佛法中,自有佛法,聲聞獨覺,一切一切,皆所不得。所謂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自有佛法,雖分似得;而一切種,皆不圓滿。如來於彼,一切一切,悉皆證得;於一切種,無不圓滿;最極超過;最極殊妙。是故皆說名為不共。當知此中獨一有義,是不共義。

(註)一切善根 施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2:「菩薩摩訶薩。於阿僧祇劫。
具足修習一切善根。皆悉能捨與一衆生心無憂悔。如一衆生。一切衆生亦復如是。是爲第十虚空界等大功徳具。具足成就廣大智慧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6:「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諸白淨法。具足善根。圓滿神通。究竟住於諸佛菩提。滿足一切諸菩薩行。於諸佛所。受一切智灌頂之記。而常化衆生。行菩薩道。作如是念。我不自見有一衆生。應可成熟。而不能現諸佛自在。而成熟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不斷菩薩行。不捨菩薩願。隨所應化一切衆生。現佛境界。而化度之。」

(註)受用:一般指「享用」;
禪林中,指靈活運用機法。如達於自由自在之境地,能隨己意而任運自如,稱為受用如意。
又學者受到師家之點化,頓然開悟,其後不再受任何繫縛,稱為受用不盡。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註)功德,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
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為供養大師。
天帝無垢生,觀察四方已,合掌恭敬住,讚請於大師。
我見世尊眾,末尼寶光明,遍照諸佛國,無不皆明了。
六通照世間,今當來至此,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
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眾生之導首。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能施解脫寶,如水漂眾惑,煩惱熱為蓋,愈疾如良醫。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
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
眾生宿惡業,刀兵病飢饉,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眾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
十二緣所怖,
追求苦所依(註),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樂一一功德,工巧藥種子,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求諸穀藥田,男女衣僕使,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眾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因茲諸穀藥,潤澤而細軟。
諸煩惱所覆,樂行十惡業,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
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
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譯)這時世尊為再次彰顯經義而說偈頌:
地藏菩薩是真正的大聖者、大菩薩,具足頭陀精進修治的清淨功德,化現作聲聞相貌,前來稽首頂禮世尊。
布施眾生無量法樂,救脫眾生出離三界煩惱苦海,神通雨下無量的香、花、珍寶雨,是為了前來供養世尊。
帝釋天王無垢生,觀察了法會中各方大眾的驚疑,起身頂禮恭敬合掌站在世尊前,讚請世尊開示其中種種因緣。
我看到世尊及法會大眾,手中的摩尼寶珠大放光明,光明遍照著十方諸佛國土,佛土一切都能看得清楚明了。

有位勇猛精進的菩薩名號為地藏,變化成出家聲聞威儀相貌,就要來到法會這裡,先示現了照臨世間的神通,
地藏菩薩身上伏藏了信、戒、慙、愧、聞、施、慧七寶法財,具足最上佛乘的大無畏法音,是所有菩薩最勝莊嚴法幢,是指引眾生趣向涅槃的導師。

是一切解脫法寶的出生處,精進功德廣大如大海,大悲為懷智慧聰敏,能救度一切眾生苦難。
如同庇護城郭,救護驚惶恐懼的眾生,如同皎明月光,照引暗夜眾生迷失的正道。生長眾生德本善根如同厚載大地,摧斷眾生煩惱惑結猶如堅利金剛,
能施與眾生種種解脫法寶,能如流水漂洗去眾生的煩惱迷惑,能如傘蓋遮蔽眾生煩惱焦熱,能如良醫療愈眾生疾苦。

一日至心稱念地藏菩薩功德廣大的名號,勝過千萬億劫中,稱念其他菩薩智者所得的功德。
能解脫一切眾生,所有的煩惱纏縛,修行到達首楞嚴三昧 ,一切定境的究竟彼岸。

十二因緣已得圓滿清凈,智慧廣大如同虛空無邊無際,能破除十方無量佛土中,眾生所有的無明暗聚。
無論在何處國土入定,以四靜慮等流禪定功德,能讓一切眾生在各種定境中,斷除煩惱焦熱。

眾生累世宿習惡業,導致了戰爭、疾病、飢荒等等劫難,無論在何地發生惡劫匱乏的災害,地藏菩薩都能救脫一切眾生。
五道輪迴的眾生,身心被種種生死苦惱所逼迫,能皈依禮敬地藏菩薩,所有苦惱都能滅除。

眾生在種種苦果中輪迴,輾轉惡業相互違逆傷害,能歸依禮敬地藏菩薩,都能安住慈悲及安忍清淨心。
畏懼十二因緣無盡遷流輪迴,種種生欲追求,終究遭受眾苦。能歸依禮敬地藏菩薩,都會安住無畏解脫之地。

如果想要修習正念、正戒、多聞、智慧等各種福德,歸依禮敬地藏菩薩,一切願望都能滿足。
想要得到種種利益功德,工巧、法藥等等善因緣,歸依禮敬地藏菩薩,一切願望都能滿足。

願求種種五穀、醫藥、田宅、生男生女、衣服、僕人...等等,歸依禮敬地藏菩薩,一切願望都能滿足。
地藏菩薩具足了相應眾生的種種功德,能攝持大地萬物,因為這種功德威力,使得各種藥穀都能滋潤生長而細軟美好。

眾生被種種煩惱所纏,隱覆了正念,樂作十惡業,歸依禮敬地藏菩薩,煩惱惡業都能消除。
順應眾生因緣,示現種種不同身相來說法,
具足無量布施功德,悲憫救度一切受苦眾生。
就算用一百劫的時間,來稱揚讚嘆地藏菩薩的功德,都說不完道不盡,所以大眾都應當來供養地藏菩薩。
(註)杜多:
瑜伽倫記六下曰:「舊言頭陀訛也,今名杜多,此云修治,或翻抖揀,翻洗浣等。」
譯曰抖擻,抖揀,洮汰,浣洗等。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抖擻煩惱,離諸滯著。
行事鈔頭陀行儀編曰:「善見云:頭陀者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同資持記曰:「抖擻舉棄於物令盡無餘,從喻為名。

大乘義章十五曰:「頭陀胡語,此方正翻名為抖揀,此離著行,從喻名之。如衣抖揀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捨貪著,故曰抖揀。」
(註)追求苦所依:
金光明經一曰:「若自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
愛自身,是凡夫之欲情也,故自此生種種之苦。

白話地藏十輪經   卷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