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01 經文註釋 >>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大德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聲聞乘得無誤失(註)?云何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云何於獨覺乘得無誤失?云何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云何於大乘得無誤失?云何於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又再請問佛:大德世尊!菩薩摩訶薩如何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如何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如何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如何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如何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如何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註】誤失:錯誤、遺漏。
大方廣十輪經:
「爾時金剛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乘辟支佛乘不生譏嫌。於諸菩薩亦無譏嫌。云何於如來聲聞眾中。成器不成器得無譏嫌。於大乘道常善修行。云何得利智一切三昧諸陀羅尼及諸地忍。云何得昇進不退轉法。云何常得善知識。云何常得不離佛法。供養眾僧及諸菩薩。云何於善根不生厭足。云何於菩薩行願得無厭足。」
譏嫌:又作機嫌。譏嫌者,謂他人之譏嫌也不為他人譏嫌之事,謂之護機嫌。
起信論:「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楞嚴經卷九:「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許露人事,不避譏嫌。」
【云何常能熾然三寶種姓?
云何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云何於大乘法,常得昇進(註)無有退轉(註)?云何利慧(註)、勝福(註)常得增長?
云何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註)無有退轉?
云何常得值遇(註)諸善知識,隨順而行?
云何常得不離(註)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云何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
云何常於菩提種種行願(註),心無厭足?】
(譯)如何常能昌隆三寶傳承?
如何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眾,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如何修行大乘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如何常能增長悟法銳智及優勝福德?
如何修行一切禪定、諸陀羅尼、諸忍境界、菩薩諸地成就,能夠快速無礙通達不會退轉?
如何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
如何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如何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
如何常能持修種種菩提願行,心無滿足?
【註】退轉:又稱退墮、退失或退。指退失菩提心,墮於二乘凡夫地;或指退失已證得的行位。
瑜伽卷八十一:「退墮者:復有二種。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初謂自然壽命退減。如壽命退減,如是色、力、財富、安樂、名稱、辯才等、退減。當知亦爾。方他者,謂族姓退減,自在增上退減,薄小宗葉,言不威肅,智慧弊惡,不能獲得廣大色聲及香味觸,於所受用廣大事中,心不喜樂。如是等類,名為退墮。」
<<不方他,不與他人比較,單就自身方面;方他方面,指與他人相比,因不及他人而說名退墮。>>
【註】昇進:昇進法,又作堪達法,堪能行練根修行之事,速達不動種性。
瑜伽卷八十一:「與二種退墮相違,隨其所應,名為昇進。」
【註】利慧:了達一切的聰利細微智慧。
另譯作「深利智慧、利智慧、明利智慧」,「利」是「犀利、銳利」,即「犀利之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利慧者」,其註解書解說為這是「能在一坐間迅速斷除所有的雜染而證果者」。
雜阿含276經,以利刀屠牛為譬喻說是「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
瑜伽卷八十三:「言利慧者:盡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
佛地經論卷二:「入微細義,故名利慧。」
【註】勝福:高貴的、優勝的福德。
勝:
瑜伽卷八十三:「即此大師,亦稱為勝。俱義行故。又云:所言勝者,共諸獨覺善圓滿故。又云:所言勝者,無色行善,得圓滿故。」
顯揚卷五:「問:何義、幾種、是勝?答:翻劣義故。一切少分是勝。」
福:又作功德、福德。指能夠獲得世間、出世間幸福之行為。阿含經將善行分為出世間無漏梵行(清淨行)與世間有漏福德二種。
福德即指布施等行為,係成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註】自在:進退無礙,謂之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唯識演秘卷四:「施為無擁,名為自在。」
【註】值遇:希逢也。得會益我者也。
法華經化城喻品:「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如優曇婆羅,今日乃值遇。」
法事讚:「度此身難值遇,喻如優曇華始開。」
【註】不離:不背離。 離:斷絕,背離。
【註】行願:修行與誓願。又作願行。
依據智顗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所載,若有願而無行,則猶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預備船筏一般,當知此人必常在此岸,而終不得度;菩薩雖發四弘誓願,若不修四行,亦復如是。此即言修行與誓願猶如鳥之二翼,若不能兼備,即不能到達所期之境。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有菩薩摩訶薩十輪,若菩薩摩訶薩成此十輪,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
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譯)這時世尊告訴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善男子!有十種菩薩摩訶薩行輪,如果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十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發生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發生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發生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發生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發生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發生罪過疏失。
常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們,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大乘修行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
修行一切禪定、諸陀羅尼、諸忍境界、菩薩諸地成就,能快速無礙通達不會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註)而行。
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
常於一切先所造作惡不善業,以聖金剛堅利法智摧壞散滅,令無遺餘,不受果報。
更不造新惡不善業心無厭倦,速能證得無上法輪。
常勤修習七覺分(註)寶心無厭倦。
常能除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心無厭倦;一切眾生依止(註)存活。】
(譯)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
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持修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
常用堅利如金剛的殊勝法智,摧壞散滅一切過去所作惡業,全部滅盡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果報。
不再造作新的不善惡行,心無厭倦,速能證悟如來無上正法。
常能精勤修習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七覺支,心無厭倦。
常能除滅眾生一切煩惱眾病,心無厭倦。一切眾生能夠依止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存續法身慧命。
【註】隨順:信他之教,從他之意也。又有「依著次第;照著順序」的意思。行隨順法:依照正法的次第修行。
【註】七覺分:又曰七菩提分,七覺支。俱舍論謂之七等覺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覺有覺了覺察之義。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覺。覺法分七種,故曰支,或曰分。
一,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
二,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
三,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四,輕安覺支,止觀及法界次第名為除覺分,斷除身心麤重,使身心輕利安適。
五,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六,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
七,行捨覺支,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是行蘊所攝之捨之心所,故名行捨。
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動時,可用除捨定之三覺支攝之,若心沈沒時可用擇法精進喜之三覺支起之。念覺支常念定慧,不可廢退。是故除念覺外,他六覺隨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證無學果。
止觀卷七:「心浮動時以除覺除身口之麤,以捨覺觀智,以定心入禪,若心沈時以精進擇喜起之,念通緣兩處。」同卷輔行:「定慧各三,隨用一得益便止,無假徧修,若全無益,方趣後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於兩處。」
【註】依止:依賴止住有力有德之處,而不離也。法華經方便品:「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
【善男子!如轉輪王具足七寶,凡所行動,輪寶導前,餘寶隨後,巡四大洲;普能除滅一切眾生身心濁穢,普能生長一切眾生身心安樂。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於聲聞乘得無誤失,廣說乃至一切眾生依止存活。】
(譯)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具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典兵寶等七寶,凡是有所行動,輪寶在前引導,其他六寶隨後,巡行四大部洲;能夠遍除一切眾生身心濁穢煩惱,能夠普遍增長一切眾生身心安樂。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對於聲聞乘法不會發生罪過疏失,如同前面經文廣說,乃至一切眾生能夠依止成就十輪菩薩摩訶薩存續法身慧命。
【善男子!如大車輅具足四輪,多人乘之遊行大路,於其路上,土塊、瓦礫、草木、根莖、枝葉、華果、為輪所輾,皆悉摧壞不任受用。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悉能摧壞諸煩惱障(註)、諸有情障(註)、一切法障(註),令不受報。
善男子!如利劍輪,纔一投掣,能斬怨敵首及支節,令無勢用(註)。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能破一切五趣牢獄生死大苦,永斷一切煩惱惡業,令不受報。】
(譯)善男子!譬如具足四輪的大車,多人乘坐上面遊行大路,一路而來的土塊、瓦礫、草木、根莖、枝葉、花果全都被車輪碾壓摧壞失去功用。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能夠摧壞種種煩惱障、種種眾生障、一切聞法障,使眾生業障盡除不再遭受果報。
善男子!譬如布滿利劍的劍輪,才一投出便能斬斷仇敵首級四肢,使敵人失去威力。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能夠破除一切五道輪迴束縛生死大苦,永斷一切煩惱惡業,不再遭受惡報。
【註】煩惱障:又稱惑障。為「所知障」的對稱。
根本煩惱有十種;隨煩惱,又有大隨、中隨、小隨等煩惱。一切煩惱,是以薩迦耶見──我見為主的。薩迦耶見是自我見,使我們以自我為中心而營為一切,起善、作惡,將來能得人天等樂報,地獄等苦報,在生死中流轉。煩惱障能使我們感生死果,不能得涅槃,障礙涅槃。這種煩惱障,是二乘所共斷的,斷了煩惱障,才能了生死,得涅槃。煩惱障中,有見道所斷的煩惱、修道所斷的煩惱,古譯或稱為見、思煩惱。
【註】有情障:眾生障,
據佛性論卷二載,一闡提、外道、聲聞、緣覺等四種人,各有障礙,而不能證菩提。即:
(一)闡提不信障,又作謗大乘法一闡提障、闡提障。謂一闡提之人不信善惡因果,誹謗四諦、三寶。
(二)外道著我障,又作橫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外道障。謂外道凡夫起我見之執,妄計有實我。
(三)聲聞畏苦障,又作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聲聞障。謂聲聞厭畏世間生死之苦,唯樂求速入涅槃。
(四)緣覺捨心障,又作獨覺捨悲障、背捨利益一切眾生捨大悲心辟支佛障、緣覺障。謂緣覺捨大悲、利他之心,而獨入無餘涅槃。故知一闡提、外道、聲聞、緣覺分別受上述四障覆蔽,而不見如來之法性,故不能證入無上菩提;而菩薩若斷除四障,則可成就常、樂、我、淨四德。
指障蔽正道之四障。據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十一所舉,即:
(一)惑障,謂眾生由貪欲、瞋恚、愚癡等惑,使根性昏鈍而障蔽正道。
(二)業障,謂眾生於諸善法不能勤行,而隨身口意造作惡業,障蔽正道。
(三)報障,謂眾生由煩惱惑業為因,而招感地獄、畜生,餓鬼諸趣之果報,不能聞正道。
(四)見障,謂眾生因不聞正法,起諸邪見而隨逐魔事,失菩提心。
【註】法障:已生無障之處,又有悟道之機,以先世障法等緣故,不逢善友,不得聞正法。
【註】勢用:威力、神力。
【善男子!如火災起,五日出時,遍四大洲一切河海水界津潤,無不枯竭。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一切四因(註)、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苦報根本悉皆枯竭。
善男子!如風災起,四方猛風俱時頓發,一切世界大小諸山及諸大地,悉皆散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世間四倒(註)、憍慢諸山,無不崩壞,一切眾生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苦報根本悉皆散滅。】
(譯)善男子!譬如壞劫末時大火災發生,五個太陽同時出現天空,四大部洲所有江河、海洋、有水之處,全都乾枯涸竭。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能使不般涅槃的一切「生無暇、放逸過、邪解行、有障過」四因、種種煩惱障、種種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等等苦果報應根本罪業,全都枯竭消滅。
善男子!譬如劫末大風災發生時,四方颶風同時刮起,一切世界大小山脈,所有大地都被吹毀散滅。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能使如山巒起伏的世間「常、樂、淨、我」四顛倒妄見,驕傲慢心,全都崩塌毀壞。一切眾生種種的煩惱障、種種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等等苦報根本罪業,全都吹毀散滅。
【註】四因:問若住種姓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姓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
【註】四顛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善男子!如師子王吼聲一發,一切禽獸悉皆驚怖,飛落走伏無敢輒動。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法音一震,乃至一切外道異學、惡知識等,悉皆驚怖,忘失言辯,無敢酬抗。
善男子!如天帝釋與阿素洛將欲戰時,天軍圍遶,手執金剛奔趣陣敵,諸阿素洛驚怖退散。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一切倒見外道異學、惡知識等,驚怖退散。
善男子!如如意珠置高幢上,能雨種種上妙珍寶,給施一切貧乏眾生。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處淨戒幢(註),雨大法雨,給施一切無量眾生。】
(譯)善男子!譬如獅子王吼聲一響,一切禽獸都會驚恐畏懼,收翅藏伏不敢擅動。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法音雄震,一切外道異學、惡知識等,都會驚恐畏懼,忘失辯說能力,不敢對答抗辯。
善男子!譬如帝釋天與阿修羅將戰鬥時,天兵圍遶,手持能摧滅一切的金剛杵奔向敵陣,阿修羅們都會驚恐畏懼退敗潰散。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使得一切顛倒邪見的外道異學、惡知識等,驚恐畏懼退敗潰散。
善男子!譬如如意寶珠放在高幢之上,能夠如下雨般,灑下種種殊妙珍寶,布施財富給一切貧乏的眾生。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持受淨戒自法莊嚴,能夠降下正法甘霖,布施法露給一切無量眾生。
【註】戒幢:戒律法幢。
大寶積經:「我有光名淨戒幢,持其名者離毀禁。」
【善男子!如闇夜分,世間幽冥都無所見,迷失正道。滿月出已諸闇皆除,諸失道者皆見正路。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若諸眾生無明昏闇,由此迷失八支聖道。菩薩為其宣說正法,除無明闇生法光明(註),開示顯現八支聖道,令斷諸漏盡諸苦際。】
(譯)善男子!譬如黑暗夜間,世間幽暗無法見物,眾生因而迷失正道。滿月出現,光明遍照,黑暗盡除,所有迷路之人都能看見正道。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眾生若因無明昏昧,迷失了八支聖道。菩薩能為眾生宣說正法,破除無明昏昧,得法光明見性明心,開示闡明八支聖道,使他們有漏盡斷,眾苦盡除。
【註】法光明:指隨所聞之法,觀察修習,明心見性而顯現之光明,此等光明能破除愚癡之暗,顯發本覺妙明,故稱法光明
瑜伽卷二十:「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暗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善男子!如大日殿出現世間,一切苗稼悉皆增長,一切花葉悉皆敷榮,一切臭穢悉皆除歇,諸穀果藥悉皆成熟,雪山銷流諸河充溢,漸次轉注滿於大海。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依止增上布施、調伏、寂靜、尸羅、安忍、正勤、靜慮、般若,方便、慈悲、辯才、功德皆悉熾盛,為諸眾生宣說正法。
由法威光,令諸眾生種種增上善根苗稼悉皆增長;種種增上妙行(註)華葉,悉皆敷榮;種種煩惱、惡業、惡行、悉皆除歇;善趣涅槃諸穀果藥,悉皆成熟;
邪見慢山悉皆銷流;種種正信、戒、聞、捨、慧及諸定河,無不充溢,漸次盈滿大涅槃海;令諸有情隨意所樂,趣入無畏涅槃之城。】
(譯)善男子!太陽光明遍照大地,如同籠罩著一切世界的光明大殿,一切禾苗莊稼都能增長,一切花葉都能茂盛開放,一切臭氣污穢都能消除散滅,各種五穀藥果都能成熟豐收,雪山消融雪水滿溢所有河流,輾轉匯流滿注大海。
成就十輪的菩薩摩訶薩威力也是如此,依止強力的布施、調伏、寂靜、戒律、安忍、精進、禪定、智慧、方便、慈悲、辯才,等等熾盛功德,為眾生們宣說正法。
由於正法威光熾耀,使得眾生們種種增上助益的善根苗芽都能增長,種種增上助益的殊妙法行也如繁榮花葉茂盛開放;種種煩惱、惡業、惡行全都消除散滅。趣向涅槃的種種善果,也如同五穀藥果一樣,全部成熟豐收。
如同山雪的邪見驕慢全都消融不見。種種正信、正戒、正聞、正捨、正慧和種種禪定修持,如同江河流水充盈滿溢,輾轉匯流圓滿大涅槃海。讓眾生們隨心所樂,證入無畏涅槃大城。
【註】妙行:殊妙之行法也。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四:「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法華玄義卷四:「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瑜伽卷二十二:「有處世尊宣說尸羅名為妙行。如伽他說:身妙行能感可愛諸異熟,於現法當來。語妙行、亦爾。又云:問:何緣世尊宣說尸羅名為妙行?答:由此尸羅清淨善行,能趣妙樂,往妙天趣,向妙安隱;故名妙行。」
法蘊足論卷二:「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又世尊說有四種行。一、不安隱行,二、安隱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佛弟子眾、惟行後三;故名妙行。」
<< 08-02 經文註釋 >>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輪?
善男子!此十輪者非餘法也,當知即是十善業道。成就如是十種輪故,得名菩薩摩訶薩也。於一切惡皆能解脫,一切善法隨意成就,速能盈滿大涅槃海。
以大善巧方便智光,成熟一切眾生之類,皆令獲得利益安樂。
所以者何?善男子!過去一切諸佛世尊,皆悉遠離十惡業道,皆悉稱揚讚歎如是十善業道所得果報。
是故若能於此所說十善業道,隨守護一,乃至命終究竟無犯,必獲一切殊勝果報,如前後說。】
(譯)善男子!什麼是菩薩摩訶薩十輪呢?
善男子!這十輪並不是其他特別法門,應知就是十善業道。成就了這十種輪,就可稱為菩薩摩訶薩。能解脫一切苦惱惡業,能自在成就一切善法,快速圓滿究竟大涅槃海。
以廣大善巧方便的光明智慧,成熟一切各類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利益安樂。
為何如此?善男子!過去一切諸佛世尊,全都遠離十惡業道,都在稱揚讚歎這十善業道所得的善果善報。
因此若能在這十善業道中,守護好其中任何一善道,直到命終始終不犯過失,必能獲得一切殊勝果報,福德如同經文前後所說。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註)遠離殺生,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驚無怖,令諸眾生不生憂苦,離毛竪畏。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殺生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壽命障(註),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殺生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譯)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殺生罪業,就是布施無有驚恐、無有畏懼的福德給一切眾生,讓眾生們不生憂愁苦惱,遠離汗毛直豎的恐怖畏懼。
由於遠離了殺生罪業,一切德本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殺生而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種種夭歿壽命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自心也隨喜認可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遠離殺生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餘,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註】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註】壽命障:
瑜伽卷九十九:「壽命障者:謂不謹慎、遠避惡象,廣說乃至不善遠離有災有疫諸惡國土。又不遠離諸因諸緣未盡壽命能令夭歿。如是等類。」
【註】隨喜:見到他人的言行,而隨之心生歡喜。是對於他人的所作所為,內心隨順歡喜,認可為行得好,合於自己的意思,所以「隨喜」是通於善惡的。
簡略的說,佛法是淺深不等的離惡行善,這是要自己身體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夠了。任何一種離惡行善的善行,可分四類︰
(1)「自行」,自己去做;
(2)「勸他行」,還要勸別人去做;
(3)「隨喜行」,知道別人做了,起認可歡喜心;
(4)「讚歎行」,讚歎這一善行,讚揚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勵大眾。大家都向於離惡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
善行如此,惡行也有「自行」、「勸他行」、「隨喜行」、「讚歎行」;如惡行而具足四行,那可是惡性深重了。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有猜慮,身心安樂壽命長遠。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註)、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壽命長久。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可意:合意的;適意也。
【註】成調善法:具五戒十善、三學六度等世、出世間善法,調伏身口意輕躁,安住寂靜,遠離煩惱。
成:完成,成就。
調: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諸惡行也。又調理惡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
無量壽經卷下:「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同嘉祥疏:「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雜阿含經九六四: 「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偸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
*
本事經卷六 :「具調善法。謂諸苾芻。勤修七種菩提分法。具足安住。是名苾芻具調善法。」
瑜伽卷十九:「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自調伏其心,是諸佛聖教,...難調伏輕躁,淪墜於諸欲,善調伏其心,心調引安樂。」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無病長壽,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
依彼修學離殺生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離諸兵器,無有怨害鬪戰之名,絕諸怖畏,安隱快樂。
一切無病長壽有情來生其國。
如來自壽無量無邊,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之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足,所得生身無病長壽,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實福田善知識。
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殺生的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業,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行一切菩薩行願,逐漸悟入深廣無際的如來智海,乃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遠離各種刀兵殺劫,不會聽聞敵人仇害與戰鬥爭伐,永離各種怖畏,安穩快樂。
一切長壽無病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國。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遠離殺生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性;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一遠離殺生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如前說。】
(譯)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不與取,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驚無怖,無有熱惱(註)亦無擾動。於自所得如法財利喜足而住,終不希求非法財利。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不與取,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財寶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不與取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財寶具足。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偷盜罪業,就是布施無驚恐畏懼、無憂愁苦惱、無紛擾動亂的福德給一切眾生。眾生歡喜滿足自己如法所得的財利,絕不貪求非法財利。
由於遠離了偷盜罪業,種種德本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偷盜而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貧窮無財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自心也隨喜認可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遠離不與取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餘,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財寶充足。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熱惱:逼於劇苦而使身熱不安如火焚,心神愁憂苦惱。
法華經信解品:「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
瑜伽卷八十九:「染污驚惶,故名熱惱。」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具大財寶,端正聰明安隱快樂,不與五家共諸財寶(註)。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不與取,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眾寶莊嚴,寶樹、寶池、寶臺殿等,無不充備。
離我、我所無所攝受,一切具足嚴飾有情來生其國。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之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具足大財富,端正聰明安穩快樂,獨享富足,不與王、賊、火、水、惡子五家共有財寶。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實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不與取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業,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行一切菩薩行願,逐漸悟入深廣無際的如來智海,乃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眾寶莊嚴,寶樹、寶池、寶台殿等遍滿各處。
遠離我、我所,無取無著,一切莊嚴具足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註】五家共諸財寶:世之財物,為王與賊、火、水、惡子等五家之共有物,不能獨用。
智度論卷十一:「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同卷十三:「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大疏卷八:「我今捨世間所愛之財,五家所共,多諸過患,用貿無上法寶正法之財。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遠離不與取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二遠離不與取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欲邪行,即是施與欲流所漂一切眾生,無驚、無怖、無嫉、無害(註),無有熱惱亦無擾動。
於己妻室喜足而住,終不希求非法色欲。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欲邪行,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室家障(註),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欲邪行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妻室貞良。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不犯邪淫罪業,就是布施無驚恐、無畏懼、無妒恨、無損害、無身心驚煩不安,也無動亂的福德給浮沈五欲迷流的一切眾生。眾生歡喜滿足自家妻室,絕不貪求非法色欲邪淫。
由於遠離了邪淫罪業,種種德本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淫欲邪行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室家不和合業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可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遠離欲邪行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業果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妻室貞節淑良。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無害:瑜伽卷八十三:「言無害者:謂能違拒執持刀杖鬥諍等事。」
【註】熱惱:逼於劇苦而使身熱不安如火焚,心神愁憂苦惱。
法華經信解品:「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
瑜伽卷八十九:「染污驚惶,故名熱惱。」
【註】室家障:出家緣經:「邪淫,若犯此罪,則有室家不和、危敗軀身等十惡報。」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具諸眷屬,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
依彼修學離欲邪行,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無諸女人,離諸婬欲,具足第一梵行(註)有情來生其國。一切有情,皆受化生,不處胞胎(註)臭穢不淨。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之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足,所受生身眷屬眾多,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實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淫欲邪行善法,能斷除所有不善惡業,能成就所有殊勝善法,能通達所有大乘法義,能修行所有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乃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沒有女人,遠離淫欲,具足第一清淨梵行的眾生來生這個佛土。一切眾生都是化生,不會經由胎生胞衣的種種臭穢不淨。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註】梵行:梵者清淨之義,斷婬欲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則生梵天。
大智度論:「斷婬欲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同論卷八:「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婬,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婬欲,故言淨修梵行。」
維摩經方便品:「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註:「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
【註】胞胎:胞是包裹在胎兒外面的薄膜,又稱胞衣;胎是哺乳動物母體內的幼體。借指由母胎而受生。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遠離欲邪行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三遠離欲邪行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 08-03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虛誑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出言詞皆誠諦量(註),聞悉敬奉無所猜疑。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虛誑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信言(註)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虛誑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出言詞他皆信奉。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虛妄語罪業,一切眾生時時都能對他愛護恭敬,所說言語都是真諦正則,眾生聽聞都能尊敬奉行沒有猜疑。
由於遠離了虛誑語業,德本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虛誑語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種種真言實語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可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遠離虛誑語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所說言語眾生聽聞都能尊敬奉行。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誠諦量:
誠諦:真實而詳審。 誠:真實無妄、忠實不欺。 諦:真實
量:聖教量,又作正教量、至教量、聲量、聖言量,即篤信聖者之教說真實無誤,而依靠聖教來量知種種意義。
【註】信言:真實誠諦的言語。信:真實。
信言圓滿,謂菩薩修行,常以真實和輭之語教化眾生。以此為因,異生感果,即得出言誠諦,凡所決疑,人必信受。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所言誠諦,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虛誑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一切真實離諸虛偽,妙香潔物之所莊嚴。
無諂無誑(註)、心行(註)正真(註)、希求純淨善法有情來生其國,香潔妙服寶飾莊嚴。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受生身言語真誠,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實的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虛誑語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業,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行一切菩薩行願,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一切都是真實沒有虛偽,莊嚴遍布殊妙香潔寶物。
沒有逢迎欺詐、心行正直、祈求純淨善法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身著香潔妙服,莊嚴種種華美寶物。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註】無諂無誑:集異門論卷十三:「言無諂者:諂云何?答:諸心險性,若心奸性,若心曲性,心雜亂性,心不顯了性,心不正直性,心不調善性,皆名為諂。無如是諂,故名無諂。
言無誑者:誑云何?答:偽斗偽秤,偽函偽語,於他罔帽,極罔帽,遍罔帽,罔帽業,欺弄迷惑,皆名為誑。無如是誑,故名無誑。」
瑜伽卷八十九:「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諂。」
瑜伽卷八十九:「為欺惘彼,內懷異謀,外現別相,故名為誑。」
【註】心行:心為念念遷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惡之所念,謂之心行。
法華經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
止觀卷五:「廣施法網之目,捕心行之鳥。」
維摩經佛國品:「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六趣往行,善惡悉善知也。」
又心中念念不忘為心行。禪宗明心見性,不使心有昏昧也。六祖壇經:「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註】正真:真正;真實;確實。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遠離虛誑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四遠離虛誑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離間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發言詞皆令和順,聞悉敬奉無所猜疑。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離間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和敬(註)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
由此遠離離間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發言詞皆令和順。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不直到命終犯兩舌離間語罪業,一切眾生時時都能對他愛護恭敬,所說言語都是和悅柔順,眾生聽聞都能尊敬奉行沒有猜疑。
由於遠離了離間語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離間語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種種事理不和無利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可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這遠離離間語輪,所有業障都被毀摧碾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所說言語都是和悅柔順。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煩惱障:二障之一。對於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惱亂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為煩惱障。
佛地論卷七:「惱亂身心,令不寂靜,名煩惱障。」
唯識論卷九:「煩惱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
【註】和敬障:外同他善、內自謙卑的和敬障礙。
和敬:六和敬:法界次第卷下:「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
六和敬: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
<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聖者。
<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於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也。二、口和敬,同讚詠等之口業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學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
本業瓔珞經卷上:「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
大乘義章卷十二:「六名是何?一身業同,二口業同,三意業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
行事鈔卷上一之四:「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
祖庭事苑卷五:「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所言和順(註),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離間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一切堅密難可破壞,諸美妙物之所莊嚴。
無違無競(註),善和諍訟、希求淳質善法有情來生其國,常修和敬聽聞正法。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言語和悅柔順,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實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離間語的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業,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行一切菩薩行願,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一切精密堅固難以破壞,種種美妙寶物莊嚴遍布。
無障難無爭鬥、善解諍論辯訟、祈求淳樸善法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時時聽聞正法修養謙卑和善。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註】和順:平和柔順也。無量壽經:「天下和順,日月清明。」
集異門論卷二:「和順云何?答:若有樂作可喜樂語,可愛味語,容貌熙怡,遠離頻蹙,先言慰問:具壽!善來,事可忍不?可存濟不?安樂住不?食易得不?樂作如是可喜語等、諸悅預事。是謂和順。」
【註】無違:
瑜伽卷九十九:「遠離貪等所有煩惱,名曰無違。」
攝大乘論世親釋卷一:「言無違者,謂諸地中無障礙因。如隨導師所說道中,無劫賊等所有障難。或復生死涅槃二種,互不相違。又云:言無違者,非先隨順,後相違故。」
攝大乘論無性釋卷一:「言無違者,無彼過故。非如六句義等邪智,或聲聞乘,有過失故;佛果相違。」
【註】無競:競:爭論。
說文解字·誩部:「競,彊語也。」清·段玉裁·注:「彊語謂相爭。」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遠離離間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五遠離離間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 08-04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麁惡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發語言皆令歡悅,聞悉敬奉無所猜疑。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麁惡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調善(註)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麁惡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出言詞皆令歡悅。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粗惡語罪業,一切眾生時時都能對他愛護恭敬,所說言語都能使人歡悅,眾生聽聞都能尊敬奉行沒有猜疑。
由於遠離了粗惡語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粗惡語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種種不調和不安穩業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同等等罪障,由於受持了這遠離粗惡語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所說言語都能使人歡悅。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調善:調伏煩惱,安穩而住。
瑜伽卷十三:「謂若三摩地猶為有行之所拘執,如水被持,或為法性之所拘執,不靜不妙,非安隱道,亦非證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不名調善,不隨所樂安隱而住。與此相違,名為調善。」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所言柔軟,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麁惡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遠離一切不可意聲;種種上妙、如意和雅(註)諸意樂聲、結集(註)法聲充滿其土。
具足念慧、梵音清徹(註)、調善有情來生其國,常以軟語更相勸進。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受生身言語柔和隨順正道,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實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粗惡語的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業,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行一切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遠離一切違願愁苦音聲;佛土充滿種種殊妙、如意和雅、充滿喜樂音聲,及詠誦正法音聲。
具足正念智慧、梵音清雅、善心調順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時時用溫婉柔語相互鼓勵精進。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註】和雅:雍和悠雅。
【註】結集:合誦之意。
意為合誦或會誦。即集合諸僧,誦出佛陀遺教,並加以審訂、編次的集會。又稱集法、集法藏、結經。
蓋往古印度書寫不備,佛法唯藉憶持傳承,因此於佛滅以後,諸弟子即須集會,各誦出其所親聞之法,甄別異同,辨明邪正,以集成佛所說之法藏,如此既可防止遺教之散逸,又可確立教權。
【註】梵音:具足正直、和雅、清澈、深滿、周遍遠聞五清淨之聲音。
【註】清徹:清朗遠播,聞而悅樂。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遠離麁惡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六遠離麁惡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雜穢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發言詞皆有義利(註),聞悉敬奉無所猜疑。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雜穢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義利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雜穢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發言詞皆成義利。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不犯雜穢綺語罪業,一切眾生時時都能對他愛護恭敬,所說言語都能義利相應饒益眾生,眾生聽聞都能尊敬奉行沒有猜疑。
由於遠離了雜穢綺語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雜穢語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種種引致無義無利的業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同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這遠離雜穢語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所說言語都能饒益眾生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義利:義與利相應,義必有利故曰義利。
佛地經論卷一:「現益名義,當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如是等別。」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言必饒益,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雜穢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遠離一切無義利聲;種種上妙菩薩藏攝大法音聲周遍國土。
成就無邊大願妙智,能善辯說種種法義,如是有情來生其國。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所出言語必能饒益眾生,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實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雜穢語的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業,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行一切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遠離一切無義無利不饒益聲;種種菩薩所藏攝的上妙大法音聲遍滿這個佛土。
具足無邊成佛大願與無上妙智,種種法義辨說無礙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順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遠離雜穢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七遠離雜穢語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貪欲,一切眾生常所愛重,其心清淨,離諸染濁。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貪欲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無貪(註)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貪欲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其心清淨離諸染濁。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貪欲罪業,所有眾生時時都能對他愛護敬重;他的心念清淨,遠離種種惡濁煩惱。
由於遠離了貪欲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所有前世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貪欲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種種不貪欲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同等等,由於受持了遠離貪欲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心念清淨,遠離種種惡濁煩惱。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善法調順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無貪:為心所之名。又作不貪、不貪欲。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係「貪」之對稱。為於諸境界無愛染,能對治貪煩惱之精神作用。此心所恆與一切善心相應,故說一切有部將之列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識家則攝之於善心所中。
又此根能生餘之諸善法,故與無瞋、無癡共稱為三善根。又四無量中之捨無量,以此心所為體,能對治欲界之貪及瞋。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其心清淨,離諸染濁,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貪欲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地平如掌(註),眾寶充滿,種種寶樹行列莊嚴,種種寶衣、寶莊嚴具、寶幢幡蓋、金銀、真珠羅網等樹,處處皆有,甚可愛樂。
遠離憍慢、顏貌端嚴、諸根無缺、其心平等,如是有情來生其國,無貪功德圓滿莊嚴。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心念清淨,遠離種種煩惱惡濁,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善調安穩、戒德兼備、真實的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貪欲的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業,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行一切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國土平正,充滿各種寶物,種種寶樹莊嚴排列,種種寶衣寶器,寶幢寶蓋、金銀真珠羅網等寶樹,處處皆有,讓人滿意歡喜。
遠離驕傲高慢、容貌端正莊嚴、六根圓滿無缺、心念平等寧靜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無貪善業功德圓滿莊嚴。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註】地平如掌:海底有石名掌,無一微塵之不平,經中以為國土平正之喻。
法華文句卷七:「經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則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不平,當知類如法掌耳。」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遠離貪欲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八遠離貪欲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悟法銳智及殊勝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白話地藏十輪經 卷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