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瞋恚(註),一切眾生常所愛重(註),其心清淨,離諸垢穢(註)。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瞋恚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無明障(註),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瞋恚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其心清淨,離諸垢穢。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註),成調善法(註),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瞋恚罪業,一切眾生時時對他愛護敬重,他的心念清淨,遠離種種穢垢煩惱。
由於遠離了瞋恚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前世所有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瞋恚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不能解了法理、事理的無明業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同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這遠離瞋恚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心念清淨,遠離種種穢垢煩惱。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愛重:尊重禮敬。
【註】垢穢:煩惱妄惑可汙染淨心,故稱垢穢。
垢:污穢真心之六法也。即誑、諂、憍、惱、恨、害之六惑。
顯宗論卷二十一:「煩惱垢六:惱害恨諂誑憍。誑憍從貪生,害恨從瞋起,惱從見取起,諂從諸見生。」
【註】瞋恚:生氣;忿怒。簡稱「瞋」。
瑜伽卷八:「云何瞋恚?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起害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法蘊足論卷八:「云何瞋恚?謂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乃至現為過患。總名瞋恚。」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説,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註】無明障:
無明:於法無所明了。煩惱的別名。
「明」是智慧、學識。因此,「無明」的語意就是無智。此外,有將一切煩惱通稱為無明;或將迷於真如本際之理,特稱為無明;或將不能明了抉擇、解了諸法事理的煩惱,稱為無明(即癡煩惱)。
無明障礙「真實」,並由此而產生那不真實的表相。大乘稻芉經 稱無明是「不知真實」的一種「妄知」。
所以無明有兩種作用︰(1)罣礙性──障礙事物本來的面目。(2)構作性──發生虛妄所知。這種看法與吠檀多的「無明觀」相當。
吠檀多亦認為無明有兩種功能︰障覆、創發,這二種功能是相互關連的,沒有「不知真實」,即沒有「妄知」,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擁有真知,則虛妄根本無由生起。
中觀認為無明的本質乃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耽溺於概念構作的習氣,「真實」是無定性的(空),而以思惟模式來看「真實」就是無明,譬如把「真實」當作「實體」(我)、一或多、常住、斷滅、「有」、「無」等等都是顛倒妄見的形式之一。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復言:世尊!云何無明障礙殊勝?世尊告曰:應知無明、障礙勝法,障礙廣法。
復言:世尊!如何無明障礙勝法?世尊告曰:言勝法者,能攝五根、令其和合,所謂慧根。障礙此者,即是無明。是故說名障礙勝法。
復言:世尊!如何無明障礙廣法?世尊告曰:言廣法者,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障礙此者,即是無明。是故說名障礙廣法。
復言:世尊!如說無智、名為無明。此唯智無、名無明耶?世尊告曰:非唯智無名為無明。
復言:世尊!若唯智無名為無明;斯有何過?世尊告曰:若爾;無明應不可立決定體相。所以者何?聞所成智體上、無有思所成智;思所成智體上,無有修所成智;一切世間修所成智體上,無有一切出世修所成智;出世有學智上、無有諸無學智;無學聲聞智上、無有如來等智。若如是者;應即是智、即是無智。如是無明應不可立決定體相。
又我於彼三善根中,說有無癡。應但癡無、說名無癡。然非癡無說名無癡。故非明無說名無明。而別有一心所有法、不知真實,說名無明。如別有一心所有法,了知真實,說名為智。
又唯明無名無明者;應無如是一切無明十一殊勝。是故應知非唯明無說名無明。是名無明障礙殊勝。」
【註】可意:合意的;適意也。
【註】成調善法:具五戒十善、三學六度等世、出世間善法,調伏身口意輕躁,安住寂靜,遠離煩惱。
成:完成,成就。
調: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諸惡行也。又調理惡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無量壽經卷下:「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同嘉祥疏:「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雜阿含經九六四: 「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偸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
*
本事經卷六 :「具調善法。謂諸苾芻。勤修七種菩提分法。具足安住。是名苾芻具調善法。」
瑜伽卷十九:「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自調伏其心,是諸佛聖教,...難調伏輕躁,淪墜於諸欲,善調伏其心,心調引安樂。」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其心清淨,離諸垢穢,端正聰明安隱(註)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瞋恚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遠離一切濁穢風雲、欝烝(註)塵垢、諸麁弊物,眾寶莊嚴,甚可愛樂。
遠離憍慢、顏貌端嚴、諸根無缺、心常寂定(註),如是有情來生其國,慈悲功德圓滿莊嚴。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譯)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心念清淨,遠離種種穢垢煩惱,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瞋恚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法,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學一切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遠離一切煩惱濁風、妄惑穢雲、鬱結惱熱、雜染塵垢等等粗鄙穢物,眾多寶物華麗裝嚴,讓人滿意歡喜。
遠離驕傲高慢、容貌莊嚴端正、六根圓滿無缺、心念寧靜無取無執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慈悲功德圓滿莊嚴。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註】安隱:與安穩同。宗鏡錄:「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則攀援心斷。」
瑜伽卷五十七:「無有病惱,故名安隱。」
瑜伽卷八十三:「安隱者:謂超過一切人與非人,災橫怖畏故。」
雜集論卷八:「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無老病死等一切怖畏,聖住所依,故名安隱。」
【註】欝烝:鬱蒸:熱病也。幽滯不通的熱氣。
除鬱蒸得清涼,謂如來說法令人皆能遠離貪欲、瞋恚、愚癡、生死之苦,而獲涅槃清涼之樂;猶如月盛滿之時,雖遇炎暑鬱結之蒸熱,然令清涼之氣襲人。
【註】寂定:離妄心、妄想云寂定。
淨影疏卷上:「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廣寂定。」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遠離瞋恚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註)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九遠離瞋恚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甚深聰利智慧、殊勝超絕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註】利慧:甚深聰利智慧。即了達一切的細微智慧。
另譯作「深利智慧、利智慧、明利智慧」,「利」是「犀利、銳利」,即「犀利之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利慧者」,其註解書解說為這是「能在一坐間迅速斷除所有的雜染而證果者」。
雜阿含276經,以利刀屠牛為譬喻說是「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
瑜伽卷八十三:「言利慧者:盡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
佛地經論卷二:「入微細義,故名利慧。」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邪見,一切眾生常所愛重,其心清淨,離邪分別(註)。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邪見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正見(註)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邪見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其心清淨,離邪分別。
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愚痴邪見罪業,一切眾生時時對他愛護敬重,他的心念清淨,遠離邪妄思維。
由於遠離了邪見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前世所有沈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邪見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思維顛倒不得正見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同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這遠離邪見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
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心念清淨,遠離邪妄思維。
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
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註】邪分別:邪思惟,橫邪之思惟也。
瑜伽卷九十五:「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邪。乃至廣說。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
邪:錯誤的;不正當的。
分別:又譯作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法華經:「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成實論卷三:「法歸分別,真人歸滅。」
唯識述記卷七:「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
【註】正見:離諸邪倒之正觀也。
華嚴經卷三十:「正見牢固,離諸妄見。」勝鬘經:「非顛倒見是名正見。」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其心清淨,離邪分別,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邪見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大乘大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遠離一切聲聞、獨覺二乘人、法;遠離一切天魔徒眾;遠離一切外道朋黨。眾寶莊嚴,甚可愛樂。
遠離一切妄執吉凶、常見斷見、我我所見,如是有情來生其國,壽命長遠,受用一味,謂大乘味。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聖教一味無有乖諍,熾盛流通,離諸障難。】
(譯)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心念清淨,遠離邪妄分別,端正聰明安穩快樂。
又再得遇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邪見善法,能斷除所有不善惡法,能成就所有殊勝善法,能通達所有大乘法義,能修行所有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住佛土,遠離一切聲聞、獨覺二乘人、二乘法;遠離一切天魔徒眾;遠離一切外道群黨。眾多寶物華美裝嚴,讓人滿意歡喜。
遠離一切妄執吉凶禍福、遠離偏持常見斷見、遠離偏執我、我所妄見。這樣的有情來投生這個佛土,壽命長遠,領受唯一無二的大乘正法。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唯一大乘正教昌盛流通,沒有違逆諍鬥,遠離種種障難。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遠離邪見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十遠離邪見輪。
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
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甚深聰利智慧、殊勝超絕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
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
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心無滿足。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心無滿足。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09-02 經文註釋 >>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輪,能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於過去世,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悉遠離十惡業道,皆悉稱揚讚歎如是十善業道所得果報。
為欲長養(註)一切眾生,利益安樂菩提道故;
為欲除滅一切眾生業煩惱苦,令無餘故;
為欲枯竭三惡趣故;
為欲紹隆三寶種故;
為欲斷除三界有故;
為欲永斷蘊、界、處故;
為令一切速入無畏涅槃城故;
廣說如前遠離十種不善業道所得果報。】
(譯)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十輪,能快速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為何如此?在過去世,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都遠離了十惡業道,都在稱揚讚歎這十善業道所得功德果報。
為了要滋養增長一切眾生,在菩提道中得到利益安樂;
為了要除滅一切眾生惡業煩惱,讓煩惱逼苦不再剩留;
為了要枯竭度盡淪墮三惡道的眾生;
為了要延續昌隆三寶傳承;
為了要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生死煩惱;
為了要永斷眾生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在根境識上種種執取苦惱;
為了讓一切眾生能夠快速證入無畏大涅槃城。
因此宣說如前經文所說的遠離十種不善業道所得果報。
【註】長養:生長、滋養。略稱為養。乃生長、養育之意。
據雜阿含經卷十五所載,即依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等四食,令諸根及心、心法等相續長養。瑜伽師地論卷三、俱舍論卷二等則以飯食、資助、睡眠、等持、梵行等諸勝緣,以資養身心。又能受飯食、資助、梵行等養育者,稱為所長養。
又,功德善根,生長養育也。
唐華嚴經卷十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新譯仁王經卷中:「善男子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中略)而能少分化諸眾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薩初長養心,為聖胎故。」
【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實(註)希求(註)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極虛詐是大妄語(註)。
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無慚無愧,說空斷見誘誑愚癡,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譯)因此,善男子!如果不能真心無妄的祈求十善業道所能得證的佛果,及不能真正持守其中一善業道直到命終,就妄稱我是真實的大乘修行人,我已證求了無上正等正覺,應知這樣的眾生,是最虛偽狡詐,是在說大妄語。
在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前,欺騙迷惑世間眾生無慚無愧,妄說空見斷見迷惑欺騙愚昧眾生,身壞命終必定淪墮三惡道。
【註】真實:法離迷情,絕虛妄,云真實。
大乘義章卷二:「法絕情妄為真實。」
瑜伽卷十三:「云何真實?謂真如、及四聖諦。」
(一)教法上之分類用語,與「方便權假」對稱。天台判教以藏、通、別三教為方便之教,而以圓教為真實之教。
(二)實修上所用,為「虛假不實」之對稱。身口各異,言念無實,稱為虛偽。若表裏如一,更無虛妄,則為真實。
【註】希求:希求者總求成就,圓滿具足一切願之本願也。
欲:梵語剌者Rajas,希求之義,希求塵境也。
唯識論卷五:「云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俱舍論卷四:「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註】大妄語:言語不誠實,欺騙他人,叫做妄語。
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說我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語,以誑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很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善男子!若但言說、及但聽聞,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
於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槃,然無是事。
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證涅槃堅固梯蹬(註)。】
(譯)善男子!如果只是口頭說說、或者只是聽聞,未真切修行十善業道就能證得菩提槃涅,或在一劫中或頃刻一念間,能使十方一切佛土,如同地面微塵數量的眾生都能證悟正覺入於涅槃,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為何如此呢?因為十善業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證悟菩提的種因,是逐步證得涅槃的堅固登梯。
【註】梯蹬:漸漸昇高之木階也,以譬漸教。
止觀卷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隥。」
同卷輔行:「梯者,說文木階也。極高用梯,次高用隥故。隥字亦可從足,謂昇躡也。從木者雉莖反,非此所用,從石者謂山坡漸高也。亦可義用。正應從邑。何,此蹬字亦梯類也,可以昇高也。」
【善男子!若但發心發誓願力,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槃,然無是事。
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
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業道,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自號大乘,或說或聽、或但發心或發誓願,終不能證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脫生死苦。】
(譯)善男子!如果只是發心發願,未實踐修行過十善業道就能證得菩提槃涅,或在一劫中或頃刻一念間,能使十方一切佛土,如同地面微塵數量的眾生都能證悟正覺入於涅槃,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為何如此呢?因為十善業道是世、出世間殊勝果報功德的根本。
善男子,如果未曾實踐修行十善業道,即使在十方一切佛土經歷了如微塵數的長劫時間,只是自稱大乘,或是口頭說說,或只是聽聞、或只是發心發願,終究都不能證悟菩提涅槃,也不能度脫眾生出離生死輪迴之苦。
【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業道,世間方有諸剎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聲聞乘、或獨覺乘,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業道品類差別(註)。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註)。非住十惡不律儀(註)者,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
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滿一切善法願者,先應護持十善業道。
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勝果報因。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譯)善男子!要經由修行十善業道的功德,世間才有刹帝利王、婆羅門等大富貴宗族的人間福報;才有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道福報;才有聲聞乘或獨覺乘涅槃正果,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的殊勝佛果。這些都是修行十善業道所成就的不同福德果報。
因此,善男子!如果想快速滿願無上正等菩提的人,應當修行十善業道來莊嚴自己。依止十惡道不持守戒律的人,是無法圓滿無上正等菩提大願。
如果祈求快速證悟大乘殊勝境界、快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快速滿願一切修習善法的人,應先修持守護十善業道。
為何如此呢?因為十善業道是安立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是世間、出世間殊勝果報的種因。因此應當修行十善業道。
【註】差別:同類相殊叫做差,異類相殊叫做別。
(一)梵語 viśesa。別異之意。為「平等」之對稱。指個個之性類。
入楞伽經卷七法身品:「大慧!如來法身五陰異者,則有二法,不同體相,如牛二角,相似不異,見有別體,長短似異。大慧!若如是一切諸法應無相異而有相異,如牛左角異右角,右角異左角。如是長短相待各別,如色種種彼此差別。」
(二)梵語 viśista。殊勝、別異之意。即諸法所有之特種異點。
俱舍論卷三十:「即此轉變於最後時,有勝功能無間生果勝餘轉變,故名差別。」順正理論卷三十五:「何名轉變?何名差別?(中略)即此無間,能生果時功力勝前,說名差別。」
(三)因明用語。
(一)因明中,謂宗(主張、命題)之後陳(述詞)為差別,宗之前陳(主詞)為自性。如立一「聲為無常」之宗,「聲」即為自性,「無常」即為差別;蓋「無常」作為述詞,係用以發揮界定主詞「聲」之特殊意義。
(二)指宗之前陳所隱藏之意思(意許)。
【註】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又以惡事積身亦云莊嚴。
探玄記卷三:「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
觀無量壽經:「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註】不律儀:三種律儀之一。惡戒也,戒律有善惡二種,要誓而作善止惡,是善戒,稱為律儀,要誓而作惡止善,是惡戒,稱為不律儀。外道諸種之邪戒是也。惡戒雖為戒律之部類,然此為顛倒之戒律,故云不律儀。律儀發善之無表色,不律儀發惡之無表色。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欲除諸有苦,證得大菩提,應修十善輪,精勤勿放逸。
便於三乘法,及補特伽羅,一切出家人,皆得無誤失。
信受行大乘,利樂一切眾,覺勝法淨土,速證大菩提。
若離於殺生,一切皆愛敬,恒無病長壽,常樂不害法;
一切所生處,恒樂佛所行,常遇佛法僧,速成無上覺。
若離不與取,智者皆愛敬,滅貪所生業,獲無貪所生;
生生常巨富,能為大施主,得眾寶莊嚴,可愛淨佛國。
若離欲邪行,滅臭穢煩惱,枯竭貪愛河,速得淨佛國;
拔諸眾生類,令出欲淤泥,安置於大乘,使勤修梵行。
若離虛誑語,得聖自在智,常樂諦實言,滅虛妄眾苦(註);
一言為證量,常遇佛法僧,速得大菩提,勸修不妄語。
若離離間語,成眾善法器,常遇佛法僧,不歸於斷滅;
得聖無染著,陀羅尼寶藏,達深法海源,速成無上覺。
若離麁惡語,常說柔軟言,眾生皆愛敬,滅先世罪業;
令眾常歡悅,成菩薩導師,知諸佛所行,超過第十地。
若離雜穢語,智者皆愛敬,為他所發言,具獲五功德(註);
常聽受聖言(註),恒欣求聖道,圓滿諸佛海,速得一切智。
若離於貪欲,不誹謗聖教,供養服袈裟,弘三乘聖道;
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乘於無上乘,速得最勝智。
若離於瞋恚,一向修慈心,速疾證等持,樂眾聖行處;
當生淨佛土,遠離諸過惡,住彼證菩提,令離諸瞋忿。
若離於邪見,純修淨信心,樂開示三乘,亦供養諸佛;
永脫諸惡趣,遇眾賢聖者,具諸菩薩德,逮得最上智。
我說十善業,能趣勝菩提,生長諸等持,陀羅尼忍地;
此輪大威德,能摧諸惡趣,破壞諸惡障,速證大菩提。】
(譯)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經義而說偈頌:
若想斷除三界諸苦,證得無上菩提正覺,應當修持十善業輪,精進勤修切勿怠惰。
便可對應三乘正法,修行三乘正法眾生,乃至一切出家僧眾,皆能如法不造過失。
信受大乘正法行願,利樂一切有情眾生,覺悟勝法安住淨土,速證無上正等正覺。
若能遠離殺生惡業,能受一切人天愛敬,永無病苦而得長壽,故要常修慈悲善法。
一切報身投生之處,永能樂行諸佛正法,常能得遇佛法僧寶,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若能遠離偷盜惡業,能受一切智者愛敬,滅除貪欲所生罪業,得獲無貪清淨報身。
生世投生巨富豪門,博施眾生作大功德,能得莊嚴財富寶聚,往生意樂清淨佛國。
若能遠離欲邪淫行,能除一切臭穢煩惱,枯竭貪愛生死欲流,速得往生清淨佛國。
拔濟一切有情眾生,出離愛欲煩惱泥沼,安置大乘而行正道,精進勤修清淨梵行。
若能遠離妄語惡業,開悟自在無礙正智,常能樂言真實正語,滅除虛妄所生苦果。
言語皆是正法正語,常能得遇佛法僧寶,速能得證菩提正覺,故勸眾生不持妄語。
若能遠離兩舌離間,能成法器任持諸法,常能得遇佛法僧寶,不會淪持斷滅邪論。
能得正法無染境界、及陀羅尼殊勝法藏,達悟甚深佛法智海,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若能遠離惡口惡業,常說和悅柔順言語,能得一切眾生愛敬,滅除先世所造罪業。
能使眾生歡喜親近,成為一切菩薩導師,悉知諸佛所行境界,超越十地證得佛果。
若能遠離綺語惡業,一切智者皆為愛敬,所發言語都能獲益,當能具足五種功德。
常能聽受正法正言,恒樂欣求正法正道,圓滿諸佛功德大海,速能成就一切智智。
若能遠離貪欲惡業,不謗不毀正法正教,歡心供養出家僧眾,弘揚三乘佛法正道。
當能投生清淨佛國,三界導師所居淨土,安住無上佛乘正法,速得最上殊勝佛智。
若能遠離瞋恚惡罪,常能具足大慈悲心,速能證入等持禪定,樂行聖賢正法境界。
必當投生清淨佛土,遠離一切惡業罪過,安住淨土證悟正覺,遠離一切瞋忿煩惱。
若能遠離愚痴邪見,一心專念淨信修持,樂為眾生開示三乘,最勝法德供養諸佛。
便能永離惡道業障,常能得遇諸聖賢眾,具足一切菩薩福德,開悟了達無上佛智。
我所開示十種善輪,能得殊勝菩提正果,增長等持陀羅尼門、諸忍諸地一切成就。
十輪無上大威功德,悉能摧滅一切惡趣,盡除一切業障惡報,速證無上菩提正覺。
【註】虛妄眾苦:因虛妄語惡口業,所引生種種惡報苦果。引伸解釋虛妄心、言、行的惡報眾苦。
無實云虛,反真云妄。一切惡事,虛妄為本,故能招引惡報眾苦。
圓覺經:「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註】五功德:
大方等大集經:「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天人愛敬;二者明人隨喜;三者常樂實事;四者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者聞言能領;六者常得尊重愛敬;七者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者愛樂賢聖默然;九者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休息綺語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彼人得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佛說十善業道經:「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註】聖言:聖者正也,正直之言也。
四聖言:一言不見為不見,二言不聞為不聞,三言不覺為不覺,四言不知為不知。
<<09-03經文註釋>>福田相品第七之一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財施(註)大甲冑輪(註)。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註),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有十種財施大甲冑輪。衛護裝嚴大甲冑,迴轉法輪行度間,摧碾煩惱惑業苦,普為群生作福田。
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註】財施:不犯他人財物,且以己財,如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物質施與他人。
瑜伽三十九卷:「財施者:謂以上妙清淨如法財物、而行惠施;調伏慳吝垢而行惠施;調伏積藏垢而行惠施。調伏慳吝垢者:謂捨財物執著。調伏積藏垢者:謂捨受用執著。」
無性釋七卷:「言財施者,謂無染心、捨資生具。又云:為欲資益他身。」
【註】大甲胄輪:嚴密防護、莊嚴自身,又能迴轉正法與眾生,摧碾惑業苦惱,自利利人。
甲胄:鎧甲和頭盔。意指防護嚴密,不受侵擾。
大甲冑:大方廣十輪經譯為「大莊嚴」,即被嚴護鎧甲,而作自身殊妙莊嚴。
大:梵語「摩訶」。自體寬廣之義,周徧包含之義,又多之義,勝之義,妙之義,不可思議之義。
玄義卷十:「即妙是大,即大是妙也。」止觀卷三:「經云:大名不可思議也。」首楞嚴義疏注經:「謂周遍含攝。體無不在。物無不是。非因待小。當體受稱。故名爲大。」
輪:輪具迴轉、摧破二義。如轉法輪,即佛之教法,迴轉一切眾生界,摧破諸煩惱。
嘉祥法華義疏:「流圓演通,不繫於一人,故稱為輪。無累不摧,亦是輪之義。」
又,梵音Cakra,又作斫迦羅,爍迦羅,爍羯羅。譯曰金剛,輪,精進。
首楞嚴義疏注經:「爍迦羅云竪固不壞也。又翻爲輪。輪有摧碾。謂悲智之心自利利他。皆能摧碾惑業苦故。」慧琳音義卷四十二:「爍迦羅此名精進也。」
【註】初發心:初心,初發意、新發意、新發心。指初發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往生要集卷中:「初心觀行不堪深奧。」
【何等為十?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
不專為己求於世間、出世間樂,發心布施。
但欲普為一切有情,生長大慈大悲芽故,發心布施。】
是那十種呢?就是布施種種飲食,珠寶服飾,象馬車駕,及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等等。在一一布施這種種施物時,完全不會顧惜到自己的身家性命。
不是專為自己求得世間、出世間的功德利樂而發心布施。
只想處處為一切眾生,滋生育長大慈大悲善根種芽而發心布施。
【為欲引發(註)善巧方便殊勝智(註)故,發心布施。
為欲引發一切有情安樂事故,發心布施。
為欲除滅一切有情苦惱事故,發心布施。
無勝他心(註)、無麁獷心、無嫉妬心、無慳悋心而行布施。
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終不希求(註)自受果報,發心布施。
終不希求聲聞乘果,發心布施。終不希求獨覺乘果,發心布施。
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為希求一切種智(註),發心布施。】
(譯)為了要引發起善巧方便、權宜成辦諸事的殊勝智慧,而發心布施。
為了要能成辦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諸事,而發心布施。
為了要滅除一切眾生憂愁煩惱諸事,而發心布施。
行布施時,沒有高慢勝他心、沒有粗暴強橫心、沒有嫉賢妒善心、沒有慳貪吝嗇心。
所施物事不論多少,小到施與畜生一搏之食,始終不為謀求自己功德果報,而發心布施。
始終不為謀求證得聲聞乘果而發心佈施。始終不為謀求得證獨覺乘果,而發心布施。
所施物事不論多少,小到施與畜生一搏之食,念念只為求得一切種智、了達一切因相道法、證悟正覺,而發心布施。
【註】引發:瑜伽卷十三:「云何引發?謂能略攝廣文句義,及能成辦諸勝功德。」
顯揚卷十九:「問:云何引發?答:謂能略攝廣文句義,及能發起諸勝功德。」
【註】希求:希望得到,謀求。唐.元稹.代諭淮西書:「吳侍御棄喪背禮,捨父干君,誘聚師徒,希求爵位。」
【註】勝他心:以己獨勝,高慢心念,他人皆不及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當無高舉意樂者,謂不毀求者,不為勝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謂我能施餘則不爾。」
勝他,是一種憍慢的心理:他這樣做了,我要比他做得更好。還有布施了以後,心裡不要起憍慢,覺得我能布施,其他人都不行。
【註】方便智:又云權智,對實智之稱,達於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
據大乘義章卷十九載,了知三乘權化之法,稱為方便智;反之,了知一乘真實之法,則稱實智。
權智:達於諸法之實相,為如來之實智,達於諸種之差別,為如來之權智,實智者體也,權智者用也。
如來成佛之本體,在於實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權智。
權智與實智。(一)權智,又稱方便智。通達權巧方便之智慧。(二)實智,乃契合實理之智慧。
若判其事理深淺,則權智照事淺,實智照理深。如來之實智、權智皆能圓滿,稱為二智圓滿。
【註】一切種智:能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佛智,一切種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達無礙智,大小精粗無事不知,佛自說一切種智義有二種相,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能動,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不能動,二者、一切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說,了了通達無礙,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種財施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所以者何?聲聞獨覺發心布施無大慈悲,但為己身捨貧窮故、但為己身脫眾苦故、但為己身得安樂故、但為己身證涅槃故,不能普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
菩薩摩訶薩發心布施有大慈悲;普為有情捨貧窮故、普為有情脫眾苦故、普為有情得安樂故、普為有情證涅槃故;不為自身而行布施。
以是義故,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善男子!成就這樣十種財施大甲胄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為何如此呢?聲聞、獨覺二乘人,發心布施沒有大慈悲心,只為出離自己惡趣困境、只為解脫自身種種苦惱、只為自身能得安樂、只為自身能證涅槃,不能處處皆為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菩薩摩訶薩具足大慈大悲發心布施;處處為眾生出離惡趣困境、處處為眾生解脫種種苦惱、處處為眾生能得安樂、處處為眾生能證涅槃,不為自身而行布施。
由此道理緣故,菩薩摩訶薩的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乘眾,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等,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菩薩摩訶薩修行財施波羅蜜多時,於妙五欲(註)心無染著,自所攝受一切樂具,普能施與一切有情。
依普攝受諸有情心,依自忍受一切苦心,依滅一切有情苦心,依與一切有情樂心,依與有情大涅槃心,而行布施。
以是義故,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菩薩摩訶薩修行財施波羅蜜多時,自心不染著於五欲幻妙,自身領受的一切饒益資糧,完全都能施與一切眾生。
以護持引領一切眾生的心念、以不顧念自己一切苦受的心念、以除滅一切眾生苦受的心念、以施與一切眾生喜樂的心念、以導與眾生趣證究竟涅槃的心念,而行布施。
由此道理緣故,菩薩摩訶薩的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乘眾,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等,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註】妙五欲:五欲:又作五妙欲、五妙色。指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即:
(一)色欲,謂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二)聲欲,謂絲竹與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三)香欲,謂男女身體之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四)味欲,謂各種飲食肴等美味,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五)觸欲,謂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又相對於欲界粗弊之五欲,色界、無色界之五欲稱為「淨潔五欲」。
【善男子!若於五欲心無染著,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薩摩訶薩也,亦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若不除斷世間五欲,無大慈悲而行布施。雖捨無量無邊施物,而猶不得名為菩薩摩訶薩也,亦非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此施不蒙聖印(註)所印。
是故應斷世間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斷於世間五欲,無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薩,非真福田。
善男子!染著五欲行布施輪,尚不能滅自身所有少分苦惱,況能除滅一切有情無量苦惱。】
(譯)善男子!如果心念沒有染執五欲,具足大慈悲心而行布施,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也可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
如果不能除斷世間五欲,則無法具足大慈悲心而行布施。雖然捨施了無量無邊布施物事,仍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也不是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這種布施無法與諸佛殊勝妙法相應。
因此應當斷除世間五欲,具足大慈悲心而行布施。如果不斷除世間五欲則有執求,則無法作大慈大悲的布施,則不可稱為菩薩,也不是眾生的真實福田。
善男子!染著五欲而行布施,尚且無法除滅自身所受的微小苦惱,又豈能除滅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大苦惱?
【註】聖印:聖道法印,如三法印與實相印等是。
諸佛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傳之法,故曰法印。
法印:妙法之印璽也。妙法真實,不動不變,故稱為印。又妙法如王印通達無礙,謂之印,又為證明佛之正法者,故曰印。又為諸佛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傳之法,故曰法印。該攝佛法,而立三種之法印,稱曰三法印。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卷二十:「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為法印。」
證道歌梵天琪註:「古人云:諸佛法門遞相印可,一印印定,起畢同時,更無前後,故云印。」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成就財施輪,智者淨意樂,盡離於五欲,安樂諸有情。
為樂諸有情,不求自果報,雖行少分施,而名真福田。
雖復施眾多,而依止五欲,非聖印所印,住不定聚(註)中。
雖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名聲聞獨覺,真實良福田。
故應捨五欲,常行清淨施,安樂有情眾,成真實福田。】
(譯)這時世尊重示經義而說偈頌:
若要成就財施大甲冑輪,有智慧的人應當意樂清淨,盡當捨離一切五欲染執,方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為求利樂一切眾生,不為自求功德果報,雖然僅作了少許小布施,即可稱為眾生的真實福田。
如果執迷在五欲中,儘管廣作種種大布施,仍無法與諸佛殊勝妙法相應,是處在非福非惡的不定果中,無法證悟真正解脫。
如果行布施時不執迷在五欲,雖然只是作了微量小布施,卻可稱為聲聞獨覺二乘的真實良福田,應受聲聞獨覺二乘的供養
因此應當捨離五欲執迷,常行清淨無相布施,能夠真正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成為眾生的真實大福田。
【註】不定聚:又作不定性聚、不定、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見際。三聚之一。
聚:為聚類、聚集之義。依眾生根機之別,分類聚集之,可有三類;其性正邪未屬,遇善緣則成正定(聚),得惡緣則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稱不定聚。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法施(註)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速能獲得日燈光定(註)。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施大甲胄輪。
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快速證得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的日光三昧。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註】法施:解說佛法,使聽聞者獲益。
又云法供養。法施為對下之語,法供養為對上之語。
無量壽經上:「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維摩經菩薩品:「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
大智度論卷十一:「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又向神誦經唱法文等,謂為奉法施。
【註】日燈光定:日燈三昧,又作日光三昧。菩薩住此三昧,能照了種種法門及諸三昧;猶如日出,能照一切世界,又如燈明,能照破暗室。
大方等大集經:「何因縁故名日燈三昧。譬如日出。燈火月光星宿諸明悉不復現。菩薩大士得是定已。先所修智一切二乘學與無學。及餘衆生所得諸智。皆亦如是悉不復現。是名日燈三昧。菩薩住於禪波羅蜜。即於無量百千種種諸禪三昧而得自在。」
【何等為十?謂諸如來所說正法:或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獨覺乘相應正法、或與大乘相應正法、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或有漏法、或無漏法、或有為法、或無為法、或不二法(註)。
菩薩摩訶薩於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聽聞,隨力所能審諦(註)領受(註),思惟觀察,究竟通利(註),隨其所宜為他演說。
於說法時,無嫉妬心、無慳悋心、無憍慢心、無求利心、無輕他心、無自舉(註)心;有恭敬心、有饒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
為聲聞乘補特伽羅說聲聞法,不為彼說獨覺乘法及大乘法。
為獨覺乘補特伽羅說獨覺法,不為彼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
為於大乘補特伽羅說大乘法,不為彼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
隨諸有情根器所能為說正法,非根器(註)者終不為說。】
(譯)是那十種法施輪呢?就是諸佛如來所宣說的種種正法:或是與聲聞乘相應的正法、或是與獨覺乘相應的正法、或是與大乘法相應的正法、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或有漏法、或無漏法、或有為法、或無為法、或不二平等法。
菩薩摩訶薩深信敬重這十種正法,一切聽受而不簡選,隨智慧及能力審慎思維、觀察、領受,究竟通達法義,隨應眾生根機相宜,為眾生演說相應正法。
在說法時,沒有嫉妒心,沒有慳吝心、沒有驕慢心、沒有謀求利養心、沒有輕視他人心、沒有抬舉自我自大心;只有恭敬心、饒益眾生心、大慈與樂心、大悲拔苦心。
為聲聞乘根機眾生宣說四聖諦聲聞法,不對他們宣說獨覺乘法和大乘法。
為獨覺乘根機眾生宣說獨覺因緣法,不為他們宣說聲聞法和大乘法。
為大乘根機眾生宣說六波羅蜜大乘法,不為他們宣說聲聞乘法和獨覺乘法。
隨應諸眾生根機而說相應正法,絕對不為沒有聞法根機的眾生,宣說不相應法門。
【註】不二法:超越相對、差別,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法。入此門,即入佛門;不入此,門外漢也。
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什曰:有之緣起,極於二法。二法已廢,則入玄境。肇曰: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
大乘義章卷一:「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門論疏卷上:「一道清淨,故稱不二。」
【註】審諦:「審」是「仔細、慎重」,「諦」是「真實;不顛倒;真理」,「審諦」者離「散亂、輕慢、顛倒」,也可解讀為「思惟真實」。
【註】領受:接受。
瑜伽卷八十四:「領受者:謂諸受共相故。」
【註】通利:能通其事而無礙如利刃也。 法華經序品:「雖讀誦諸經而不通利。」
【註】自舉:自己抬舉自己;驕傲自大
【註】非根器:非器,不堪受法持法。
根器:植物之根能生長枝幹花葉,器物能容物,然所生所容,有大小、多寡之不同。修道者能力亦有高下,故以根器喻之,俗謂學道者為有根器即是此義。 大日經疏卷九:「觀眾生,量其根器而後與之。」
【於其大乘諸有情所,終不勸修獨覺乘行、聲聞乘行。
於獨覺乘諸有情所,或時勸彼修大乘行。
於聲聞乘諸有情所,或時勸修獨覺乘行及大乘行。
於諸如來所說正法,下至一頌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終不毀謗、障蔽、隱沒。
於說法師起世尊想,於聽法眾起病者想,於所說法起良藥想,斷除五欲無所希求,宣說正法。】
(譯)對於修行大乘法的眾生,絕不勸導他們修習獨覺乘法和聲聞乘法。
對於修行獨覺乘法的眾生,有時勸進他們修習大乘法。
對於修行聲聞乘法的眾生,有時勸進他們修行獨覺乘法和大乘法。
深信敬重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正法,小到一頌乃至半句經文,絕不毀謗、障蔽、隱沒。
觀想法師說法如同世尊說法,觀想聽法眾生如同病人,觀想所說佛法如同治病良藥,斷除五欲執著,不希求任何功德回報,而為眾生宣說正法。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施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能斷五欲,速能獲得日燈光定。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施大甲胄輪。
如果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一切五欲染執都能斷除,能快速證悟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的日光三昧。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智者修法施,隨器說三乘,不為說餘乘,恐聞而謗法。
稱根器說法,不為非根器,各隨其所樂,勸進令歡喜。
終不勸大乘,令修二乘行;或時勸彼二,進修中上乘。
常恭敬聽法,深信不毀謗,供養說法師,如佛世尊想。
勸聞妙法藥,令除煩惱病,捨利養名譽,而宣說正法。】
(譯)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經義而說偈頌:
有智慧的人修行法施,應隨眾生三乘根器來分說三乘法,而不說其他不相稱的乘法,惟恐受法者不能解悟法義而謗法。
隨相稱根器說相稱之法,不為無根器者說不相稱法,隨應眾生心所愛樂而說法,勸進眾生歡喜精進修行。
絕不勸說大乘行者,修行聲聞緣覺二乘法,適時勸進聲聞、緣覺二乘修行人,進修緣覺、大乘等中上乘法門。
時時恭敬聽聞正法,深信敬重而不毀謗,供養說法的法師,如同是在供養諸佛世尊。
勸導眾生聽法如同服用妙藥,能除滅一切煩惱病苦,絕不為了貪求利養名聞而來傳道說法,一心只為眾生宣說正法弘揚佛道。
<< 09-04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淨戒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云何淨戒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淨戒有二種相:一者、共,二者、不共(註)。
云何菩薩共淨戒輪?謂諸在家近事近住(註)所受律儀(註);或復出家及受具足別解脫戒(註)。
如是律儀別解脫戒,是名菩薩共淨戒輪,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菩薩不由此淨戒輪,能除一切有情煩惱、諸惡見趣,及能解脫業障生死,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譯)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淨戒大甲胄輪。
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什麼是淨戒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淨戒有兩種:一是共相淨戒,二是不共相淨戒。
什麼是菩薩共相淨戒輪?就是指在家近事及近住男女眾,所領受的律儀,如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等戒律;或是出家眾,及領受別解脫具足戒。
這些律儀別解脫戒律等,都稱為菩薩共相淨戒輪,與聲聞獨覺乘眾所修習的律儀相同。
菩薩無法藉這共相淨戒輪的功德,來除滅眾生種種煩惱、惡知邪見,及解脫流轉生死業障果報。因此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也不能稱作一切聲聞獨覺乘眾的真實福田。
【註】不共:指不共同,即獨特之法,如十力、四無畏等十八法唯獨佛所得,餘阿羅漢等聖者則未能通,故稱為不共法。
又如阿賴耶根本識為諸識所共依者,故稱共依;六根則僅為六識各自之所依,故稱不共依。
此外,諸法各自之性相稱為自相,亦稱不共相;有情各自所感異熟果之業,稱不共業。
又因明論式中,自(立論者)他(問難者)共同認可,稱為共許;自他不共同認可,則稱不共許。
【註】近事:親近奉事三寶之義。梵語優婆塞即近事男,優婆夷即近事女。
【註】近住:受持八關齋戒或是住在寺院裡不享男女同居生活的人,男的叫做近住男,女的叫做近住女。
【註】別解脫戒:即別解脫律儀。佛教七眾弟子,由出離心為發起,經過一定的儀式,誓願受持佛所制七眾戒的某一種,在記憶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後遇緣對境,便有防止惡行的作用,名為別解脫戒。
梵語音譯「波羅提木叉」,「木叉」為「解脫」有二義;一作名詞解,指依戒修行所得的果、能證的聖智、所證的涅槃,皆名解脫。此戒為解脫的因,故亦名解脫。二作動詞解,為離縛自在。以此戒為方便,能棄捨惡行,破壞煩惱,出離惡趣,究竟出離三界生死,不為惡行等所縛,故名解脫。「波羅提」多處譯為「別」,意義甚多,如七眾所受的戒各自不同、持戒所對的境各別不同等等。
【註】律儀:律者法律,儀者儀則,所制之法律,以防遏過非,惡律儀以防遏善事。因而立身之儀則也。通於善惡。善律儀者,
大乘義章卷十:「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義。又復內調亦為律,外應真則,目之為儀。」
行事鈔資持記:「通禁制止名律,造作有相名儀。」
又無表之戒體(舊云無作),名為律儀,此戒體在人之身中他無表示,故云無表,為不動身口意之作用,故云無作。而一旦得此戒體有防非止惡使人自順律儀之功能,故名之為律儀。梵語三跋羅,義淨譯曰護。以戒體能護人也。
大乘義章卷十:「無作之善說為律儀。」俱舍論卷十四:「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
【云何菩薩不共淨戒大甲冑輪?謂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無擾動(註)心、無怨恨心,護持淨戒。
普於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慳貪、慈悲忿恚、精進懈怠、下、中、上品諸有情所,無差別心無差別想,護持淨戒。
普於三界一切有情,無恚、無忿及諸惡行,護持淨戒。
普於三有(註)蘊、界、處中,無所分別,護持淨戒。
不依欲界護持淨戒,不依色界護持淨戒,不依無色界護持淨戒。
不觀(註)諸有(註)一切果報,護持淨戒,
不依一切得(註)與不得,護持淨戒,
不依諸行(註),護持淨戒。
是名菩薩不共淨戒大甲冑輪。】
(譯)什麼是菩薩不共淨戒大甲胄輪?就是指菩薩對於十方一切眾生,生起平等心、不擾動的安定心及無怨恨心來護持淨戒。
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持戒或犯戒、布施或慳貪、慈悲或瞋恚、精進或懈怠,下、中、上品根器的有情眾生,都不會生起分別心、不作分別想,而護持淨戒。
對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有眾生,沒有憤恚、沒有怨恨、不造作任何惡行,而護持淨戒。
對欲有、色有、無色有的三有因果中,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種種根境識作用生滅,不起分別執著,而護持淨戒。
不在欲界中有所依執而護持淨戒,不在色界中有所依執而護持淨戒,不在無色界中有所依執,而護持淨戒。
不執念於種種因緣果報、持心平等,而護持淨戒
不執依一切功德成就與否,而護持淨戒
不執依有為、無為諸行法,而護持淨戒。
這就是菩薩不共淨戒大甲胄輪。
【註】擾動:擾亂。紛擾動亂。無法繋心令住不生亂念。
【註】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
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註】不觀:優畢捨:平等。持心平等,不偏一方。捨者捨偏心也。
槃經卷三十:「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諍,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捨。」
【註】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稱為得;反之,一切法不能成就,稱為非得。
品類足論卷一:「云得云何?謂得諸法。」
成唯識論卷一載,「得」係一種假有之存在,可分三種成就,即:
(一)種子成就,即一切見惑、修惑之煩惱、任運而起之諸無記法,及生得善等所有之種子,其未被損害者。
(二)自在成就,即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及工巧處、變化心、威儀路無記等之部分加行力所成者。
(三)現行成就,即善、不善、無記等三種法之現行者。
【註】諸有:眾生之果報,有因有果,故謂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別,故總謂之諸有。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仁王經:「永無分段超諸有。」大乘義章卷八:「生死果報,是有不無,故名為有。」
【註】諸行:行者遷流之義,謂生自因緣,遷流三世之有為法也。其法數多,故曰諸行。
指一切有為法。所謂行,即表示由因緣和合而造作者。
根本佛教中,諸行與「一切」、「諸法」同義。
然於部派佛教,則認為諸行僅指有為法,而「一切」、「諸法」不僅指有為法,亦包含無為法。
中論觀行品:「諸行名五蘊。」法華玄義卷十:「諸行是因緣生法。」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淨戒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淨戒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住在家律義,出家解脫戒,與二乘等共,不名摩訶薩。
智者修空法,不依諸世間,亦不依諸有,護持清淨戒。
離取相尸羅,無染無諸漏,護持如是戒,名真實福田。】
(譯)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經義,而說偈頌:
持受在家諸律儀,或是出家別解脫戒,這是與二乘相同共持的戒儀,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
有智慧的賢人修習空法,不攀緣依執世間種種有為法,也不依執於種種因緣果報,而護持不共二乘的清淨戒律。
遠離執著種種戒相分別,無所染著無諸煩惱,如此護持不共清淨戒律,才能稱作真實大福田。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安忍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安忍大甲胄輪。
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云何安忍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安忍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云何菩薩世間安忍?謂有漏忍。緣諸有情,有取有相,依諸果報、依諸福業(註)所發起忍;依自諸色、聲、香、味、觸所發起忍。
有發趣(註)忍、無堪能(註)忍、力羸劣(註)忍、棄眾生忍、有誑詐忍、矯悅他(註)忍、不為利樂諸有情忍,是名菩薩世間安忍。
如是安忍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譯)什麼是安忍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安忍有二種相,一是世間安忍;二是出世間安忍。
什麼是菩薩世間安忍?就是指不究竟的有漏忍。緣繫眾生諸法諸相,有所取著有所執相,依執種種功德果報而發起安忍;依著自身色、聲、香、味、觸五蘊苦惱而發起安忍。
有的為發心趣求的理想而修忍、或生死煩惱無法自主只好忍、或遭遇不利時力量薄弱只好忍、或修忍只為自度而不度眾生、或為欺詐他人而有所忍、或為逢迎取悅他人而有所忍,這種種不為利益眾生所修的安忍,就是菩薩世間安忍。
這種安忍與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的安忍相同,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及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
【註】福業:能感召人、天福利果報的行為。
瑜伽卷九:「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
俱舍論卷十五:「欲界善業、說名為福。招可愛果,益有情故。」
【註】發趣:謂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聞妙理,而發趣於佛地,故名發趣。
【註】堪能:謂有力能堪物也。
起信論:「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廢修學。」
摩訶止觀卷七:「地持云:得勝堪能,名為力。」
【註】羸劣:衰弱,「羸」讀作「雷」,「瘦弱的樣子」。
瑜伽卷八十四:「言羸劣者:諸根於境,無多能故。」
【註】矯悅他:諂曲取悅他人。
【云何菩薩出世安忍大甲冑輪?謂無漏忍。一切賢聖大法光明,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無染著忍。永斷一切所作事業、語言、因相(註)、文字、音聲、行依處(註)安忍。
修此忍故,能斷一切三結、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種瀑流、四扼、四取、四種身繫。(註)
修此忍時,心意寂靜。是名菩薩出世安忍大甲冑輪。】
(譯)什麼是菩薩摩訶薩出世安忍大甲胄輪?就是究竟無漏忍,一切賢聖破除無明黑暗的大法光明智慧,處處為利樂一切眾生的無所染著的安忍。永斷執著一切所作事業、語言、因緣所起、文字、音聲、法行範圍等等,所修持的究竟安忍。
修持這種無漏安忍,能斷除所有我見、行邪戒、懷疑正法等三結煩惱;
能斷除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三受;
能斷除解脫相,離相,滅相等三相;
能斷除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三世輪迴果報;
能斷除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有生死迷界;
能斷除身、口、意等三行三業;
能斷除貪、瞋、痴等三不善根。
能斷除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等四種瀑流。
能斷除欲、有、邪見、無明等四束縛;
能斷除欲、見、戒、我語等四取煩惱;
能斷除欲愛、瞋、戒盜、我見等四種身繫;
菩薩摩訶薩修持這無漏忍時,心念寂靜諸法無生無滅,這就是菩薩出世安忍大甲胄輪。
【註】行依處:諸行依止、執著處
行:遷流之義,謂生自因緣,遷流三世之有為法也。其法數多,故曰諸行。中論觀行品:「諸行名五蘊。」法華玄義卷十:「諸行是因緣生法。」
依處:依所,立足處或依止處。依止:或以某事物為所依而止住或執著。又一般謂依賴於有力、有德者之處而不離,亦稱為依止。
【註】因相:為阿賴耶識三相之一。謂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種子,為萬法生起之原因,故稱因相。
因相之義有二:(一)依持因,謂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之義。(二)生起因,謂種子正為現起諸法之親因緣法之義。
【註】三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斷除三結,即為初果聖者。
【註】三受:受者領納外境。境有順違俱非三種,故受也有三種:一、苦受,領納違情之境而起苦惱之感者。二、樂受,領納順情之境而起適恒之感者。三、不苦不樂受,又曰捨受,領納不適不順之境而苦樂之感共捨離者。
【註】三相:一、解脫相,言無生死之相也。二、離相,言無涅槃之相也。三、滅相,言生死涅槃之無相,其無相亦無。即非有非無之中道也。
【註】三世:又作三際、去來今、去來現、已今當。世,為遷流義。乃過去世(過去、前世、前生、前際)、現在世(現在、現世、現生、中際)與未來世(未來、來世、來生、當來、後際)之總稱。現在世與未來世合稱為現當二世。
所謂三世,指一個人現在生存之現世、出生以前生存之前世及命終以後生存之來世。又有以現在之一剎那為中心,及其前後稱為三世者。或以劫為單位,賢劫為現在,以此而建立三世。一般佛教均以時為假立者,然勝論外道或時論師則視時為實在者。
【註】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有」是存在的意思。
【註】三行:指身、口、意三業。中觀論有「起三行」之語,即為起動三業。
【註】三不善根:貪瞋痴之三毒也。新譯仁王經中卷:「治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大智度論卷六:「聞三善則喜,聞三不善則不歡喜。」
【註】四種瀑流:以瀑流比喻煩惱,即「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有流」的「有」指「有情之生存」,「見流」的「見」指「邪見」。
【註】四扼:四種束縛,即「欲、有、邪見、無明」。
【註】四取:一、欲取,於色聲香味等五塵之境,貪欲取著也。二、見取,於五蘊之法妄計取著我見邊見等也。三、戒取,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也。四、我語取,我語者發自我見我慢等我見之所說法,取著於此我見我慢謂之我語取
【註】四種身繫:又作四結、四身繫、四身縛。指繫縛眾生身心,使其流轉於生死之四種煩惱。
(一)欲愛身縛,又作貪欲身縛、貪身繫。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順情等境,心生貪愛,起諸惑業,束縛於身而不得解脫。
(二)瞋恚身縛,又作瞋身縛。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違情等境,起瞋恚煩惱而不得解脫。
(三)戒盜身縛,又作戒取身繫。謂計非因為因,持守雞戒、狗戒等邪戒,而增長惑業,束縛於身。
(四)我見身縛,又作實執取身繫。我見,即我執,於非我之法妄計為我。由此我見而增長諸惑業,束縛於身。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安忍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安忍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持。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安忍說二種,謂有相無相,有相忍有著,智者不稱譽。
修忍依三行,依蘊界處等,是名有漏忍,非摩訶薩相。
為滅四顛倒(註),修無染著忍,寂靜三行等,此忍可稱譽。
能寂靜諸行,離一切分別,心平等如空,此忍可稱譽。
諸法同一趣,空無相寂滅,心無所住著,此忍成大利。】
(譯)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義理而說偈頌:
此經所說安忍有二種,即是有相世間安忍與無相出世間安忍,有相安忍有所執著,有智慧的人不讚揚。
修習安忍執著身語意三業,執取在蘊界處種種根境識遷轉,這只是世間有漏忍,不是菩薩摩訶薩所修的無相安忍。
要滅除常樂淨我四顛倒,修持無著無相安忍法,三行諸業等都能寂靜,這種無漏法忍才是應當讚揚。
能寂滅有為無為諸法行,遠離一切諸相分別,心念平等猶如虛空,這才是應當讚揚的無漏法忍。
諸法同一歸趣,皆是空而無相一切寂滅,心念無所執著依住,這種安忍能成就無上大功德。
【註】四顛倒:有二種之四倒: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
凡夫之四倒:一,常顛倒,於世門無常之法而起常見者。二,樂顛倒,於世間之諸苦而起樂見者。三,淨顛倒,於世間之不淨法而起淨見者。四,我顛倒,於世間之無我法而起我見者。心受身法之四念處,如其次第,為破此四倒之觀法也。見俱舍論十九,止觀二。
二乘之四倒: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也。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也。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也。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也。
涅槃經卷二:「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
<< 09-05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精進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云何精進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精進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云何菩薩世間精進?謂諸菩薩精進勇猛,勤修三種世福業事。
何等為三?一者、施福業事;二者、戒福業事;三者、修福業事,修此即名三種精進。
如是精進緣諸眾生,有漏有取,依諸果報,依諸福業,是名菩薩世間精進。
如是精進,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譯)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精進大甲胄輪。
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什麼是精進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精進有二種相,一是世間精進;二是出世間精進。
什麼是菩薩世間精進?就是指諸菩薩勇猛精進,勤修三種世間福業事。
是那三種呢?一者、布施福業事;二者、持戒福業事;三者、修福德福業事,勤修三福業事就是三種世間精進。
這種精進攀緣世間眾生種種有為法,有所取執,有所煩惱,依執於種種果報,依執於修福功德,這就稱為菩薩世間精進。
這種精進與聲聞緣覺二乘行者所修相同,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世間精進的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及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
【云何菩薩出世精進大甲冑輪?謂諸菩薩勇猛精進,於諸眾生其心平等,除滅一切煩惱業苦。如是精進,一切賢聖共所稱譽,無漏無取,無所依止。
普於一切精進懈怠、布施慳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諸眾生所無差別心、無差別想勇猛精進。
普於三界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為作事業、語言、思惟、諸行(註)依處,無所住著勇猛精進。
普於三有蘊界處中,無所分別,勇猛精進。】
(譯)什麼是菩薩出世間精進大甲胄輪呢?就是指菩薩勇猛精進修行,對於眾生持心平等,除滅眾生一切煩惱及業報苦受。這種精進,是一切賢聖所共同稱揚推崇,沒有執取,斷盡煩惱,心如虛空無所依執。
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精進或懈怠、布施或慳貪、慈悲或瞋憤,下、中、上品不同根器各類眾生不起分別心,不作分別想而勇猛精進。
對於三界一切眾生平等看待沒有分別,眾生所作的事業、語言、思維、行為造作的一切依止境界,全都沒有羈絆執著而勇猛精進。
對於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因果中,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種種根境識的作用覺受,完全不起執著、沒有分別而勇猛精進。
【註】諸行:諸行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也指種種行為造作。「行」是遷流、轉變的意思。
俱舍頌疏:「造作、遷流二義名行。」大乘義章卷二:「有為集起,名之曰行。」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是遷流轉變的,所以叫做「行」。
【註】依處:依止處,立足處。
【不依欲界勇猛精進,不依色界勇猛精進,不依無色界勇猛精進。
不觀(註)諸有一切果報,勇猛精進。
不依一切得(註)與不得,勇猛精進。
不依諸行,勇猛精進。
不依三種世福業事,勇猛精進。
具足出世三福業事(註)勇猛精進,是名菩薩出世精進大甲冑輪。】
(譯)不在欲界中有所依著而勇猛精進,不在色界中有所依著而勇猛精進,不在無色界中有所依著而勇猛精進。
持心平等不執念於種種果報而勇猛精進。
不執著一切諸法功德得或不得而勇猛精進。
不執著有為或無為行法而勇猛精進。
不執著世間三福業事而勇猛精進。
具足出世三福業事善因,仍然勇猛精進。這就是菩薩出世精進大甲胄輪。
【註】不觀:又作憂畢叉。譯曰捨。平等。持心平等,不偏一方。捨者捨偏心也。
涅槃經卷三十:「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諍,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捨。」
【註】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稱為得;
品類足論卷一:「云得云何?謂得諸法。」
顯揚卷一:「得者:此復三種。一、諸行種子所攝相續差別性,二、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三、自相生起相續差別性。」
【註】三福業事:
一、施福業,施與貧窮之人,由施而獲世、出世之福利,謂之施福業。
二、平等福業,以平等之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因而成世、出世之福利,謂之平等福業。
三、思惟福業,以智慧思惟觀察出離之法,為出世福善之業,謂之思惟福業。
福業: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報之有漏善業。據百論疏卷上之上所說,福乃富饒之義,修行善業能招感人、天之樂果,故稱為福業。
另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載,世尊以布施、持戒(平等)、修定(思惟,屬有漏定)等為福業。又稱三福,或三福業事。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精進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於六根染著,漂愚五瀑流,雖勇猛精進,智者皆厭毀;
緣眾生精進,有漏及有取,非真實福田,不名摩訶薩。
智者勤精進,遠離一切著,心無所依止,名真實福田。
不染著名色,離蘊界處等,為眾作歸依,是名摩訶薩。
行世如水月(註),修精進究竟,此輪能永斷,眾生煩惱縛。】
(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精進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作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義理而說偈頌:
眾生六根有所染著,浮沈五道輪迴的煩惱瀑流中,儘管勇猛精進修行,卻都徒勞無功,有智慧的人都會厭嫌這種精進。
攀緣世間有為法而精進,有所取執無法斷滅煩惱,不是應受眾生供養的真實福田,也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
有智慧的人勇猛精進修行,遠離一切執著,心如虛空無所依止,才能稱為真實福田。
不染著於世間名色,遠離蘊界處根境識的執受,能作為眾生安心的歸依,才稱為菩薩摩訶薩。
覺悟世間法不實如同水中幻月,精進修行出世究竟法,出世到彼岸的大甲胄輪,能夠永斷眾生的煩惱纏縛。
【註】水月:水中之月也。以譬諸法之無實體。大乘十喻之一。
大智度論卷六:「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鏡中像,如化。」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靜慮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譯)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靜慮大甲胄輪。
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註】靜慮:禪那,定。
此靜慮有生定之二種,為生於色界四禪天,修其禪定,謂之四種定靜慮(四禪定)。
其所生之天處(四禪天),謂之四種生靜慮。
瑜伽卷三十三:「言靜慮者,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攝大乘論卷二:「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云何靜慮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靜慮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云何菩薩世間靜慮?謂諸菩薩依著諸蘊,修習靜慮。依著諸界,修習靜慮。依著諸處,修習靜慮。
依著欲界,修習靜慮。依著色界,修習靜慮。依著無色界,修習靜慮。
依著三律儀,修習靜慮。依著三解脫,修習靜慮。
依著四念住,修習靜慮。依著四正斷,修習靜慮。依著四神足,修習靜慮。依著五根,修習靜慮。依著五力,修習靜慮。依著七等覺支,修習靜慮。依著八聖道支,修習靜慮。
依著地界,修習靜慮。依著水界,修習靜慮。依著火界,修習靜慮。依著風界,修習靜慮。依著空界,修習靜慮。依著識界,修習靜慮。
依著樂受,修習靜慮。依著苦受,修習靜慮。依著不苦不樂受,修習靜慮。
依著虛空無邊處,修習靜慮。依著識無邊處,修習靜慮。依著無所有處,修習靜慮。依著非想非非想處,修習靜慮。
依著此世,修習靜慮。依著他世,修習靜慮。
依著小想,修習靜慮。依著大想,修習靜慮。依著無量想(註),修習靜慮。
如是靜慮,有漏有取,有所依著,是名菩薩世間靜慮。
如是靜慮,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譯)什麼是靜慮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靜慮有二種相,一是世間靜慮。二是出世間靜慮。
什麼是菩薩世間靜慮?就是指諸菩薩執取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根境識的作用覺受而修習靜慮。
依執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而修習靜慮。
依執三律儀、三解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諸功德而修習靜慮。
依執在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種種運轉變化而修習靜慮。
依執在樂、苦、不苦不樂三覺受而修習靜慮。
依執於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境界而修習靜慮。
依執此世、他世苦樂而修習靜慮。
依執小想、大想、無量想諸境界而修習靜慮。
這種靜慮,有所煩惱、有所取受、有所依著,稱為菩薩世間靜慮,這種靜慮與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的靜慮相同,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也不稱作是聲聞獨覺乘眾的真實福田。
【註】三律儀:三律戒
一、別解脫律儀,受五戒八戒等戒法發身內之善無表色者,別解脫者界法之異名,戒法為別別除身口之惡者,故云別解脫。
二、靜慮律儀,入於禪定,身中自發防非止惡之無表色者,靜慮為禪定之異名,又名定共戒。
三、無漏律儀,聖者發無漏智身中自發防非止惡之無漏無表色者,又名道共戒。
【註】三解脫:又稱三空、三三昧,即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三種之禪定。
【註】四念住:四念處(1)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註】四正斷:四正勤(1)已生惡令永斷。(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長。
【註】四神足: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註】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3)念根,乃於正法記憶不忘。(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為慧根。
【註】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註】七等覺支:七覺分(1)擇法覺分,能揀擇諸法之真偽。(2)精進覺分,修諸道法,無有間雜。(3)喜覺分,契悟真法,心得歡喜。(4)除覺分,能斷除諸見煩惱。(5)捨覺分,能捨離所見念著之境。(6)定覺分,能覺了所發之禪定。(7)念覺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註】八聖道支:八聖道分,八正道(1)正見,能見真理。(2)正思惟,心無邪念。(3)正語,言無虛妄。(4)正業,住於清淨善業。(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7)正念,能專心憶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註】六界:地(堅固性)、水(濕潤性)、火(溫熱性)、風(移動性)、空(空間)、識(覺知)等六種構成有情眾生身心乃至世界的特性。
例如骨、肉屬地界,血、尿屬水界,體溫屬火界,呼吸、移動屬風界,空隙、空間屬空界,種種心識作用屬識界。
【註】三受:受者領納外境也。境有順違俱非之三,故受有苦樂捨之三:
一、苦受,領納違情之境而起苦惱之感者。
二、樂受,領納順情之境而起適恒之感者。
三、不苦不樂受,又曰捨受,領納不適不順之境而苦樂之感共捨離者。
【註】四空定:又云四無色定,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
一、空無邊處定,行人厭患色籠如牢如獄,心欲出離之,捨色想而緣無邊之虛空心,與空無邊相應,故名空無邊定。
二、識無邊處定,行人更厭前外之空,捨其虛空緣內識為心識無邊之解,心與識無邊相應,故名識無邊處定。
三、無所有處定,行人更厭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故名無所有處定。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前之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捨前之有想故名非想,捨前之無想,故名非非想。又無麤想,故曰非想,非無細想,故曰非非想。行者於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無所愛樂,泯然寂絕,清淨無為,謂之非想非非想定。
【註】小大無量想:謂緣少境,故名小想。緣妙高等諸大法境,故名大想。隨空無邊處等,名無量想。或隨三界,立此三名。
入阿毗達磨論卷上:「想句義者:謂能假合相名義解。即於青黃長短等色、螺鼓等聲、沈麝等香、鹹苦等味、堅軟等觸、男女等法、相名義中,假合而解,為尋伺因,故名為想。此隨識別、有六如受。小、大、無量、差別有三。
集論卷一:「何等小想?謂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謂能了色界想。 何等無量想?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
【云何菩薩出世靜慮?謂諸菩薩遠離諸蘊,修習靜慮。遠離諸界,修習靜慮。遠離諸處,修習靜慮。
遠離欲界,修習靜慮。遠離色界,修習靜慮。遠離無色界,修習靜慮。
遠離三律儀,修習靜慮。遠離三解脫,修習靜慮。遠離四念住,修習靜慮。遠離四正斷,修習靜慮。遠離四神足,修習靜慮。遠離五根,修習靜慮。遠離五力,修習靜慮。遠離七等覺支,修習靜慮。遠離八聖道支,修習靜慮。
遠離地界,修習靜慮。遠離水界,修習靜慮。遠離火界,修習靜慮。遠離風界,修習靜慮。遠離空界,修習靜慮。遠離識界,修習靜慮。
遠離樂受,修習靜慮。遠離苦受,修習靜慮。遠離不苦不樂受,修習靜慮。
遠離虛空無邊處,修習靜慮。遠離識無邊處,修習靜慮。遠離無所有處,修習靜慮。遠離非想非非想處,修習靜慮。
遠離此世,修習靜慮。遠離他世,修習靜慮。
遠離小想,修習靜慮。遠離大想,修習靜慮。遠離無量想,修習靜慮。
如是靜慮能發賢聖廣大光明,無漏無取無所依著,是名菩薩出世靜慮大甲冑輪。】
(譯)什麼是菩薩出世間靜慮?就是指諸菩薩遠離蘊執、界依、處受而修靜慮。
遠離欲界、色界、無色界諸有境界的喜樂覺受而修靜慮。
遠離三律儀、三解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的修持功德而修靜慮。
遠離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種種運轉變化而修靜慮。
遠離樂、苦、不苦不樂的覺受境界而修靜慮。
遠離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偏空不中道境界而修靜慮。
遠離此世、他世苦樂境界而修靜慮。
遠離小想、大想、無量想而修靜慮。
這種靜慮能啟發廣大光明、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的賢聖智慧,斷盡煩惱、無所取執、無所依著,這就稱為菩薩出世靜慮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靜慮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為捨己重擔,修有所得定,求斷自煩惱,非真智者相。
依器(註)有所觀,求解脫修定,取著此彼岸,非利樂有情。
為利樂有情,修定捨重擔,滅一切煩惱,是真智者相。
為潤諸有情,修無依著定,永斷諸有愛,是名大慧者。
為解諸有縛,令住無畏城,修行寂止定,是名摩訶薩。】
(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靜慮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作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這時世尊再次昭顯這義理而說偈頌:
為了捨棄自己的生死輪迴重擔,有所執取而修持禪定,只為斷除自己的煩惱,不是真正有智慧的應有作為。
依止器世間有為法思維,修持禪定來求解脫,執著於證悟生死涅槃功德,所作所為不能利樂有情眾生。
菩薩修持禪定是為了利樂眾生,是為了眾生能捨棄生死輪迴重擔,除滅一切煩惱,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應有所為。
為了利益諸眾生,修持禪定無所依執,無所著相,永斷一切愛欲苦惱,則可稱為大智慧的人。
為了解脫眾生的煩惱束縛,能使眾生安住無畏涅槃城,修行究竟寂滅禪定,則可稱為菩薩摩訶薩。
【註】器:為器世間之略稱。指有情所依處之山河、大地等之世界。
白話地藏十輪經 卷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