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1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有諸眾生,稟性暴惡,言辭麁獷,實是愚癡,懷聰明慢,不斷殺生乃至邪見。
於他所得利養恭敬世所稱譽深生嫉妬;常自追求利養恭敬、世所稱譽曾無厭倦。
恒自讚譽輕毀(註)於他,不自防護身語意業,常樂習行(註)一切惡行。內行(註)磣(註)毒,無有悲愍,無慚無愧,憙觸惱(註)他。】
(譯)此外,善男子!有許多眾生生性殘暴,言辭粗俗,自以為聰明而驕傲高慢,實際卻是愚痴,一直不斷造作殺生,乃至邪見等十不善業。
深深嫉妒他人所得到的利養恭敬,及世人讚譽;常常追求自我的利養、恭敬、世人稱譽而不厭倦。
總是自讚毀他,不守持好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反而慣行造作一切惡行惡業。內心惡毒,沒有悲憫,無慚無愧,總喜愛擾亂他人身心,增添他人煩惱。
【註】輕毀:輕慢、毀謗。輕視。
【註】習行:
1.常行;習慣做。
2.修習:瑜伽卷三十七:「修習者:謂於止舉捨相,正審觀察為先,深心欣樂;修止舉捨。」
【註】內行:內心所慮,所修。
云何內行?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
云何外行?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
行: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內心之趣於外境如心行。
大乘義章卷三:「內心涉境,說名為行。」俱舍論:「行名造作。」大乘義章卷八:「起作名行。」
【註】磣:醜惡、難看。物中雜有沙、土等異物。
【註】觸惱:惱亂身心。
觸:冒犯、干犯。
惱:瑜伽卷八十四:「能令愁歎憂苦惱故;說名為惱。」
【於諸福田好簡(註)勝劣。於歸我法諸出家人,常樂伺求所有瑕隙,纔得少相未審真虛,即便輕毀,呵罵讁罰。
其心剛強(註)佷戾迷亂,常憙觸惱諸出家人,不省己過,念譏他闕。
雖聞讚歎大乘功德,發意趣求,而心好為諸重惡事,曾未寂靜。
誑惑他故,於大乘法,現自聽聞教他聽聞,現自讀誦教他讀誦。
為自薦舉陵伏他故,於大乘法恭敬讚美。自於大乘諸行境界,不曾修學,未能悟解,而自稱號我是大乘,誘勸他人附己修學,規求名利以自活命。】
(譯)對於福田僧眾的供養,總愛比較僧眾優劣而來區別供養。對於歸依佛法的出家僧人,常愛挑剔尋求各種過失,稍見端倪也不詳查真假,即刻生起輕慢心思而來毀謗,動輒斥罵責罰。
他們的性格強橫兇狠,心思偏差迷亂,常喜歡擾亂出家僧眾身心,不會自我反省缺失,總愛責備他人過錯。
雖然聽聞了大乘佛法,也會讚歎大乘功德,發心趨求大乘佛法,但想造作惡行的心念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為了欺騙迷惑眾生,表現出自己聽聞受持大乘法義的假相,而來教授他人聽受大乘法義,表現出自己時常讀誦大乘經典,而來教授他人讀誦大乘經典。
為了抬舉自己貶抑他人,極度恭敬及讚美大乘佛法。對於大乘佛法的各種境界,自己並未認真修學領悟過,就敢妄自號稱是大乘佛法的證悟者,誘勸他人來歸附自己修學,藉機謀取名聞、利養,滿足自己生活所需。
【註】簡:挑選
【註】剛強:心性不柔和無法隨順善法。
【譬如破戒惡持律師(註),自犯尸羅樂行惡行,為名利故誘勸他人,令勤修學毘奈耶藏。
如是諂曲虛詐眾生,下賤人身尚當難得。退失善趣二乘涅槃,況得大乘終無是處。當墮惡趣難有出期,諸有智人不應親近。
而無慚愧於大眾中自號大乘,如師子吼,為名利故,誘誑愚癡,令親附己共為朋黨。
譬如有驢披師子皮,而便自謂以為師子;有人遙見謂真師子,及至鳴已皆識是驢,咸共唾言:此非師子,是食不淨,真弊惡驢。種種呵叱皆共捨去。】
(譯)譬如破戒惡行的出家法師,自己違犯戒律喜歡造作惡行,卻為了名利時常誘勸他人勤學律藏。
這種諂媚狡猾虛偽奸詐的僧眾,來世連下賤人身都難再得。早已退失二乘善法的涅槃修證,更不可能去證悟大乘佛法的無上菩提正覺。命終身後必定淪墮惡道難有出期,凡有智慧的人都不應當親近他們。
這些無慚無愧的破戒僧人,在群眾中號稱自己是證悟大乘佛法的人,偽作正法獅子吼來威騙眾人,只是為了名利,誘騙愚昧眾生,使他們親附自己結為同黨。
譬如有頭毛驢披了獅皮,就以為自己是獅子;有人遠遠看見以為是真獅子,直到牠張口嘶叫,大家才認出來是頭驢子,人人都會唾駡:這不是獅子,只是一頭專吃不淨食物的醜陋驢子,聲聲斥責之後都離他遠去。
【註】持律師:持律者、律師。指通達戒律者。又作持律者、律者,為經師、論師、法師、禪師之對稱。即專門研究、解釋、讀誦律之人。
【我說如是補特伽羅,常樂習行十惡業道,燒滅一切人天種子,尚退聲聞獨覺乘法,況於大乘能成法器!愚癡憍慢自號大乘,誑惑他人招集利養。
譬如癡慢無手足人,欲興戰伐入於大陣,徒設功效,終無剋成。
詐號大乘亦復如是,信手戒足無有一全,不自崖揆(註)所堪行業(註),欲興戰伐煩惱大陣,徒設功效,終無剋成。
我說是人不護三業,專行惡行妄號大乘,實於三乘皆非法器,而欲破壞一切眾生勇健堅牢煩惱大陣,欲皆顯示一切眾生八支聖道,令入無畏涅槃之城,終無是處。】
(譯)我所說的這些破戒惡行僧眾,常常慣作十惡業行,燒毀了一切人天福報善因種子,連聲聞獨覺二乘佛法都退失了,又豈能成為任持大乘正法的法器! 愚癡憍慢自稱大乘,只是為了欺騙迷惑眾生來獲取名聞利養。
譬如沒有手腳又愚痴驕慢的人,妄想在軍陣中進行戰鬥,只是徒勞一場,終究無法剋敵致勝。
詐稱大乘的人也是如此,如同佛法手足的淨信、戒律沒有一項具備,不先自我謹慎衡量是否能擔當道業,就想直接與煩惱大陣攻伐開戰,終究只是虛張聲勢徒勞一場,無法成功剋敵致勝。
我所說的這些人,不守持好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只會造作惡行而妄稱大乘佛法的證悟人,實際上卻無法任持任何三乘佛法成為法器,想要摧壞一切眾生剛強堅牢的煩惱大陣,想為一切眾生開示八支正道,想使眾生證入無畏涅槃大城,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果道理。
【註】崖揆:崖:水岸;山險岸;山邊; 揆:揆度;度量。
【註】行業:身口意之所作。法華經提婆品:「善知眾生諸根行業。」
又善惡之所作,可感苦樂之果報者。無量壽經卷上:「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所以者何?善男子!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淨律儀,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堅固(註)慚愧(註)。深見深畏後世苦果,遠離所有一切惡法,常樂修行一切善法。
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為作利益安樂,救濟度脫一切有情所有厄難生死眾苦,不顧自身所有安樂,唯求安樂一切有情,如是名為住大乘者。】
(譯)何以如此呢?善男子!所謂大乘證悟者,是受持第一等清淨戒律,修行第一等殊妙善行,具足第一等堅定慚愧的人。深知深畏後世業報苦果,遠離一切邪見惡法,常常歡喜修行一切善法。
慈悲遍顧一切眾生,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救脫一切眾生遠離所有的危險災厄、生死苦難,不顧及自身所有安樂,只求能安樂一切眾生,這樣才是持守大乘正法、安住大乘正法的證悟人。
【註】堅固:如樹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堅,從他物不變原態者云固。謂心念之不變不動也。法華經曰:「妙光教化今堅固。」
【註】慚愧:慚與愧之併稱。心所之名。為說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恥過罪之精神作用。又作有慚有愧。為「無慚無愧」之對稱。
俱舍論卷四對慚、愧舉出二釋,第一釋謂崇敬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為「慚」,怖罪之心為「愧」;
第二釋為有餘師之說,謂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此說即以慚、愧皆為羞恥之心,但由對自己與對他人而分別為二。
相對於慚、愧者,不敬諸功德與有德者,或不自省自造之罪惡而感到羞恥等,此種皆稱無慚。又無怖罪之心,或於自造之罪對他人不以為恥,則稱無愧。慚與愧二者能使一切諸行光潔,故稱之為二種白法。
【善男子!有何等相名聲聞乘?
謂諸眾生,常勤精進,安住正念,樂等引(註)定,離諸諂誑,信知業果,不著五欲,世間八法(註)所不能染,修善勇猛如救頭然(註)。常審諦觀諸蘊界處,恒樂安住所有聖種(註)。
具此相者名聲聞乘。如是眾生,尚未能成獨覺乘器,況復能成大乘法器?】
(譯)善男子!聲聞乘修行人具有那些徵相呢?
就是眾生時時精進勤修,安住正念,喜歡修習禪定止觀,遠離各種諂偽欺詐,相信知曉因果業報,不貪著五欲,不染執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世間八法,勇猛精進修行善法,如同急救火燒頭髮般急切。常常謹慎諦察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無所妄執。樂持少欲知足、遠離散亂、時無虛度、解脫煩惱的聖賢正法。
具有這種種徵相的人稱為聲聞乘修行人。既使這樣的修行人,尚且不能成就為獨覺乘法器,更何況是成就為大乘法器?
【註】等引:梵名三摩呬多,譯曰等引。定名也。在定心專注之性曰等引。等謂身心之安和平等也。
「等」是平等,「引」是前後的引續,引發功德,等引是殊勝的定。說到定,梵語名三摩地,簡譯為三昧,意義是「等持」。什麼叫平等﹖原來,一般的心是不平等的,不平衡的;心是散亂的,妄想紛飛。修定是精神集中,繫念一境以息除妄念。但心是不平等的,平常是散亂,要他不散而歸於一,又易於昏沈,什麼都不解了,進一步就是睡眠。如將心提起,心又向上飛揚──掉舉。不是掉舉,就是昏沈;不是偏於這邊,就是偏於那邊。不能保持心的平等安和,就不能得定。學佛而要修定的,要修習到內心平等,不散亂,也不昏沈;不起種種分別,卻又明明白白,這就是平等持心的等持。由於心的定──等持,引起平等的前後延續,引發定中的種種功德,所以名為等引。靜慮(四禪),等至(八定),等持(三三摩地),解脫(八解脫),這些勝定,都名為三摩呬多──等引。
【註】世間八法:佛地經論卷五:「世間諸法、略有八種。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
【註】頭然:然即燃,頭上火燃也。急遽宜救者。譬危急。
佛藏經卷三:「勤行精進,如救頭然。」
心地觀經卷五:「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然。」
【註】聖種:又生眾聖之行法,名為聖種。
四種能生賢聖的種子:(1)衣服喜足、(2)飲食喜足、(3)臥具喜足、(4)樂斷樂修。也就是知足於衣服、飲食、臥具,樂於斷貪修行。又譯為「四賢聖族」。
以諸弟子捨俗之生具(衣食住),與俗之事業,為求解脫,歸於佛而出家,故法王世尊愍彼而效彼之俗,安立助道之二事也。一生具,二事業,即前三者為助道之生具,後一者為助道之事業也。若能依前之生具作後之事業,則解脫不久。此四法能生眾聖,故名為聖種。
瑜伽卷十四:「又有四種,為令解脫速得圓滿,勤修行者,聖解脫欲,勝任持法;為斷四愛,增上力故。謂為衣服、飲食、臥具,少有所求,無作無亂,時無虛度,勤修方便,心離散亂,樂斷煩惱,樂修正道。」
【善男子!有何等相名獨覺乘?
謂諸眾生,具上聲聞一切功德,復能於彼五取蘊中,數數安住隨無常觀(註),數數安住隨生滅觀(註)。普於一切緣生法(註)中,能審諦觀皆是滅法(註)。
具此相者名獨覺乘。如是眾生非大乘器。】
(譯)善男子!緣覺乘修行人具有那些徵相呢?
就是眾生,除了具足上述聲聞乘的一切功德,還能在五蘊執取中,時時安住隨無常觀,深切正知諸法無常,時時安住隨生滅觀,深切正知諸法緣生緣滅。對於因緣而生的一切法相,都能夠謹慎實觀終究寂滅。
具有這種種徵相的修行人稱為緣覺乘,而這樣修行的眾生也還不是大乘法器。
【註】隨觀 : anupassati 隨觀 = anu + passati (去看)。「anu-」:有「隨順」、「再次地」、「漸次地」、「從各角度、各層次、各面向」等意思。
「隨觀」是深切地觀察、仔細地觀察的意思。
【註】隨無常觀:坐禪三昧經:「觀諸法無常生滅空無吾我。生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是中無男無女無人無作無受。是名隨無常觀。」
無常觀:又作非常觀。觀法之一種。觀一切萬物之變化無有常法,稱為無常觀。此觀法乃入佛門第一要門,古來先聖多以此為發菩提心之根本。
【註】生滅觀:析空觀之異名。即觀有為法剎那生滅之理而破除常見。
【註】滅法:寂滅一切相的道法,是無為法的異名。以其寂滅一切之諸相也。
瑜伽卷九十五:「即此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
【註】緣生法:指依緣而生之現象,或謂其理法。佛說初分說經卷下︰「緣生法者,謂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
雜阿含經卷十二︰「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中略)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若真善人剎帝利,乃至真善戌達羅,修信等(註)十有依輪,於聲聞乘速成器。
求獨覺乘三業淨,具足慚愧怖諸蘊,知過樂靜住空閑,念守諸根心寂定。
善觀緣起修靜慮,諸蘊界處巧能觀,具此十行有依輪,成勝乘器度有海。
修共三乘二乘輪,自求解脫煩惱苦,不度有情不捨習,此人俱非大乘器。
愚癡懈怠根下劣,於二乘法不勤修,定不能具大乘輪,故非大乘廣大器。
愚癡獨一求解脫,劣意下行無慈悲,樂著斷見向惡趣,棄捨正法說非法。
毀謗二乘捨律行,受具足戒號大乘,破亂我法惑眾生,由此人身難復得。
惱亂我法諸賢聖,讁罰被赤袈裟人,呵罵遮奪衣缽等,長時退失人天趣。
是故若欲復人身,不患舌庈而捨命,常樂值遇諸佛者,普應弘護三乘法。
欲得三乘最上乘,應善觀察三乘法,歡喜為他普開示,當得成佛定無疑。
破戒慳嫉懷憍慢,自讚毀他號大乘,捨離此人依智者,定當成佛度三界。
於三乘器隨所宜,慈悲為說三乘法,隨願令滿無慳嫉,當得成佛定無疑。
知蘊界處皆空寂,無所依住譬虛空,說法等攝諸有情,當獲妙覺無邊智。
破戒意樂懷惡心,聞說大乘勝功德,詐號大乘為名利,如弊驢披師子皮。
我今普告一切眾,若欲疾得勝菩提,當善修持十善業,護持我法勿毀壞。
我昔諸餘契經說,應求大覺行大乘,捨離聲聞獨覺乘,為清淨者說斯法。
曾供無量俱胝佛,斷惡勤勞修淨心,我為勸進彼眾生,故說一乘無第二。
今此眾具三乘器,有但堪住聲聞乘,心極憂怖多事業,彼非上妙菩提器。
有癡樂靜住獨覺,彼非上妙菩提器,有堪安住上妙智,故隨所樂說三乘。
具淨功德樂解脫,聞說大乘墮惡趣,如病痰癊教服乳,此增毒害非除疾。
如是非器聲聞乘,聞說大乘心迷亂,便起斷見墜惡趣,故應說法審觀機。】
(譯)這時世尊為了重顯經義而說偈頌:
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戌達羅等人,修持淨信等十有依輪,速能成就為聲聞乘法器。
證求獨覺乘的眾生,身、語、意三業清淨,具足慚愧心,畏懼五陰盛苦,厭惡自身煩惱過患,樂在清淨處修行,守護六根遠離妄想妄念。
善觀緣起生滅勤修禪定,善巧了達諸蘊界處迷執,具足十種有依行輪,能成緣覺勝法器度脫生死有海。
只修行三乘所共的二乘有依行輪,只為解脫自身煩惱,不濟度眾生,無法盡除宿業習氣,這樣的人不是大乘法器。
愚癡怠惰根器低劣的人,不勤修習二乘法,必定無法持馭大乘法輪,所以不是大乘甚深正法的法器。
獨求解脫的愚癡人,知見低劣沒有慈悲心,樂執斷滅偏見,棄捨正法持說非法,必然會淪墮惡趣。
領受具足戒卻不奉持,毀謗二乘法妄稱大乘人,壞亂佛法誑惑眾生,由此惡緣來世人身難再得。
擾亂佛門賢聖僧眾,責罰身著袈裟之人,斥責辱罵遮奪衣缽等罪業,淪墮惡道長時退失人天福報。
若想來生再得人身,不患舌疾不會痛苦而終,常能得遇諸佛菩薩,應當弘揚護持三乘正法。
想要得證三乘中最上大乘法,應當善知三乘法要,歡喜為眾生開示正法,必得成就佛果正覺。
要捨離破戒惡行慳嫉高慢,自讚毀他妄稱大乘的惡人,而去依止善知識,定能成就佛果普度三界眾生。
隨順眾生三乘根機所宜,慈悲示說三乘正法,滿足眾生修行希求,不懷慳嫉心念,必定能成就佛果。。
了知蘊界處諸緣都是寂滅無相,如同虛空無所依止,攝受一切眾生平等說法,當能證悟無上正覺妙智。
破戒樂行惡業心懷惡念,聽聞讚嘆大乘殊勝功德,詐稱大乘只為謀求名利,如同陋驢披著獅子皮。
我今普告一切眾生,若想速得殊妙菩提正覺,應善修持十善業道,護持佛法切勿毀壞。
我在其他經典曾經開示,應當修行大乘證求正覺,捨離聲聞獨覺二乘法,是為有清淨大乘根機的人而說。
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世尊,斷除惡念惡行勤修清淨解脫,我為勸進這等眾生,故說大乘是唯一法門沒有第二。
而今此間眾生具有不同三乘根機,有些眾生只能安住於聲聞乘法,心念畏怖諸多業苦,他們不是上妙大乘正覺法器。
也有專愛寂靜能安住獨覺乘的眾生,他們也不是上妙大乘正覺法器,也有能安住上妙福慧的大乘人,所以要隨順眾生根機所宜而來教說三乘法。
具有清淨功德樂修解脫之道眾生,聽聞了大乘法反而會淪墮惡道,就像患有痰疾的人卻教他飲用牛乳,這是在毒害他並非為他治病。
這種適合修行聲聞乘的人並不是大乘法器,聽聞了大乘佛法反而心生迷亂,陷入斷滅偏見撥無因果,造作惡業而淪墜惡道,因此應先觀察眾生根機,為他教說合適的三乘法。
【註】信等:信等十種善法。大善地法,恆與一切善心相應之法。有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無瞋、不害、勤之十法。
<< 07-02 經文註釋 >> 懺悔品第五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於眾會中有無量百千眾生,曾誤聞法,謬生空解(註),撥無因果(註),斷滅善根,往諸惡趣。聞說此經還得正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我等本在聲聞乘中曾種善根,未能成熟聲聞乘器。後復遇聞獨覺乘法,迷惑(註)不了,便生空見撥無因果。由是因緣,造身語意無量罪業,往諸惡趣。】
(譯)世尊說完這偈頌時,在法會中有無量百千眾生,曾因誤解所聞佛法,產生錯誤空見,否定因果業報,斷滅了善根以致淪墮諸惡道。聽聞世尊開示此經後,回復了正知正見,就從座位上起身,跪在佛足前頂禮,在世尊前,深心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而對佛說:
大德世尊!我們原本曾在聲聞乘法中種下善根,但尚未成熟成為能任持聲聞乘法的法器。又得聞了緣覺乘法,不能解悟法義而產生迷惑,生起空見否定了因果。由此緣故,造作了身語意無量罪業,以致淪墮惡道。
【註】空解:著於空理之知解。即空見也。
止觀卷五下:「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見法塵,與心相應。」同卷十:「或作幻本無實,無實故空,空解明利。」
【註】撥無因果:撥者,絕也,除也,除遣為無其事,謂之撥無。 撥無因果者,否定因果之道理也,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道理。是五見中之邪見也。
楞嚴經卷九:「撥無因果,一向入空。」
廣百論釋卷五:「若無善惡者,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
俱舍論卷十七:「緣何邪見,能斷善根?謂定撥無因果邪見。」慧琳音義卷七十二:「左傳云:撥猶絕也。考聲云:撥卻也除也。」
【註】迷惑:謬於事理云迷,不明事理云惑。
唐華嚴經卷五:「觀佛神通境界無迷惑。」法華經方便品:「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瑜伽卷十三:「云何迷惑?謂四顛倒。一、於無常計常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不淨計顛倒,四、於無我計顛倒。」
【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還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註)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已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註)所有罪障。
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
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
我等今者還願受行先所修集聲聞乘行,唯願世尊哀愍教授。】
(譯)我們今天在世尊前,聽聞了世尊開示此經,回復了正見,深心慚愧,表白懺悔所有罪過不敢隱藏,希望徹底除滅罪業,從今以後永不再犯,以防護罪業障礙了未來的聖道樂果。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引領我們,使我們的罪業都能消滅,在未來世永不再犯。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救拔我們出離未來的惡道苦報。
我們現在還想受持先前所修習尚未圓滿的聲聞乘法,祈願世尊慈憫、開示教導我們。
【註】當來:未來。
【註】發露:顯露表白所犯之過失而無所隱覆。天台四教儀:「如是五逆十惡及餘一切,隨意發露,更不覆藏,畢故不造新;若如是則外障漸除,內觀增明。」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
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
一者、稟性(註)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
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註)得清淨者。】
(譯)世尊對他們說:很好!很好!你們能有這樣的慚愧心,徹底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在佛法中有兩種人可稱為不犯罪業:
一者、天性純良精進修行,從來不會犯戒造罪。
二者、犯戒造罪後,能有慚愧心,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這兩種人在佛法中,稱為勇猛精進能得清淨的人。
【註】稟性:天賦的品性資質。
【註】勇健:又作勇猛。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能於眾會中談論師子吼,勇猛長者是。」
【於是世尊隨其所樂,方便為說四聖諦法。
於彼眾中,有得下品忍者,有得中品忍者,有得上品忍者,有得世間第一法(註)者,有得預流果者,有得一來果者,有得不還果者。
於中復有八萬四千苾芻,諸漏永盡心得解脫,意善清淨成阿羅漢。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譯)於是世尊隨應他們意願所好,善巧開示了苦、集、滅、道四聖諦法。
在這大眾中,有人證得了下品法忍,有人證得了中品法忍,有人證得了上品法忍,有人證得了有漏法中第一善法,還有人證得了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其中還有八萬四千比丘,有漏永盡心得解脫,愛染盡除意善清淨,成就了阿羅漢果。眾人歡喜禮佛之後回到本座。
【註】三忍:為七賢位之一,四善根位之一。指見道以前之修行,至頂善根成滿時所生之善根。於四諦之理忍可決定,又於此位能忍而不墮惡趣,故稱忍法。可分三品:
下品同其前之頂位,具觀三界四諦之境,具修十六行相;
中品之行相、所緣漸減漸略,乃至僅有二念之作意,思惟欲界苦諦之境;
上品則惟一行一剎那,即單修欲界苦諦之一行相。
【註】世間第一法:世第一法,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
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於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
【註】四果: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
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
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時眾會中復有五十七百千那庾多眾生,曾誤聞法,謬生空解,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往諸惡趣,聞說此經還得正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我等本在獨覺乘中曾種善根,未能成熟獨覺乘器。後復遇聞說大乘法,雖生愛樂而不能解。愚冥(註)疑惑,便生空見撥無因果。由是因緣,造身語意無量罪業。乘此業緣,於無量劫墮諸惡趣,受種種苦楚毒(註)難忍。】
(譯)這時法會中還有無量五十七百千億眾生,曾因誤解所聞佛法,產生錯誤空見,否定因果業報,斷滅了善根以致淪墮諸惡道。聽聞此經後回復了正知正見,就從座位上起身,跪在佛足前頂禮,在世尊前,深心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而對佛說:
大德世尊!我們原本曾在獨覺乘法中種下善根,尚未成熟成為任持為獨覺乘法的法器。又聽聞了大乘佛法,雖然歡喜卻不能通達法義。心性愚昧充滿疑惑,便生起斷論空見否定因果。由這因緣,造作了無量身語意罪業。因此惡業,在無量劫中淪墮惡道,受盡種種難忍痛苦折磨。
【註】愚冥:愚昧無知
冥:無知之異名。無知有二,一染污無知,二不染污無知。俱舍論卷一:「以諸無知能覆實義及障真見,故為冥。」
【註】楚毒:痛苦。
宋.蘇軾.與朱鄂州書:「其妻一產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斃。」南朝梁.王琰.冥祥記:「所至諸獄,楚毒各殊。」
【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還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已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
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
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
我等今者還願受行先所修集獨覺乘行,惟願世尊哀愍教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
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
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於是世尊隨其所樂,方便為說諸緣起法。令彼一切修緣覺乘,漸次圓滿,皆悉證得幢相緣定(註),於獨覺乘得不退轉。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譯)我們今天在世尊前,聽聞了世尊開示此經,回復了正見,深心慚愧,表白懺悔所有罪過不敢隱藏。希望滅除所有罪業,從今以後永不再犯,以防護罪業障礙了未來的聖道樂果。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引領我們,使我們的罪業都能消滅,在未來世永不再犯。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救拔我們出離未來的惡道苦報。
我們現在還想受持先前所修習還未圓滿的獨覺乘法,祈願世尊慈憫、開示教導我們。
世尊對他們說:很好!很好!你們能有這樣的慚愧心,徹底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在佛法中有兩種人可稱為不犯罪業:
一者、天性純良精進修行,從來不會犯戒造罪。
二者、犯戒造罪後,能有慚愧心,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這兩種人在佛法中,稱為勇猛精進能得清淨的人。
於是世尊隨應他們意願所好,善巧開示了十二因緣緣起法。讓他們修行一切緣覺乘法,逐漸圓滿,都能證得緣起解脫光明三昧,在獨覺乘持修而不退轉。眾人皆大歡喜禮佛之後回到本座。
【註】幢相緣定:大方廣十輪經譯作:「得光明三昧」。
緣起.幢相.三昧
【時眾會中復有八十百千那庾多眾生,曾於過去諸佛法中,毀謗佛教下至一頌;由是因緣墮諸惡趣受眾苦報。初復人身生便瘖啞,常患舌「疒今」口不能言。聞說此經還得正見。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宿世惡業,合掌恭敬,瞻仰世尊,佛神力故皆悉能語。】
(譯)這時大會眾中又有八十百千億眾生,過去曾經譭謗諸佛所教正法,小到毀謗一頌一句。由此惡緣淪墮惡道受盡種種痛苦惡報。剛回復人身卻天生瘖啞,口舌常病不能開口說話。聽聞世尊開示此經,回復了正見,便從座位起身,頂禮佛足,在世尊前深心慚愧,至誠懇切懺悔過去累世所作惡業,合掌恭敬瞻仰世尊。藉由世尊大威神力加持,都能開口說話。
【爾時世尊知而故,汝等宿世作何惡業?今處眾中口不能語!
彼諸人眾俱時白佛,於中一類作如是言:
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毘鉢尸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或言毀謗獨覺乘法、或言毀謗聲聞乘法,下至一頌。我等由是惡業障故,九十一劫流轉生死,常處地獄、傍生、餓鬼。瘖啞無舌都不能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始於今世得復人身,而猶瘖啞常患舌「疒今」。蒙佛神力方始能言,復能憶念自過去世所有因緣諸惡業障。】
(譯)世尊完全了知他們因果,這時故意問說:你們累世做了什麼惡業,導致今日身處大眾中卻不能言語?
眾人紛紛回答佛陀,其中有些人這樣說:
大德世尊!我們以前在毗婆尸如來佛法中,出言謗毀大乘正法、或出言謗毀緣覺乘法、或出言謗毀聲聞乘法,下到謗毀一頌一句。我們由於這些惡業報應,一直在地獄、畜生、惡鬼三惡道中輪迴了九十一劫。瘖啞無舌不能說話,遭受各種痛楚難忍的苦毒折磨,直到今世才回復人身,卻仍然天生瘖啞口舌常病。剛才蒙受世尊大威神力加持才能開始說話,也憶起了自己前生的種種罪惡業障因果報應。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尸棄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毘攝浮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羯洛迦孫駄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羯諾迦牟尼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迦葉波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或言毀謗獨覺乘法、或言毀謗聲聞乘法,下至一頌。
我等由是惡業障故,從爾以來流轉生死,常處地獄、傍生、餓鬼,瘖啞無舌都不能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始於今世得復人身,而猶瘖啞常患舌「疒今」。蒙佛神力方始能言,復能憶念自過去世所有因緣諸惡業障。】
(譯)還有一些人這樣述說:大德世尊!我們以前在尸棄如來佛法中,出言謗毀大乘正法,各隨自己因緣果報而說,如同前面經文所廣說的報應。
還有一些人這樣述說:大德世尊!我們以前在毘攝浮如來佛法中,出言謗毀大乘正法,各隨自己因緣果報而說,如同前面經文所廣說的報應。
還有一些人這樣述說:大德世尊!我們以前在羯洛迦孫駄如來佛法中,出言謗毀大乘正法,各隨自己因緣果報而說,如同前面經文所廣說的報應。
還有一些人這樣述說:大德世尊!我們以前在羯諾迦牟尼如來佛法中,出言謗毀大乘正法,各隨自己因緣果報而說,如同前面經文所廣說的報應。
還有一些人這樣述說:大德世尊!我們以前在迦葉波如來佛法中,出言謗毀大乘正法、或出言謗毀緣覺乘法、或出言謗毀聲聞乘法,下到謗毀一頌一句。
我們由於這些惡業報應,從那時開始一直輪迴在地獄、畜生、惡鬼三惡道中,瘖啞無舌不能說話,遭受各種痛楚難忍的苦毒折磨。直到今世才回復人身,卻仍然天生瘖啞口舌常病。剛才蒙受世尊大威神力加持才能開始說話,也憶起了自己前生的種種罪惡業障因果報應。
【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獲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
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
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
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為說正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
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於是世尊隨其所樂,方便為說種種正法,各隨所宜皆得利益,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譯)我們今天在世尊前,聽聞了世尊開示此經,回復了正見,深心慚愧,表白懺悔所有罪過不敢隱藏,希望徹底除滅罪業,從今以後永不再犯,以防護罪業障礙了未來的聖道樂果。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引領我們,使我們的罪業都能消滅,在未來世永不再犯。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救拔我們出離未來的惡道苦報。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為我們開示正法。
世尊對他們說:很好!很好!你們能有這樣的慚愧心,徹底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在佛法中有兩種人可稱為不犯罪業:
一者、天性純良精進修行,從來不會犯戒造罪。
二者、犯戒造罪後,能有慚愧心,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這兩種人在佛法中,稱為勇猛精進能得清淨的人。
於是世尊隨應他們意願所好,開示了種種正法。眾生各隨根機合宜,都得到了佛法利益,歡喜禮佛後重回本座。
【時眾會中復有無量百千聲聞,及無量百千那庾多菩薩,聞說此經,憶昔所造諸惡業障。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皆白佛言:
大德世尊!我等憶昔曾於無量諸佛法中,或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多行忿恨、呵罵毀辱、譏刺輕誚(註)、種種誹謗隱善揚惡。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受諸重苦楚毒難忍。
後得值遇無量諸佛,皆曾親近承事供養。又得值遇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亦皆親近承事供養。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前,皆深慚愧、發露懺悔諸惡業障。
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所,皆得聽受無量法門精勤護持,修學無量難行苦行。由彼業障有餘未盡,令我等輩未能證得安樂涅槃,未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譯)這時大會眾中,又有無量百千的聲聞和無量百千億的菩薩,聽聞了世尊開示此經,回憶起過去所造的種種罪惡業障。就從座位起身,頂禮佛足,在世尊前深心慚愧,至誠懇切懺悔,合掌恭敬都對佛說道:
大德世尊!我們回憶起過去,曾在無量諸佛正法中作過惡業;
有些人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是非法器,常常心起憤恨、責罵毀辱、譏諷嘲笑、種種誹謗來隱蔽他們優點,張揚他們缺失。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淪墮惡道中經歷了無量長劫,遭受種種痛楚難忍的劇苦折磨。
後來得遇無量諸佛,都曾親近侍奉供養。又得遇了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也都親近侍奉供養。在每一位佛、每一位菩薩前,都曾深心慚愧,發露懺悔所有罪惡業障。
在每一位佛、每一位菩薩處,都曾聽聞受持過無量法門而精勤護持,修習了無量的難行苦行。由於過去的業障還未除盡,使我們無法證得涅槃安樂,無法證得各種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註】譏刺輕誚:譏笑諷刺,輕慢責備。譏誚。
【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復深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
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除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
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
我等今者承佛威力,願隨所樂速能證得安樂涅槃,或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譯)我們今天在世尊前,聽聞了世尊開示此經,又再深感慚愧,發露懺悔所有罪過不敢隱藏,希望能滅除所有罪業,從今以後永不再犯,以防護罪業障礙了未來的聖道樂果。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引領我們,使我們的罪業都能消滅,在未來世永不再犯。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救拔我們出離未來的惡道苦報。
我們今日承蒙世尊神力加持,願能隨願所喜,快速得證涅槃安樂,或證得種種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以麁惡言期尅(註)迫愶。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打棒傷害。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侵奪衣鉢。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侵奪種種資生眾具,絕其飲食。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無量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退令還俗,脫其袈裟,課稅役使。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無量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或有罪犯、或無罪犯,枷鎖繫縛,禁閉牢獄。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無量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起輕慢心,種種觸惱令不安樂。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受諸重苦,楚毒難忍。】
(譯)還有的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非法器,曾用粗惡語言加以迫脅恐嚇。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淪墮惡道中經歷了無量長劫,報應如同前面經文逐一廣說過。
還有的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非法器,曾用棍杖刑打傷害他們。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淪墮惡道中經歷了無量長劫,報應如同前面經文逐一廣說過。
還有的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非法器,曾經侵佔搶奪他們衣缽。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淪墮惡道中經歷了無量長劫,報應如同前面經文逐一廣說過。
還有的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非法器,曾經侵佔搶奪各種資生用具,斷絕他們飲食。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淪墮惡道中經歷了無量長劫,報應如同前面經文逐一廣說過。
還有的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非法器,曾經貶抑強迫他們還俗脫去袈裟,課徵種種賦稅勞役。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淪墮惡道中經歷了無量長劫,報應如同前面經文逐一廣說過。
還有的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非法器,或有犯罪或無犯罪,曾用枷鎖綁縛,關入牢獄。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淪墮惡道中經歷了無量長劫,報應如同前面經文逐一廣說過。
還有的這樣說:我們對於諸佛弟子,或是任持正法的法器弟子,或非法器,曾經生起輕慢心念,以各種手段擾亂他們身心,使他們不能安樂修行。我們由於造作這些罪業的緣故,經歷了無量長劫,遭受種種難忍劇苦痛楚折磨。
【註】期尅:忌尅:亦作“ 忌剋 ”。亦作“ 忌刻 ”。謂心存妒忌而欲駕凌于人。亦泛指為人妒忌刻薄。 忌尅:上其記反,憎恐也;下苦得反,又應和尚以「期尅」替之上,音其。
【後得值遇無量諸佛,皆曾親近承事供養。又得值遇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亦皆親近承事供養。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前,皆深慚愧、發露懺悔諸惡業障。
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所,皆得聽受無量法門精勤護持,修學無量難行苦行。由彼業障有餘未盡,令我等輩,未能證得安樂涅槃,未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復深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
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消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
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
我等今者承佛神力,願隨所樂,速能證得安樂涅槃,或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於是世尊普告聲聞菩薩眾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
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
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譯)後來得遇無量諸佛,都曾親近侍奉供養。又得遇了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也都親近侍奉供養。在每一位佛、每一位菩薩前,都曾深心慚愧,發露懺悔所有罪惡業障。
在每一位佛、每一位菩薩處,都曾聽聞受持過無量法門而精勤護持,修學了無量的難行苦行。由於過去的業障還未除盡,使我們無法證得涅槃安樂,無法證得各種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我們今天在世尊前,聽聞了世尊開示此經,又再深感慚愧,發露懺悔所有罪過不敢隱藏,希望能滅除所有罪業,從今以後永不再犯,以防護罪業障礙了未來的聖道樂果。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引領我們,使我們的罪業都能消滅,在未來世永不再犯。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我們,救拔我們出離未來的惡道苦報。
我們今日承蒙世尊神力加持,願能隨意所好,快速得證涅槃安樂,或證得種種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於是世尊遍告聲聞菩薩眾人說:很好!很好!你們能有這樣的慚愧心,徹底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在佛法中有兩種人可稱為不犯罪業:
一者、天性純良精進修行,從來不會犯戒造罪。
二者、犯戒造罪後,能有慚愧心,表白懺悔所有罪過。
這兩種人在佛法中,稱為勇猛精進能得清淨的人。
【又善男子!如是惱亂佛弟子罪,比前所說近無間罪,彼但有名未足稱罪;然此惱亂佛弟子罪,亦過前說五無間罪無量倍數。
所以者何?若諸苾芻毀破禁戒,作諸惡法,猶能示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眾生,善趣涅槃無顛倒路,與諸眾生作大功德,珍寶伏藏如前廣說。況持禁戒修善法者!
以是義故,若有惱亂佛弟子眾諸出家人,當知則為斷三寶種,亦則名為挑壞一切眾生法眼。亦為毀滅我久勤苦所得正法,與諸眾生作大衰損。
是故惱亂佛弟子罪,過前所說五無間罪無量倍數。】
(譯)此外,善男子!這種擾亂佛弟子身心的罪業,相比之前所說的近無間罪,那近無間罪雖然是重罪名,還稱不上是最大罪業。而這種擾亂佛弟子身心的罪業,卻還大過之前所說的五無間罪無量倍數。
為何如此呢?如果比丘們毀壞戒律,造作各種惡業,還能示導無量無數眾生,趣向涅槃的不顛倒正道,能為眾生們示導佛法所含藏的無量功德寶藏,如同前面經文所廣說過的。更何況是受持禁戒修行善法的清淨比丘。
因此緣故,如果有人擾亂佛弟子們、出家僧眾的身心,當知這是在斷絕三寶傳承,也是在挑壞一切眾生知見正法的法眼。也是在毀滅如來長久以來勤苦修證的佛法正道,是對眾生們作了極大損害惡業。
因此惱亂佛弟子的罪業,大過前面經文所說的五無間罪無量倍數。
【註】惱亂:擾亂身心,使不安寧。
瑜伽卷八十四:「又能令愁歎憂苦惱故;說名為惱。」
亂:煩雜、不安寧。
【是故汝等今於我前,起至誠心增上慚愧,慇懃懇切發露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障。我今慈悲攝受汝等,令惡業障漸得消滅。
於此佛土大賢劫中,有千如來出現於世,汝等於彼諸如來前,亦當至誠發露懺悔諸惡業障,防護當來所有罪咎。
於此賢劫千如來中最後如來,名曰盧至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十號具足。
汝等於彼盧至佛前,亦當至誠發露、懺悔諸惡業障,乃得滅盡無有遺餘。】
(譯)因此你們今天才會如來面前,發起至誠真心深切慚愧,衷心懇切表白懺悔過去所作罪惡業障。如來今日慈悲護念引領你們,讓你們的罪惡業障能夠漸漸消滅。
在這佛土大賢劫中,會有一千位如來出世,你們要在這些如來前,同樣至誠表白懺悔各種罪惡業障,以防護將來再犯罪業過失。
在這賢劫千位如來的最後一位,名為盧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種佛號具足。
你們在盧至佛前,也應至誠發露懺悔各種罪惡業障,才能滅盡所有業障沒有剩餘。
【時諸聲聞及菩薩眾俱時白佛:唯然,世尊!我等審當於彼最後盧至佛所獲得正見,離諸邪見,諸惡業障盡滅無餘,解脫一切眾苦惱者。
若令我等於大賢劫,常處無間大地獄中,恒受種種極重苦惱,亦能堪忍。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勇猛。汝等由此堅固精進自誓願力,定能於彼盧至佛前,宿世所集諸惡業障皆悉消滅,定能發起增上(註)信敬,親近供養盧至如來;定能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或定能證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時諸聲聞及菩薩眾,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譯)這時所有聲聞眾及菩薩眾等同時對佛發願:是的,世尊!我們一定會在賢劫最後的盧至佛處獲得正見,遠離一切邪見,滅盡所有罪惡業障沒有剩餘,度脫一切的苦惱業障。
即使讓我們在這大賢劫,常常流轉在無間大地獄中,時時遭受種種極重苦惱折磨,我們也能忍受。
世尊對他們說:很好!很好!你們能夠這樣果敢勇猛。由於你們自己這種堅固精進的誓願力,定能在那盧至佛前,滅盡累世所積的罪惡業障,定能發起強大淨信恭敬,親近供養盧至如來,必定能永斷一切煩惱成就阿羅漢果;或必能證得種種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這時諸聲聞及大菩薩眾等,歡喜禮佛後重回本座。
【註】增上:崇高的、有助益的。
即增勝上進之意,亦即加強力量以助長進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強大。
據大毘婆沙論卷一載,若依增上心論道,是為素怛纜(經);若依增上戒論道,是為毘奈耶(律);若依增上慧論道,是為阿毘達磨(論)。
唐譯攝大乘論釋卷一載,增上慧者,謂趨證智慧。上記之說皆係就其勢用之增勝進展而言。
<< 07-03 經文註釋 >>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世間,見未來世此佛土中,有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剎帝利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茷舍旃荼羅、戍達羅旃荼羅,若男若女,少種善根,雖得人身,而隨惡友起諸邪見,造諸惡行,壞我甚深無上正法,於我所說無有熾然。
滅熾然法、不生信樂:
或於我說與聲聞乘相應正法,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或於我說與獨覺乘相應正法,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或於我說與無上乘相應正法,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或於歸我諸出家人,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多行忿恨、呵罵、毀辱、譏刺、輕誚、種種誹謗,隱善揚惡,廣說乃至,起輕慢心種種觸惱。】
(譯)這時,世尊對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善男子!如來以佛眼察觀諸世間,觀見未來世這佛土中,有無量無數百千萬億的刹帝利惡王、惡婆羅門、惡宰官、惡居士、惡長者、惡沙門、惡吠舍、惡戌陀羅或男或女等人,德本善根微少,雖然生得人身,卻隨惡知識生起種種邪見,造作種種惡行,毀壞如來精深無上佛道正法,對於如來所說佛法沒有熱誠信心。
這些惡人滅失了正法熱誠,沒有任何正信及聞法的喜樂心。
有的惡人對於如來所說,與聲聞乘相應的正法,加以誹謗、輕蔑、障礙、隱沒,使聲聞法不能流傳。
或有惡人對於如來所說,與獨覺乘相應的正法,加以誹謗、輕蔑、障礙、隱沒,使緣覺法不能流傳。
或有惡人對於如來所說,與無上大乘相應的正法,加以誹謗、輕蔑、障礙、隱沒,使大乘法不能流傳。
或對於歸依佛門的出家人,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常常怨憤、責罵毀辱、譏諷嘲笑、種種誹謗來隱蔽優點張揚缺失,廣說乃至生起輕慢心,造作種種惡行擾亂身心。
【如是諸人非聖法器,自實愚癡,懷聰明慢,從此命終墮三惡趣,受無量種增上猛利難忍苦毒,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難復人身,如前廣說。
善男子!如是眾生,寧處無間大地獄中受諸重苦,不受如是鄙惡人身:憍慢貢高,隨順惡友,造作如是惡不善業,流轉生死,難可濟度。常處生死,受諸苦惱。】
(譯)這些惡人們不是能任持正法的法器,自認聰明驕慢高傲,實際卻是愚昧無知,命終身後必當淪墮三惡道,遭受無數極致難忍的痛苦折磨,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也難再得人身,惡報如同前面經文所廣說過。
善男子!這類惡眾生,寧可在無間大地獄中受盡劇苦折磨,也不願再受生這種鄙劣的人身,這種貢高我慢,隨從惡友造作惡業,流轉生死難以救度,生生常處煩惱瀑流,遭受種種苦惱的鄙劣人身。
【爾時,會中有無量無數大慧有情,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向佛,悲泣墮淚,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諦觀如是世間眾生,雖皆獲得難得人身,而遠離正信、遠離正願、遠離正意樂、遠離正見、遠離善知識、遠離好時、遠離好處、遠離淨戒、遠離正定、遠離正慧。
如是眾生,雖皆獲得難得人身,而由愚癡憍慢力故,造作如前所說重罪,毀謗世尊所說正法,觸惱世尊出家弟子。
我等今者對世尊前,以至誠心發真誓願:我等從今流轉生死,乃至未得解脫已來,常願不遇如是惡緣,決定不造如是重罪。
終不毀謗諸佛正法,亦不觸惱諸出家人,必不挑壞眾生法眼,亦不斷滅三寶種性。
惟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譯)這時法會中無量無數具有大智慧的眾生,從座位上起身,頂禮佛足,合掌向佛,悲泣落淚而對佛說:
大德世尊!真切知察這些世間眾生,雖然都得到了難得的人身,卻遠離正信、遠離正願、遠離正心念、遠離正知見、遠離善知識、遠離遇佛出世的好時間,遠離佛法普及的好地方,遠離淨戒、遠離正定、遠離正慧。
這樣的眾生,雖然都得到了難得的人身,卻由於愚痴邪見驕傲高慢緣故,造作了如前面所說的種種重罪,毀謗了世尊所說正法,擾亂了世尊出家弟子身心。
我們今天在世尊前,以至誠心發下真切誓願:我們由流轉生死的今日起,直到未得究竟解脫前,恆願不遭逢這種惡因緣,絕對不造作這些重罪。
絕不毀謗諸佛正法,也不擾亂出家人身心,絕不挑壞眾生知見正法的法眼,也不斷滅三寶傳承。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引領護持我們所發下的這樣誓願。
【時眾會中復有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聰慧有情,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我等今者對世尊前,以至誠心發真誓願:我等從今流轉生死,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於其中間,常願不處諸帝王位,常願不處諸宰官位,常願不處諸國師位,常願不處城邑、聚落、鎮邏長位,常願不處諸軍將位,常願不處諸商主位,常願不處一切祠祀寺觀主位,常願不處長者、居士、沙門主位,常願不處諸師長位,常願不處諸家長位,常願不處斷事者位,常願不處乃至一切富貴尊位。
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我等若處如是諸位,則於佛法名惡因緣(註),造諸重罪,毀謗諸佛所說正法,觸惱諸佛出家弟子,必當挑壞眾生法眼,亦為斷滅三寶種性,亦為損惱無量有情;由是定當墮無間獄,輪轉惡趣難有出期。
唯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譯)這時法會中又有無量無數聰慧眾生,從座位上起身,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對佛說:
大德世尊!我們今天在世尊前,以至誠心發下真切誓願:我們由流轉生死的今日起,直到未證得無生法忍前,在這期間,恆願不貪居帝王位,恆願不貪居宰官位,恆願不貪居國師位,恆願不貪居城邑、聚落、鎮邏等地方長官位,恆願不貪居將軍位,恆願不貪居商務主事位,恆願不貪居所有祭祀祠堂、寺院廟觀住持主事位,恆願不貪居長者、居士、沙門主位,恆願不貪居師長位,恆願不貪居家族長位,恆願不貪居斷事裁判位,乃至恆願不貪居一切富貴尊位。
直到未得證無生法忍以前,我們如果貪處了這些尊位,就是造下了佛法惡因緣,造作種種重罪,毀謗諸佛所說正法,擾亂諸佛出家弟子身心,必定毀壞眾生正法知見,也是在斷滅三寶傳承,也是在損害無量眾生,由此惡業必定淪墮無間地獄,輪迴惡道難有出期。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引領護持我們所發下的這樣誓願。
【註】惡因緣:惡:乖理之行。於現在與將來招苦之行也。
法界次第卷上之上:「惡是乖理之行,故現在將來,由斯招苦。」大乘義章卷七:「順名為善,違名為惡。」卷十二:「順理名善。」
因緣:
(一)「因」與「緣」的並稱︰「因」是產生結果的內在直接原因;「緣」是資助因的外在間接條件。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之稱。
一切有為法皆是因緣所生。唯有因,不能生果;唯有緣,亦不能生果。必須因緣和合,方能生果。如「業」為因,「煩惱」為緣,則感迷界之果;「智」為因,「定」為緣,而感悟界之果。「因」恰如穀物的種子,「緣」則如幫助種子成長的雨露水土。種子為親因,藉雨露水土為助緣,如此方能結果實。
似此,一切法由因緣而生而滅,稱為因緣生、因緣所生、緣成、緣起等。俱舍家舉六因四緣之說以解析此因緣,所說與唯識家有異。
(二)「因」即「緣」之義︰即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總稱為因緣。為四緣(生起認識作用的四種原因──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之一。
(三)緣起的另一譯名︰即萬象由因、緣而生一定之果的法則。依此法則而生的現象,稱為因緣所生法,通常以無明、老死等十二緣起加以闡示。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現象皆非單獨存在,乃相依相關而發生者,此稱緣起。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
(四)意指事之由來、起源︰音譯作尼陀那,為十二部經之一。係經典中,說經、律之由來的部分。又稱緣起。
【註】損惱:瑜伽卷九十一:「言損惱者:即於諸受、不可樂故。」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天、龍、藥叉、健達縛、人、非人等,皆從座起,頂禮佛足,悲號感切涕淚交流,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我等無始(註)生死已來,愚癡憍慢起諸惡業,或身惡業、或語惡業、或意惡業,自作教他,見聞隨喜。
如是諸罪,今對佛前,皆深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咎。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我等至誠發真誓願:從今乃至生死後際,於其中間,常願不逢諸惡知識,亦願不遇諸惡因緣,設當逢遇願不隨順,決定不造如前所說諸惡罪業,勿令我等長夜受苦。
唯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譯)這時,一切法會中的天、龍、藥叉、健達縛、人非人等,都從座位上起身,頂禮佛足,感動悲嚎痛哭流涕,合掌恭敬而對佛說:
大德世尊!我們從無始流轉生死以來,由於愚癡邪見驕傲高慢,造作眾多惡業,或是身惡業、或是語惡業、或是意惡業。不僅自己作,也教他人作,見聞惡事竟也隨心生起喜樂。
今在佛前,深心慚愧這種種罪業,發露懺悔所有罪過不敢隱藏,希望能滅除所有罪業,從今以後永不再犯,以防護將來再犯任何罪業過失。
接著第二,第三起眾生也是恭敬對佛這樣說。
我們至誠真切發願:從今日起直到生死輪迴最後盡頭,在這期間,恆願不遇各種惡知識,不遇各種惡因緣,假設遭遇了,也願不去隨從,絕不造作如同前面所說各種惡業,別讓我們在生死流轉長夜中遭受苦難。
祈願世尊!慈心悲憫、引領護持我們所發下的這樣誓願。
【註】無始:一切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生從前世之因緣而有,前世亦從前世而有,如是展轉推究,故眾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無始。
勝鬘寶窟:「攝論云:無始即是顯因也,若有始則無因,以有始則有初,初則無因,以其無始則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顯佛法是因緣義。」
<< 07-04 經文註釋 >>
【爾時世尊普告一切諸來大眾: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於後世苦,深見怖畏發露懺悔。汝等今者,欲度生死深廣瀑流,欲入無畏涅槃之城,發如是願。
諸善男子!有十種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註)正路法忍(註)。
何等為十?
諸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身、不著外身、不著內外身(註),不著過去身、不著未來身、不著現在身,名第一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譯)這時,世尊普告一切各方來參與法會的大眾:很好!很好!你們能夠深切畏懼後世苦報而發露懺悔。你們今天為了出離深廣的生死煩惱瀑流,想要登入無所畏懼的涅槃大城,而發了這樣誓願。
諸位善男子,有十種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等,無過失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是那十種呢?
善男子們,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內身眼耳鼻舌身五情所緣,不執著外身色聲香味觸五境所應、不執著內身外身相依相攝。不執著過去已失身相,不執著未來未得身相,不執著現在已得未失身相,這是第一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註】無罪:瑜伽卷八十三:「言無罪者:謂能攝受自他利故。」
瑜伽卷九十八:「又即淨戒,對治一切犯戒惡故;密護根門所依處故;說名律儀。初善受故;說名圓滿。後善守故;說名清淨。感愛果故;說名為善。無染污故;說名無罪。
於諸有情,能善隨順慈心定故;說名無害。於沙門性,善隨順故;說名隨順。趣聖所愛澄清性故;名順澄清。終不隨順戒禁取故;名不隨順。與同法者,為同分故;名同色類。於正修習增上心慧,為所依處,隨順轉故;名為順轉。不惱於他,饒益轉故;又正遠離自苦行故;名無熱惱。於所受持,無變悔故;名無燒惱。於諸毀犯,不現行故;如法悔除己所犯故;名無悔惱。如是名為增上戒學所有差別。」
【註】正路法忍:大方廣十輪經譯為:「無著法忍」。
正路:正道
法忍:忍是忍許的意思,也就是對於難相信的道理能堅信不惑。而因為忍許的緣故,終究能離開疑惑,而明白道理,則是法智。因此,忍是因(斷離疑惑),而法則是果(證得道理)。
順印導師:
「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為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為「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
大寶積經:「若其六情。無著無縛無壞無傷。如是菩薩住於法忍。住法忍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無生不生。無漏不漏。無善不善。無爲不爲。不念世法及出世法。不分別不思惟。是則名爲無生法忍。」
【註】內身外身:智度論卷四十:「眼等五情名為內身,色等五塵名為外身。」
雜集論十卷一:「內身者:謂於此身中所有內色處。由自身中眼耳鼻舌身根,內處所攝故,墮有情數故;名內。
外身者:謂外所有外色處。由外色聲香味觸等,外處所攝故;非有情數故;名外。
內外身者:謂內處相應所有外處,根所依止。由己身中眼等五處相應根所依住所有色等外處,墮有情數故;外處所攝故;名內外。又於他身中所有內色處,約處建立,約身建立;說名內外。」
【註】五蘊:
瑜伽卷二十七:「謂蘊有五。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
云何受蘊?謂或順樂觸為緣諸受,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復有六受身。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總名受蘊。
云何想蘊?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總名想蘊。
云何行蘊?謂六思身。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復有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總名行蘊。
云何識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受、不著外受、不著內外受(註),不著過去受、不著未來受、不著現在受,名第二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想、不著外想、不著內外想(註),不著過去想、不著未來想、不著現在想,名第三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行、不著外行、不著內外行(註),不著過去行、不著未來行、不著現在行,名第四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識、不著外識、不著內外識(註),不著過去識、不著未來識、不著現在識,名第五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內身所得覺受、不執著外身所生依受、不執著內外身處所生覺受、不執著過去身已失覺受、不執著未來身未得覺受、不執著現在身所得未失覺受,這是第二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內受所生分別想、不執著外受所生分別想、不執著內外受所生分別想、不執著過去受所生分別想、不執著未來受所生分別想、不執著現在受所生分別想,這是第三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內想所引造作、不執著外想所引造作、不執著內外想所引造作、不執著過去想所引造作、不執著未來想所引造作、不執著現在想所引造作,這是第四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內識的了別覺知、不執著外識的了別覺知、不執著內外識的了別覺知、不執著過去識的了別覺知、不執著未來識的了別覺知、不執著現在識的了別覺知,這是第五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註】內外受:雜集論卷十:「內受者:謂因內身所生受。緣眼等處為境界故;依自身生故;名內。
外受者:謂因外身所生受。緣色等處為境界故;依他身生故;名外。
內外受者:謂因內外身所生受,緣自身中外處為境故;緣他身中內處為境故;名內外。」
集異門論卷十一:「云何內受?答:若受、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受。
云何外受?答:若受、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受。
云何過去受。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受。
云何未來受。答若受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受。
云何現在受。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受。」
【註】內想外想: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云何內想?答:若想、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想。
云何外想?答:若想、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想。
云何過去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想。
云何未來想。答若想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想。
云何現在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想。」
【註】內行外行: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云何内行。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内行。
云何外行。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
云何過去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行。
云何未來行。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行。
云何現在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行。」
【註】內識外識: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云何内識。答若識、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内識。云何外識。答若識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識。
云何過去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識。
云何未來識。答若識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識。
云何現在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識。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此世,名第六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他世(註),名第七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欲界,名第八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色界,名第九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無色界,名第十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諸善男子!是名十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譯)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今生一切法、非法的生滅,這是第六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過失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他生一切法、非法的生滅,這是第七法,能使諸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欲界一切成就,這是第八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色界一切成就,這是第九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眾等,不執著無色界一切成就,這是第十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眾等,無染無過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善男子們,這十種法能使菩薩摩訶薩等,無過失正道而行,證得無生法忍。
【註】他世:
1.對於今世而言過去未來也。
2.他方世界,例如天界、地獄。
【世尊為眾說此法時,於眾會中有七十二百千俱胝菩薩摩訶薩,同時證得無生法忍(註)。
復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證得隨順法忍(註)。
復有無量百千聲聞,乃至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
復有百千那庾多眾生,先未發心,今發無上正等覺心,於如來智,住不退地。
復有無量無數眾生,先未發心,於今乃發獨覺乘心。
復有無量無數眾生,先未發心,於今乃發聲聞乘心。】
(譯)世尊為大眾說這法時,法會大眾中有七十二百千億大菩薩,同時證悟無生法忍。
還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證得慧心柔軟,隨順真理的隨順法忍。
還有無量百千聲聞,甚至永斷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還有百千那庾多眾生,本來未發心,此時發起了無上正等正覺心,安住佛乘不退轉地。
還有無量無數眾生,本來未發心,在此時也發起了緣覺乘心。
還有無量無數眾生,本來未發心,在此時也發起了聲聞乘心。
【註】無生法忍:略云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指對無生之法理的認知。即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謂。此處之「忍」,是「確知安住」之意。
寶積經卷二十六:「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註維摩經卷一:「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
智度論卷七十三:「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註】隨順法忍:大方廣十輪經譯為:「順忍」。 順忍:如實觀察諸法而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
隨順: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又有「依著次第;照著順序」的意思。行隨順法:「依照正法的次第修行。」
法忍: 忍是忍許的意思,也就是對於難相信的道理能堅信不惑。而因為忍許的緣故,終究能離開疑惑,而明白道理,則是法智。 因此,忍是因(斷離疑惑),而法則是果(證得道理)。
大寶積經:「於一切違順 其心不傾動 常住於平等 名隨順法忍 。
隨順佛所説 甚深寂靜法 亦不於中證 名隨順法忍 。
遠離諸過惡 増長於善法 於中無所著 名隨順法忍 。
説諸法空聲 及一切見聲 二倶無所著 名隨順法忍 。
無邊佛法聲 種種煩惱聲 不起聲分別 名隨順法忍 。
於施戒多聞 精進及定慧 如法而修行 名隨順法忍 。
於施戒多聞 精進及定慧 如法而修行 名隨順法忍 。
不捨菩提心 平等觀一切 清淨菩提道 名隨順法忍 。
如來自意語 開示諸佛法 於此無疑惑 名隨順法忍 。」
大智度論:「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隨順法忍生。作是念。此法中無有法若起若滅若生若死若受罵詈若受惡口若割若截若破若縛若打若殺。」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若諸有情已得法忍(註),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處種種富貴尊位,是我所許,非餘有情。
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未得法忍,於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餘種種富貴尊位,定不許處?為亦許耶?
世尊告曰:若諸有情,未得法忍,有能受行十善業道,亦勸眾生令受學者,我亦聽許,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餘種種富貴尊位。】
(譯)這時,世尊又告訴大眾,如果眾生們已經見悟真道安住實法,位居刹帝利灌頂王位,享受種種殊勝財富,及位處種種富貴尊位,是如來所應允的,其他尚未見道、安住實法的眾生則不允許。
金剛藏菩薩請問佛說:世尊!如果眾生們尚未見悟真道安住實法,一定不允許位居剎帝利灌頂王位,享用種種殊勝財富,及位處種種富貴尊位嗎?或是有其他應許情形?
世尊回答說:如果眾生們尚未見悟真道安住實法,但能奉行十善業道,也勸導其他眾生受持十善業道,如來也應允他們位居刹帝利灌頂王位,享用種種殊勝財富,及位處種種富貴尊位。
【註】法忍:謂對於諸經所說微妙幽深之法義能不驚怖,且能勤學讀誦,而安住於教法之真理中。即是對佛所說正法信受不疑。
忍是忍許、忍可、安忍之義,即指堪忍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就是對於難相信的道理能堅信不惑。而因為忍許的緣故,終究能離開疑惑,而明白道理,則是法智。 因此,忍是因(斷離疑惑),而法則是果(證得道理)。 大乘義章卷十一:「於法實相安住名忍。」
法忍通常有苦法忍、道法忍之別。苦法忍係指於「見道位」之時,信忍欲界苦諦之理;道法忍則係信忍道諦之理。
又大乘菩薩於初地之見道位中信忍無生之理,稱無生法忍。
【若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業道,及勸眾生令勤受學,以強勢力,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處種種富貴尊位,名剎帝利旃荼羅王,及餘種種富貴尊位旃荼羅王。
愚癡憍慢、毀壞擾亂我甚深法,滅正法燈斷三寶種。
於我出家諸弟子眾,種種惱亂捶拷刑罰,奪其衣鉢基業財產,退令還俗,課稅役使,繫閉牢獄,乃至斷命。
於我所說微妙法義,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奪窣堵波,及僧祇物。
如是諸人,皆當墜墮無間地獄,受諸劇苦輪轉惡趣,難有出期。】
(譯)如果眾生們,尚未見悟真道安住實法,也不奉行十善業道,也不勸導其他眾生精勤修學十善業道,而以強橫勢力登上刹帝利灌頂王位,享用種種殊勝財富,及位處種種富貴尊位。則稱為剎帝利惡王,及其他種種富貴尊位惡王。
這些惡王愚癡驕慢,毀壞擾亂了如來深妙佛法,斷滅了照亮無明黑暗的正法明燈,也斷壞了三寶傳承。
對於佛門出家弟子僧眾,加以種種身心擾亂及刑罰拷打,搶奪他們衣缽及寺院基業財產,貶壓他們強迫還俗,強徵賦稅差遣勞役,甚至禁閉牢獄殺害性命。
對於如來所說的種種幽妙法義,加以譭謗、詆辱、障礙、隱沒,使佛法不能流傳,強奪廟塔及僧眾財物。
這些惡人,都將淪墜無間地獄,遭受種種劇苦折磨,輪迴惡道難有出期。
【時金剛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業道,及勸眾生令勤受學,以強勢力,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頗有別緣得方便救,令其免墮無間地獄及餘惡趣受諸苦不?
世尊告曰:亦有別緣(註)得方便救。】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又請問佛說:世尊!如果眾生們,尚未見悟真道安住實法,也不奉行十善業道,也不勸導其他眾生精勤修學十善業道,而以強橫勢力登上刹帝利灌頂王位,享用種種勝大財富,及位處種種富貴尊位。可有其他方法權宜救度,使他免於淪墮無間地獄及其他惡道中,遭受種種痛苦折磨?
世尊回答金剛藏菩薩說:也有特別方法可以權宜救度。
【註】別緣:特别的因緣。
別:另外的,特殊的,其他的。
緣:1.條件(paccayā)。2.依於(paṭicca)。
【謂有眾生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雖復未得成就法忍十善業道,而有信力尊敬三寶,於佛所說三乘相應諸出要法,下至一頌,終不謗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於佛出家諸弟子眾,持戒、破戒、下至無戒剃除鬚髮被袈裟者,皆不惱亂、捶拷、謫罰,侵奪衣鉢、基業、財產,退令還俗、課稅役使、繫閉牢獄、乃至斷命。亦不侵奪窣堵波物及僧祇物。
遮制(註)摧伏諸暴惡人,不令惱亂諸出家眾,不令侵奪三寶財物。
於佛所說三乘相應諸出要法(註),恭敬聽受,既聽受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註)。於我三乘賢聖弟子,恭敬供養親近承事。
於大乘中,誓願堅固,終無疑難退屈之心;亦常勸導安置眾生,令於大乘信受修學。】
(譯)就是這些位居刹帝利灌頂王位,和其他種種富貴尊位的眾生,雖然尚未見悟真道安住實法,及未能盡行十善業道,但有淨信力尊敬三寶,對於如來所說各種相應三乘的出離生死法義,小到一頌一句,絕不謗毀、障蔽隱沒,而使佛法不能流傳。
對於佛門出家弟子眾等,不論是持戒、破戒、甚至還未受戒,只要剃除鬚髮穿著袈裟的人,都不會去擾亂身心、拷打刑罰、搶奪他們衣缽及寺院基業財產、貶壓他們強迫還俗、強徵賦稅差遣勞役、禁閉牢獄、甚至殺害性命,也不侵奪廟塔及僧眾財物。
制止降服各種殘暴惡人,不讓他們擾亂出家僧眾身心,不讓他們侵奪三寶財物。
對於如來所說各種相應三乘的出離生死法義恭敬聽受,而後精進修行,不違法義如法而行。恭敬供養、親近侍奉佛門三乘賢聖弟子。
發起無上大乘堅固誓願,絕無懷疑畏難退縮屈服之心。也常勸導眾生,安置眾生讓他們能信受修學佛法。
【註】遮制:
遮:阻擋、攔阻。
制:管束、阻止。
【註】出要法:出離法。
出要:出離生死之要道也。
十地義記卷四:「出要者,謂果為出,因為要道。」行事鈔:「慕存要道,無染於世。」止觀卷七:「如救頭燃,以求出要。」
【註】法隨法行:
法蘊足論卷一:「云何名為法隨法行?謂彼旋環如理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彼於自內所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修習,增上加行。如是名為法隨法行。」
法蘊足論卷二:「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持此法,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集異門論卷六:「云何法隨法行?答:如理作意所引出離遠離所生諸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精勤。如是名為法隨法行。」
【此剎帝利旃荼羅王,及餘種種富貴尊位旃荼羅王,過去諸佛皆共聽許,處帝王位,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雖復受用種種國土、城邑聚落勝大財業,而得免墮無間地獄及餘惡趣。我亦聽許,處帝王位,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雖復受用種種國土、城邑聚落,而得免墮無間地獄及諸惡趣。
若諸有情,欲得懺悔除滅一切諸惡業障令無餘者,於我所說如是法門,當勤修學勿令廢忘。
有能如此現前大眾,慚愧懺悔諸惡業者,先世所造一切惡業,皆得銷滅無有遺餘。】
(譯)這些刹帝利惡王,和其他位居種種富貴尊位的惡王,過去諸佛都允許他們位居帝王尊位和其他種種富貴尊位,縱然享用種種國土、城市村落的勝大財富,也不會淪墮無間地獄及眾惡道。
如來也允許他們位居帝王尊位和其他種種富貴尊位,縱然享用種種國土、城市村鎮財富,也不會淪墮無間地獄及眾惡道。
如果眾生們,想要懺悔除滅一切罪惡業障沒有餘留,對於如來所說的這些法門,應當精勤修學不要忘失捨棄。
如果能夠像今天法會大眾這樣,慚愧懺悔自己種種罪惡業障,那麼前世所造作的一切罪惡業障,都能全部消滅沒有餘留。
白話地藏十輪經 卷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