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地藏十輪經淺註卷五 無依行品第三之三


<< 05-01 經文註釋 >>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大德世尊!若有真善(註)剎帝利、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長者、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
如是等人,能自
善護(註),亦善護他,善護後世,善護佛法。
出家之人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無戒剃除鬚髮被袈裟者,普善守護,恭敬供養;
又能善護聲聞乘法,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恭敬聽聞,
信受(註)供養。
於住大乘具戒富德,精勤修行,乃至住果補特伽羅,能善守護助其
勢力(註),諮問聽受歡喜談論,遠離破戒惡行苾芻。】

(註)真善:善之善者曰真善。善心善行皆俱。
真:  相對於假、俗、偽等義而言。最究竟者,稱為真;假則為方便、一時之義。
例如佛身分為真身與應身,相對於應化身者即稱真身;又如法門分為真諦與俗諦,相對於世俗諦者即稱真諦;此外,真假與權實亦為同義語。或謂俗即指「覆蔽真」之事物,偽指「虛妄離真而似真」之事物。
善:  指其性安穩,能順益此世及他世的白淨法,與「善業」相通。有時則指善業之性質,有「道德的、正確的」意涵。
此善性,與不善、無記(非善亦非不善)合稱三性。《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云︰「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

(註)信受:遵信受持。
(註)善護:盡善守護。
瑜伽九十卷:一切煩惱、皆能斷故;名為善護(善護其心)。
瑜伽十七卷《披尋記》:善護其身等者:聲聞地說:又如所往,如是應往。不與暴亂惡象俱行,不與暴亂眾車、惡馬、惡牛、惡狗而共同行,不入鬧叢,不蹈棘刺,不踰垣牆,不越坑塹,不墮山崖,不溺深水,不履糞穢。是名善護其身。

(註)勢力: 威力,影響力,大能量。
勝鬘寶窟卷上之末:「勢力者,菩薩或時受於王位,能遮斷之,或作天龍神鬼,令其捨離惡業。」
 (1) Vitality, energy, spirit, liveliness. (vega) 〔倶舎論〕
(2) Great power; great strength. (vibhutva) 
(3) Strength, energy. (thāma-bala, utsāha) 
(4) Potency. (virya)


【於諸所施四方僧物,終不令人非法費用(註),勤加守護供四方僧(註)
窣堵波(註)及僧祇物,終不自奪不教他奪,亦不自用不教他用。
於能
辯說(註)三乘法人,恭敬供養,加護與力(註),不令他人誹謗毀辱;尊重安慰諸出家人,信受護持佛所說法。
終不破壞諸窣堵波,亦常護持
僧伽藍(註)舍;於剃鬚髮被服袈裟出家人所,終不毀廢(註)
於十惡輪自不
染習(註),亦常勸他離十惡輪。具學先王治國正法,紹三寶種常令熾盛;
恒樂親近諸善知識,慈心撫育一切國人,隨其所宜,方便化導,令捨邪法,修行正法。
如是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得幾所福?滅幾所罪?】

(註)費用: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上妃沸反,耗也,惠也。
(註)窣堵波:又作窣覩波、素覩波、藪斗婆,舊稱藪偷婆、私鍮簸、數斗波、鍮婆、塔婆、兜婆、塔、浮圖等。
奉安佛物或經文,又為標幟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髮等,以金石土木築造,使瞻仰者。譯曰大聚、方墳、圓塚、靈廟、高顯處、功德聚等。
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偷婆,又曰塔婆,又曰私偷簸,又曰數斗波,皆訛也。」起世經二曰:「蘇偷婆,隋言大聚。」法華文句三曰:「塔婆,此云方墳。方墳如此土塚墓,大灌頂翻為塚也。」
玄應音義六曰:「諸經論中,或作數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蘇偷婆,或作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訛略也。正言窣都波,此譯云廟,或云方墳,此義翻也。或云大塚,或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案塔字諸書所無。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釋迦法中佛成道時,二商來得世尊之爪髮而起塔,是起塔之嚆矢,又波斯匿乞佛之長髮而起塔,是亦為最初。佛滅後有十大塔,阿輸迦王時有八萬四千舍利塔,此等為佛塔也。

(註)辯說: 無滯之言說即辯也。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上皮免反,廣雅:辯,慧也,說文 從言也.
(註)與力: 自法生時,給與勝力而助長者,稱為與力。
(註)僧伽藍:為音譯,義譯為「僧團的園林」,是寺院的通稱。又譯為「僧伽藍摩」,簡稱「伽藍」。
(註)毀廢:毀壞,廢棄,黜退,譭棄。
(註)染習:浸染惡氣,熏習於他。

(註)四方僧 : 自四方來集之各方眾僧。
招提: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處為招提住處。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為寺院的別名。
音譯柘鬥提舍。又作招鬥提舍。意譯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即指自四方來集之各方眾僧(即招提僧)均可止宿之客舍。故為僧團所共有之物,可供大眾共同使用者,即稱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於日初分,積集七寶滿贍部洲(註)奉施(註)諸佛及弟子眾;
於日中分,亦集七寶滿贍部洲,奉施諸佛及弟子眾;
於日後分,亦集七寶滿贍部洲,奉施諸佛及弟子眾。
如是日日相續布施滿百千年,此人
福聚(註)寧為多不?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餘無知者!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不
染習(註),亦常勸他離十惡輪,所獲福聚過前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註)贍部洲:此大地之總名。此地中央有贍部樹,以樹名洲。又贍部樹Jambū,下生好金,名為贍部檀金,以此金名洲。舊作剡浮洲,閻浮提洲Jambudvipa等。
一洲分四主,雪山以南為象主,以多出象也,以北為馬主,以多出馬也,以西為寶主,以多出寶也,以東為人主,以人文最備也。統此四主者名為輪王。

(註)奉施:奉:供養、侍候。
施:離慳惜而施與他之義。唯識論九曰:「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又曰:「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

(註)福聚 : (puṇya-skandha),福德集(積聚),功德藏。
Accumulated merit; accumulated blessings .

(註)染習:浸染惡氣,熏習於他。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為四方僧營建寺宇,其量寬廣等四大洲,上妙房舍,床敷衣服,飲食醫藥,資緣充備。
令諸如來聲聞、菩薩大弟子眾,止住其中,精進修行種種善品,若晝若夜無有懈息。經百千俱胝那庾多歲,供給供養相續不絕,此人福聚寧為多不?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餘無知者。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為四方僧營建寺宇,寬廣量等十四大洲,上妙房舍,床敷衣服,飲食醫藥,資緣充備。
令諸如來聲聞、菩薩、大弟子眾,止住其中,精進修行種種善品,若晝若夜無有懈息;經百千俱胝那庾多歲,供給供養相續不絕。此人福聚寧為多不?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唯佛能知,餘無知者!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為佛舍利起窣堵波,嚴麗高廣,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如前所說,為四方僧造寺福聚,類此所說為佛舍利起窣堵波所獲福聚,於百分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亦不及一,於俱胝分亦不及一,那庾多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
(註),乃至鄔波尼殺曇分(註)亦不及一。】

(註)數分算分計分喻分:數:數數。算:計算。喻:比喻。
計分:比較分。
哥羅,梵語 kalā。乃極微數量之名稱。或指月亮直徑的十六分之一。又作哥羅分、伽羅分、迦羅分。意譯為豎折、計分、力勝、分則、校量分。
慧琳音義卷十之夾注謂(大五四‧三六八中):「如析一毛以為百分,一分名歌羅分。論以義翻,名為力勝。言無漏無量善法一歌羅分勝於有漏千分。」又慧苑音義卷上載,人身上之一毛析為百分中之一分,或十六分之一,稱為歌羅分。
(註)鄔波尼殺曇分:梵語 upanisadam-api。又作優波尼沙陀分、憂波尼奢分。略稱尼殺曇、尼薩曇。古印度形容極少之數量名稱。
希麟音義卷一:「尼殺曇分,梵語,數法之極也,或云優波尼洒陁,慧苑音義引瑜伽大論譯為微細分。如析一毛以為百分,又析彼一分為百千萬分,又於析分中加前析之,乃至鄰虛,至不可析處,名為鄔波尼殺曇分也。」又翻譯名義大集譯為「作因則」,恐為意譯。



【又善男子!假使有得波羅蜜多,具八解脫(註)靜慮、等至大阿羅漢,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稻麻、竹葦、甘蔗、叢林,一切皆被堅縛五處經百千年。
時有一人出現於世,具大威力,樂福德故,悉解被縛諸阿羅漢,香湯澡浴,奉施衣鉢,經百千年,給上房舍,床敷衣服,飲食醫藥,種種所須如法資具。
諸阿羅漢般涅槃已,供養焚燒收取舍利,以妙七寶起窣堵波,安置其中。復以種種寶幢、幡蓋、香花、伎樂而供養之。

如前所說,為佛舍利起窣堵波所獲福聚,類此所說解阿羅漢供養福聚,於百分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亦不及一,於俱胝分亦不及一,那庾多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不染習,亦常勸他離十惡輪,所獲福德過前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如生福數,滅罪亦爾。】

(註)八解脫:八種由淺入深的禪觀行法門。依此八種禪定力量可斷三界煩惱,證得解脫,故名八解脫。又名八背捨。即依八種禪定力以背棄五欲境,且捨離其貪著之執心,故名。
(1)有色觀諸色解脫︰又名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離內心之色想,觀外在諸色為青瘀膿爛等不淨。
(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又名內無色相、觀外諸色解脫。謂內心已離色想,然為欲更使堅定不移,故於外色修不淨觀。
(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又名淨解脫。謂為欲試練善根是否成滿,乃棄背前二解脫之不淨觀心,而修觀外在色境之色相,令煩惱不生。
(4)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又名空無邊處解脫。謂滅有對色想,成就空無邊處之行相。
(5)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又名識無邊處解脫。謂棄背空無邊心,成就識無邊之行相。
(6)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又名無所有處解脫。謂棄背識無邊之心,成就無所有之行相。
(7)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又名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謂棄背無所有心,無明勝之想,住非無想之相且成就之。
(8)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又名滅受想解脫。謂厭背受想等,趨入滅一切心心所法的滅盡定。



<< 05-02 經文註釋 >>
【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及諸真善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能善護持我之法眼(註);能自善護,亦善護他,善護後世,善護我法。
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無戒,剃除鬚髮被袈裟者,普善守護,恭敬供養,令無
損惱(註)
又能善護三乘正法,聽受供養聲聞法時,於獨覺乘及大乘法不生誹謗,於獨覺乘及大乘人亦不
憎嫉(註)
聽受供養獨覺法時,於聲聞乘及大乘法不生誹謗,於聲聞乘及大乘人亦不憎嫉。
聽受供養大乘法時,於聲聞乘、獨覺乘法不生誹謗,於聲聞乘、獨覺乘人亦不憎嫉。於聲聞乘、獨覺乘法不求
趣證(註),唯求趣證大乘正法。】

(註)法眼: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觀諸法,能知能行,得證是道;又知一切眾生之各各方便門,故能令眾生修行證道。
(註)損惱:瑜伽九十一卷:言損惱者:即於諸受、不可樂故。

(註)憎嫉:厭惡妒嫉。
嫉:瑜伽八十九卷:心懷染污,不喜他榮;故名為嫉。
廣五蘊論:云何嫉?謂於他盛事,心妒為性。為名利故;於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憂苦所依為業。

(註)趣證:梵文:adhigama。證得,證果。
修習正法,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為證;即以智慧契合於真理。依其所悟,能證得智慧之結果,稱為證果。
趣:眾生所往之國土,名為趣。俱舍論八曰:「趣謂所往。」大乘義章八末曰:「趣者蓋乃對因以名是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


【於住大乘具戒富德、精勤修行,乃至住果(註)補特伽羅,多數親近承事供養,深心敬重請問聽受,遠離破戒惡行苾芻。
於諸所施四方僧物,終不令人非法費用,勤加守護,供四方僧。
於窣堵波及僧祇物,終不自奪不教他奪,亦不自用不教他用。
於能辯說三乘法人,恭敬供養加護與力,不令他人誹謗毀辱。尊重安慰諸出家人,信受護持如來聖教;
終不破壞諸窣堵波,亦常護持四方僧寺。於我出家諸弟子所,終不毀廢,還俗
策使(註)
於十惡輪自不染習,亦常勸他離十惡輪。具學先王治國正法,十善業道攝化世間,常當親近諸善知識,紹三寶種常令熾盛,善護法眼令不滅沒。】

(註)住果: 聲聞緣覺之聖者,各安住於所得之證果,不更進求勝道也。
俱舍論二十三曰:「住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但名住果。」法華玄義五曰:「住果聲聞猶在草庵。」

(註)策使:役使;差遣。


【如是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由具如是諸功德故,名不虛受國人俸祿。
一切天龍、藥叉鬼神,乃至羯吒布怛那等,皆生歡喜慈悲擁護。
一切法器、真實福田,亦生歡喜慈悲護念。
由是因緣,所居國土及諸有情展轉熾盛,安隱豐樂。隣國兵戈不能侵害,皆敬慕德自來歸附。】


【由此展轉勸修善業,枯竭惡趣,增長天人。
守護身命令得長遠,自滅煩惱亦令他滅。
住持菩提道六波羅蜜多,破壞一切眾邪惡道,於生死海不久沈淪。
常離惡友,常近善友;生生常遇諸佛菩薩,恭敬承事曾無暫廢。不久皆當隨心所樂,各各安住於佛國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眾中一切天帝及諸眷屬,乃至一切畢舍遮帝及諸眷屬,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於此佛土法欲滅時,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能遠離,亦能勸他令其遠離,善護自他,善護後世,護持正法,紹三寶種皆令熾盛無有斷絕。
以要言之如佛所說,如是等人,於三乘法恭敬聽受終不隱藏;於三乘人護持供養不令擾惱;於三寶物勤加守護不令侵損。
我等眷屬,於此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勤加擁護,令其十法皆得增長。】


【何等為十?
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無難;
三者、增長無病;四者、增長眷屬;
五者、增長財寶;六者、增長資具;
七者、增長自在;八者、增長名稱;
九者、增長善友;十者、增長智慧。
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能遠離,亦能勸他令其遠離,具前所說諸功德者,我等擁護定當得此十法增長。】


【復次世尊!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成就如前所說功德,我等眷屬勤加擁護,令於十法皆得遠離。
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一切怨家寇敵;二者、遠離一切非愛、色、聲、香、味、觸境;
三者、遠離一切
障癘(註)疾病;四者、遠離一切邪執惡見;
五者、遠離一切邪妄歸依;六者、遠離一切邪惡災怪;
七者、遠離一切邪惡事業;八者、遠離一切邪惡知識;
九者、遠離一切居家淤泥;十者、遠離一切非時夭喪。
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成前所說諸功德者,我等擁護,定當得此十法遠離。】

(註)障癘:瘴氣,亦稱瘴毒。癘:瘟疫。


【復次,世尊!若有真善剎帝利王,具修如前所說功德令圓滿者,我等眷屬勤加擁護,令此帝王并諸眷屬及其國土一切人民,令於十法皆得遠離。
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一切他國怨敵;二者、遠離一切自國怨敵;
三者、遠離一切凶惡鬼神;四者、遠離一切
諐陽亢旱(註)
五者、遠離一切
伏陰(註)滯雨;六者、遠離一切非時寒熱、烈風、暴雨、霜雹、災害;
七者、遠離一切惡星變怪;八者、遠離一切飢饉
荒儉(註)
九者、遠離一切非時病死;十者、遠離一切邪執惡見。
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具修如前所說功德令圓滿者,我等眷屬勤加擁護,令此帝王并諸眷屬及其國土一切人民,定當得此十法遠離。
爾時世尊讚諸天帝及其眷屬,乃至一切畢舍遮帝及眷屬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發此誓願,此事皆是汝等應作。由是因緣,當令汝等長夜安樂。】

(註)亢旱:大旱。亢:高,極。
(註)諐陽:陽氣過盛。指酷熱或大旱。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燭龍齋祭》:“六月徂暑,四郊諐陽。”一本作“ 愆陽 ”。
 語本《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愆伏:愆,愆陽,指冬天過度炙熱。伏,伏陰,指夏天出現寒氣。
愆伏指氣候失常,寒暑失調。《書經.舜典》漢.孔安國.傳:「納舜使大錄萬機之政,陰陽和,風雨時,各以其節,不有迷錯愆伏,明舜之德合於天。」宋.秦觀〈喜雨得城字〉詩:「一氣或錯繆,愆伏相寇兵。」
(註)畢舍遮:又作毘舍遮,辟舍柘,畢舍遮。持國天所領鬼之名稱。
孔雀王咒經下曰:「毘舍闍,梁云顛鬼。」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畢舍遮,舊云毘舍闍,又作毘舍遮,鬼名也。餓鬼中勝者也,亦言顛狂鬼也。」同二十四曰:「畢舍遮,舊經中名毘舍闍,亦言辟舍柘。」
慧苑音義下曰:「毘舍闍王,毘舍闍之王,即是東方提頭賴吒,此云持國。謂護持國土領二部鬼:一名毘舍闍,此云噉精鬼。二名乾闥婆,此云尋香也。」

(註)荒儉:荒歉。農作物收成壞或沒有收成。


<< 05-03 經文註釋 >> 
【爾時,天藏大梵復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為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說能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
由此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威神力故,令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不為一切怨敵惡友之所摧伏,能令一切怨敵惡友自然退散;
能善護持身、語、意業,為諸智者常所稱讚;
離諸惡法常行善法,常離一切邪見邪歸;
常於大乘精進修行勇猛堅固;
常能成熟無量無數所化有情,智
不依他(註)自然善巧;
具能修行六到彼岸珍寶伏藏,遠離一切忿、慳、嫉等煩惱纏垢;
常為一切人非人等恭敬護念,諸有所為
心無忘失(註)
不捨有情樂四攝事;常不遠離法器福田。】

(註)不依他:不依他緣獨立自在。
(註)心無忘失:
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此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二:爾時,善財童子隨順修行具足功德寂靜音海主夜神所得解脫,觀察彼神所說法門,一一文句皆無忘失;於無量深心、無量法性、一切方便神通智慧,憶念思擇,相續不斷,微細分別,解了甚深,其心廣大,證入安住。


【佛言:天藏!吾今恣汝為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說能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
由此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威神力故,令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不為一切怨敵惡友之所摧伏,廣說乃至常不遠離一切諸佛及佛弟子。
爾時天藏大梵即說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


怛絰他(唐言謂)牟尼冐㘑(一)。牟那揭臘茷(二)。牟尼紇梨達曳(三)。牟尼嚧訶毘折(常列反)隸(四)。牟那喝栗制(五)。牟尼笈謎(六)。束訖羅博差(七)(初戒反)。鉢邏奢博差(八)(初戒反)。蜜羅博差(九)(初戒反)。騷刺婆紇栗帝(十)。妬刺拏紇栗折(章列反)隸(十一)。鉢怛邏叉紇栗帝(十二)。具具拏蜜隸(十三)。唈(烏合反)茷叉薩隸(十四)。遏怒訶祇口*履茷(十五)。牟尼鉢塔茷(十六)。莎訶(唐言善說)

(註)大方廣十輪經:
多闍他 牟尼置梨 牟那舍囉鞞 牟尼夷梨地夜 末啼盧闍毘闍隷 牟那栗芝 阿昵伽彌 擇迦羅博差 波羅舍博差 蜜羅博差 掃囉裟栗啼 兜羅挐栗隸鉢哆叉栗婆隸 舊舊拏彌隸 阿鞞叉婆婆阿珸阿祇梨梵 牟尼波陀鞞 私婆呵


【天藏大梵說是呪已,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於我所說大陀羅尼皆生隨喜。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一切大眾亦作是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復告尊者大目乾連,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汝等皆應受持如是天藏大梵所說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傳授未來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令自受持及令流布。
由是因緣,彼諸真善剎帝利王,并諸眷屬及國人民一切皆得利益安樂;
常轉法輪名稱
高遠(註),威德熾盛摧滅邪見,建立正見守護法眼,紹三寶種皆令熾盛無有斷絕。
成熟無量無邊有情,於大乘中,堅固淨信久住圓滿,能具修六波羅蜜多,斷一切障速到究竟。 】

(註)高遠:高而深遠。
又有堅固之義。
Śālavana,娑羅者堅固之義,因而謂之堅固林。慧苑師云高遠之義也。
大方廣十輪經:名稱利故。


【爾時世尊重顯經義而說頌曰:
時天藏大梵,請問
兩足尊(註),利根等有情,樂修定誦福。
聰慧王成法,為升進沈淪,所修三事中,唯除惑不退?
世尊告彼言,若犯無依行,雖覺慧猛利,而趣無間獄。
非真聰慧故,樂行十惡輪,斷滅諸善根,速趣於地獄。 
定能斷煩惱,非聽誦福業,故欲求涅槃,常當修靜慮。
有慧勤精進,護持我正法,由敬信袈裟,能渡煩惱海。
樂處空閑林,遠造無同類,敬持戒修定,能渡諸
有海(註)
普信敬三乘,興隆我正法,供養染衣者,當成功德海。
能伏難調心,不舉苾芻罪,修知足
聖種(註),當成兩足尊。
遠離惡苾芻,親近
聖行處(註),不食用僧物,速證大菩提。
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
旃荼羅王等,朋黨惡苾芻,於三寶起過,速墮無間獄。
十壓油輪罪,等彼一婬坊,置彼十婬坊,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等彼一屠坊,置彼十屠坊,罪等王等一。
真善國王等,興隆我正法,普供養三乘,當成功德海。
七寶滿贍部,奉施佛及僧,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為佛僧造寺,量等十四洲,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造佛窣堵波,量等三千界,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解阿羅漢縛,種種修供養,不障我正法,其福勝於彼。
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勝覺慧,不如護我法。
真善國王等,遠離十惡輪,護持我正法,及著袈裟者。
不毀謗我說,三乘法及人,普聽聞供養,護持說法者。
不損三寶物,不障著袈裟,當敬器非器,福勝無倫匹。
如五日並現,大海皆枯竭,如是護我法,能枯竭煩惱。
如風災起時,諸山皆散滅,如是護我法,能除滅煩惱。
如水災起時,大地皆漂壞,如是護我法,能壞非愛果。
如如意寶珠,隨所願皆滿,如是三乘法,能滿眾生願。
如遇得賢瓶,除貧獲富樂,如是遇佛法,滅惑證菩提。
如十五夜月,明照滿虛空,如是護法人,智慧周法界。
如虛空平等,無物亦無相,如是護法人,知諸法一味。
如日放光明,恒除世間闇,如是護法者,常普照世間。】

這時世尊為重顯經義而說了偈頌:
當時天藏大梵天王,向福慧雙足的世尊請法:根性聰利的眾生,樂作修定、習誦、營福三業輪。
聰慧的刹利王勤修佛法,能求得升進涅槃境地,或是仍然沉淪六道輪迴?眾生所修習的三業輪中,那一種能除滅煩惱,讓道業不退轉呢?

世尊開示天藏大梵,無論覺慧如何聰利的眾生,如在十無依行惡法中犯了一惡行,仍然會趣向無間地獄淪墮。
不是真正智慧的人,才會去造作十惡輪,斷滅了德本善根,身後快速輪墮無間地獄。

真正斷除煩惱要修習禪定,不是僅靠習誦、營福事業就能成就,所以要證得涅槃解脫,應當要靜心勤修禪定。
有智慧的人時時勇猛精進,又能護持佛法正道,敬信出家人袈裟清淨持戒真義,當能度脫煩惱苦海。

樂處山林寂靜處,不造作無間罪及同類罪,恭敬持戒及修定,當能渡脫三界生死無邊海。
恭敬信受三乘佛法不妄分別,興旺昌隆佛道正法,供養穿著袈裟的出家人,當能成就深廣功德海。

以大威智慧調伏難調的妄心,不依不正法舉問比丘罪失,修習聖道正法少欲知足,當能成就為福慧具足的世尊。
遠離破戒惡行比丘,恭敬親近賢聖所行正法
,不食不用四方僧物,速能成就正等正覺。
三界種種殊妙安樂,都由信敬三寶所成就,因此想求安樂的眾生,常要盡心供養三寶。
剎帝利惡王等惡人,與破戒惡行比丘勾結成黨,對佛、對法、對僧都造下了罪業,必定快速淪墮無間地獄。

用十輪壓油所獲罪業,等同開設一淫坊。開設十間淫坊所獲罪業,等同開設一酒坊。
開設十家酒坊所獲罪業,等同開設一屠坊。開設十處屠坊所獲罪業,等同刹帝利惡王等惡人在十惡輪中造作一惡輪。 
身心俱善的真善刹帝利王等善人,興盛昌隆佛道正法,普遍供養三乘無所分別,當能成就深廣功德海。
用遍滿南贍部洲的七寶,布施供養諸佛及弟子僧眾,所累聚的福德,還不如護持佛法。

建造寺院供養四方僧伽,院舍高大寬廣如同十個四大部洲,所累聚的福德,還不如護持佛法。
建造塔廟供養佛舍利,塔廟高大寬廣如同三千大千世界,所累聚的福德,還不如護持佛法。
解救阿羅漢長久被綑綁束縛,更奉以種種精妙供養修大功德;護持佛道不障正法,更勝過這解救及供養阿羅漢的功德。

智慧聰利的人勤修禪定,經歷了千億長劫,所得到的殊妙覺悟智慧,還不如護持佛法。
真善剎帝利王等善人,能遠離十惡輪,盡心護持佛道正法,護持穿著袈裟的出家人。
不毀謗如來所說的佛法,對於三乘法及三乘修行人,都能聽受及供養,盡心護持說法教化眾生之人。
不去侵損三寶物品,不去障惱穿著袈裟的出家人,無論是法器僧或非器都能恭敬,當能得到無以倫比的福德。

譬如五個太陽同時出現天上,能將大海所有海水完全枯竭,盡心護持佛法,也能如此枯竭所有煩惱。
譬如大風災時,所有山嶺全被狂風吹散消滅,盡心護持佛法,也能如此吹滅所有煩惱。

譬如大水災時,一切大地全被洪水浸漂沖壞,盡心護持佛法,也能如此漂壞一切惡報不樂果。
譬如摩尼如意寶珠,所有願求都能滿足,盡心護持三乘佛法,也能如此如法圓滿眾生所願。

譬如遇到了賢德寶瓶,能滅除貧窮得到富樂,得遇佛法,也能如此滅除煩惱得證菩提。
譬如十五夜晚皓月當空,照遍虛空處處光明,盡心護持佛法之人,也能如此智慧圓融週遍法界。
譬如虛空中一無所有,無物無相無所分別,盡心護持佛法之人,也能如此了知真法如一沒有任何分別。
譬如太陽朗照放大光明,除盡世間一切黑暗,盡心護持佛法之人,也能如此成就正法光明導引眾生趨向解脫。

(註)兩足尊:佛陀。佛陀是有雙腳的人中最尊貴的。也有解為佛陀的福、慧兩足。
(註)有海:指三界之生死而言。有者果報之事(果報實有,故云有),海者譬生死之無邊。
寶積經曰:「生死有海,苦哉痛哉。」俱舍論一曰:「由惑世間漂有海。」頌疏界品一曰:「由煩惱惑,令有情世間漂在三有死海中。」
眾生之果報,有因有果,故謂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別,故總謂之諸有。
(註)聖種:意即聖賢之種子。佛陀入滅之後,弟子次第嗣繼其法,猶如植物之種子相傳不絕,故以為喻。此係以聖人之種引伸為佛教之命脈。

(註)聖行處:梵文:āryāṇāṃ gocaraḥ
聖:正。
行處:所行境。
大乘玄論卷二八不義曰:「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諸聖之行處也。(中略)竪貫眾經,橫通諸論也。」
中論疏二本曰:「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八不:八不正觀、八不中觀。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觀中觀,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對於偏,謂之中。對於邪,謂之正。三論宗以之為至極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之八句四對也。反之則為生滅斷常,一異去來,謂之八迷。
龍樹之中論,有「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之偈,
用「不」來遮遣(否定)世俗之八種邪執,以彰顯無得中道之實義,故稱八不中道。又此八不皆講諸法緣起之理,故稱八不緣起。此不生、不滅等八不,總破外道之邪執,其中不斷、不常等六不,共明不生不滅之義。依此,不生不滅為八不之本,又因不滅由不生而有,故不生為無得正觀之根本。

(註)覺慧:buddhi, paṭu-buddhi, prajñā, buddha-vara.
菩提,覺悟,覺者所悟得之覺智。



<< 05-04 經文註釋 >> 有依行品第四之一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於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頌問曰:
昔言破戒失淨德,非賢聖器非我子,諸沙門法棄如燼,不應居我清眾中。
三垢所污失滅道,彼不堪消
勝供養(註),於施四方僧眾物,少分我亦不聽受。
四根本罪隨犯一,清眾所棄如海尸。云何今說惡苾芻,應忍應悲遮讁罰。
復勸應勤供養彼,悲愍勿生微惡心。恭敬聽受所說法,當獲福慧大悲者。
六通救世餘經說,汝等皆當信大乘。正直微妙菩提道,應捨二乘解脫路。
云何今復說三乘,普勸聽持修供養。
根力覺道(註)沙門果,此經中有餘處無。
八支聖道無等倫,三乘皆同行此道。欲求解脫勤精進,各隨所願證菩提。
有情中尊當照察,會今昔教使無違。令諸天人菩薩眾,解悟心歡證真實。
聞說大乘誰有益?聞說大乘誰有損?
十種解脫(註)聲聞乘,聞說誰損誰有益?
何人聞法轉昇進?何人聞法翻退沒?云何厭患諸有為?能速枯竭於老死。
晝夜勤修諸善者,依何妙理御何乘?能渡深廣四瀑流?救世皆當為宣說。】

(註)勝供養:對如來及支提行財物供養,或多或勝,或現前、不現前,或自作、他作,皆以淳淨信心專志供養,且以如是善根迴向無上菩提。
為供養佛之最殊勝方法。乃菩薩十種供養之一。勝供養又有三種方法:(一)專設種種供養,(二)以純淨信心供養,(三)以迴向心設供養。
(註)根力覺道: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註)四瀑流:一,欲瀑流。欲界之貪瞋痴,各有五種(四諦修道),合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經,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
二,有瀑流。色界無色界之貪與慢,各有五種,故為二十(上界總無瞋),疑有八,故總有二十八物,謂之有瀑流。
三,見瀑流。三界之見惑也,先於欲界苦諦下有身見等五見,於集諦滅諦下各有邪見見取二見,於道諦下有邪見,見取,戒禁取三見,合為十二見,上二界之見惑亦同。因而三界合有三十六見,此名現瀑流。
四,無明瀑流,三界之無明,各有五四諦修道之五部無明也,因有三界合有十五無明,此名無明瀑流。

(註)十種解脫:
佛教原以涅槃與解脫表示實踐道之終極境地,其後乃逐漸形成種種分類而加以考究。例如:有為解脫(指阿羅漢|得解脫者|能明白了解心之作用,即勝解)與無為解脫(涅槃),
或性淨解脫(指眾生本具離煩惱之清淨本性)與障盡解脫(由於現實之煩惱污染本來之清淨,故今斷其煩惱而得解脫),
或心解脫(指心離貪愛)與慧解脫(以智慧觀照,而遠離無明),
或慧解脫(阿羅漢未至得滅盡定者)與俱解脫(阿羅漢至得滅盡定者),
或時解脫與不時解脫等二解脫。
此外,另有煩惱解脫、邪見解脫等十解脫。

菩薩離繫縛之相有十種之別。即:
(一)煩惱解脫,(二)邪見解脫,(三)熾然解脫,(四)陰界入解脫,(五)超出聲聞緣覺地解脫,(六)無生法忍解脫,(七)不著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解脫,(八)住無量無邊諸菩薩住解脫,(九)離一切菩薩行住如來地解脫,(十)於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諸法解脫。〔舊華嚴經卷三十八、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七〕一切諸佛十種無礙解脱:
〔舊華嚴經卷三十一〕:「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無礙解脱。何等爲十。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説不可説諸佛出世。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説不可説諸佛轉淨法輪。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教化調伏不可説不可説衆生。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不可説不可説佛刹。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授不可説不可説菩薩記。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出世。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刹。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自在神力。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衆生。
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佛事。
佛子。是爲一切諸佛十種無礙解脱。」


【爾時佛告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有情,為諸天人、阿素洛等作大
義利(註),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金剛藏菩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註)義利:佛地經論一卷:現益名義,當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如是等別。


【佛言:善男子!有十種補特伽羅(註),輪迴生死難得人身。何等為十補特伽羅?
一者、不種善根;
二者、未修福業;
三者、
雜染(註)相續;
四者、隨惡友行;
五者、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六者、
猛利(註)貪欲;
七者、猛利瞋恚;
八者、猛利愚癡;
九者、其心
迷亂(註)
十者、
守(註)惡邪見。】

(註)補特伽羅:又作富特伽羅,舊作福伽羅。舊譯曰人,或眾生。新譯曰數取趣。數者,取五趣而輪迴之義。唯識述記二本曰:「補特伽羅,數取趣也。」
(註)雜染:梵語 sajkleśa。音譯作僧吉隸爍。係指有漏法。「清淨」之對稱。
雜,即間雜、和雜之義;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無記之法。
通常雜染與染污同義,互為通用;但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載,單稱染、染污之際,即指煩惱;而稱雜染之際,則係通於善、惡、無記等三性,為一切有漏法之總稱。
雜染分為三類,稱三雜染,即:
(一)煩惱雜染。又作惑雜染。即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之總名。此又分為見所斷、修所斷二種,或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三種,或根本煩惱等十種。
(二)業雜染。指從煩惱生,或助煩惱造作身語意三者之業。
(三)生雜染。又作苦雜染。依煩惱及業而受生於三界之苦。以上三類依序相當於惑、業、苦三道。或謂三雜染再加障雜染,為四雜染。
(註)猛利:猛:猛烈。利:敏銳。
(註)迷亂:迷惑散亂。
若聞者迷亂心發狂,經文所辨甚爲膚見。全非經旨。
(註)守:持守使令不失。


【如是十種無依行因,令諸眾生犯根本罪,毀犯尸羅,墮諸惡趣。
何等名為
十無依行(註)
謂我法中而出家者,有加行壞,意樂不壞。
意樂(註)壞、加行(註)不壞。
有加行、意樂俱壞。
有戒壞、
見(註)不壞。
有見壞、戒不壞。
有戒、見俱壞。
有於加行、意樂、戒、見、雖皆不壞,而但依止惡友
力行(註),作無依行。
有雖依止善友力行,而復愚鈍猶如瘂羊,於諸事業都不分別,聞善友說善、不善法,不能領受、不能記持,不能解了善、不善義,由是因緣作無依行。
有於種種財寶、眾具常無厭足,追求因緣,其心迷亂作無依行。
有為眾病之所逼惱,便求種種祠祀呪術,由是因緣作無依行。
如是十種無依行因,令諸眾生犯根本罪,於現法中非賢聖器,毀犯尸羅,墮諸惡趣。】

(註)十無依行:行法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處,然或緣邪見、或依惡緣,其行法有不為功德善根之所依止者,共有十種,稱十無依行。
(註)意樂:
瑜伽三十七卷:意樂者:謂於諸法正觀察忍、為所依故;於佛善說法毗奈耶,不可引奪。於他所證,深生信解。信有功德為所依故;於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深信無動。
藥師經曰:「精進能調意樂。」玄奘譯之攝大乘論中,明六種之意樂。又唯識論九、明七最勝中,有意樂最勝。
三藏法數二十七曰:「菩薩修習一切法門皆須作意欣樂也。」
(註)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稱為加行。

瑜伽三十七卷:加行者:謂為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為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法他所譏毀;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
(註)見:知見的略稱。指正確的認識。《中論》卷二十四之梵語作 pas/yati。
(註)力行:竭力實踐,勉力去做。
《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申公傳》:「為治者不在多語,顧力行何如耳。」


【善男子!若有補特伽羅,加行壞、意樂不壞,隨遇一種無依行因,犯根本罪,便深怖懼,慚愧棄捨,而不數數作諸惡行。如來為益彼故,說有污道沙門(註)。
所以者何?彼作如是重惡業已,即便發露不敢覆藏,慚愧懺悔。
彼由如是慚愧懺悔,罪得除滅,永斷相續,不復更作。】

(註)污道沙門:破戒無慚,破壞佛道之沙門也。瑜伽論謂為壞道沙門。
俱舍論十五卷:污道沙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餘沙門相,故名沙門。
如被燒材,假鸚鵡嘴、涸池、敗種、火輪、死人。若犯重人、非苾芻者;則應無有授學苾芻。不說犯重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罪,定說非苾芻。
謂或有人,相續殊勝;雖犯極重戒,而非他勝罪。由彼無有一念覆心。法主世尊,制立如是。若犯他勝;便非苾芻。何不重令出家受戒?由彼相續,已為極重無慚愧壞,無力能發出家律儀。如蕉種故。非觀彼有苾芻律儀,故不重令出家受戒。所以然者?設彼後時,謂是苾芻,更捨所學;亦不許彼重出家故。於此無義,苦救何為。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芻,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毘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無有捨義。


【雖於一切沙門法事皆應擯出(註),一切沙門所有資具不聽受用,而由彼人於三乘中成法器故,如來慈悲,或為彼說聲聞乘法、或為彼說緣覺乘法、或為彼說無上乘法。
彼有是處,轉於第二、第三生中,發正願力,遇善友力,一切所作諸惡業障,皆悉消滅。
或有證得聲聞乘果、或有證得緣覺乘果而般涅槃、或有悟入廣大甚深無上乘理。如是戒壞見不壞者,應知亦爾。】

(註)擯出:僧團中之重大處罰方式。又稱滅擯、驅擯、驅出、驅遣、擯治驅遣,或單稱擯。亦即依戒律規定將犯戒之僧尼驅逐出僧團之外,也就是削僧籍,又稱削籍,適用於犯淫、盜、殺、妄四重(波羅夷)罪者的法規,若有僧侶犯此四罪,則依法自僧眾中放逐。這是僧團中最嚴重的處罰方式,相當於世間的死刑。凡犯波羅夷罪者,如人斷頭不能再起,故不得再成為比丘。
《釋氏要覽》卷下云︰「梵罰此有二法︰(一)默擯,謂一切人不與來往言話等。(二)滅擯,律謂犯重罪,心無慚愧,眾所不容,不可共住,舉來僧中示罪驅出。」

(註)是處:處者,道理之義。合乎因果道理稱為「處」(是處),不合因果道理稱為「非處」。


【若有補特伽羅,意樂壞、加行不壞,如來為益彼故,說求四梵住法,彼是聲聞乘器,或是緣覺乘器。
若有補特伽羅,加行、意樂俱壞,彼於諸乘皆非法器。如來為益彼故,
讚說(註)布施。
若有補特伽羅,見壞、戒不壞,如來為益彼故,說緣起法令捨惡見,於現身中入聲聞法、或緣覺法,或於餘身方能悟入。
若有補特伽羅,戒、見俱壞,彼於聖法亦不成器。如來為益彼故,讚說布施。】

(註)讚說:誦讀講說。
讚:解釋;闡明。《方言》卷十三:“讚,解也。”


【若有補特伽羅,加行、意樂、戒、見不壞,而但依止惡友力行,如來為益彼故,讚說十善業道。
若有補特伽羅,雖復依止善友力行,而復愚鈍猶如啞羊,不能領受善不善法。如來為益彼故,讚說習誦。 
若為種種貪病所逼,有為種種見趣(註)迷惑,如來為益如是等故,求解脫者,為其開示能出生死趣聲聞乘四聖諦法;
斷見論者,為其讚說諸緣起法;常見論者,為說三界諸有諸趣,死此生彼,如
陶家輪(註)往來無絕,無常等法。】

(註)陶家輪:製陶器所用之車輪,又製造陶器之人也。
維摩經不思議品曰:「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
資持記中一之下曰:「陶家謂土作家,輪即範土為杯器之車,運之則轉,故以喻焉。」
行宗記三上曰:「陶家即土作者,輪盤一發,餘力自轉。」

(註)見趣:知見。趣向
趣乃相對「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為因趣,故稱為趣。
又攝大乘論釋(無性)卷四解釋六十二見趣之趣,係指品類之義。

倶舍論頌疏:惡見趣:身見名惡。一障聖道。二爲癡覆。三爲惑因。稱之爲惡。趣向生死。爲流轉因。因之爲趣。惡見即趣。名惡見趣 


【善男子!如來無有所說名字、言說、音聲、空、無、果者,無不皆為成熟有情。
是故一切毀謗如來所說正法,壞諸有情正法眼罪,過諸無間、似無間等無量重罪。
若有於我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所說正法,謂依聲聞乘所說正法、或依緣覺乘所說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誹謗、遮止、障蔽、隱沒下至一頌。當知是名謗正法者,亦名毀滅八聖道者、亦名破壞一切有情正法眼者。
如是之人,既自
習行(註)大無利行,亦令一切有情習行大無利行;此人依止無慚愧僧,如是毀謗如來正法。】

(註)習行:
1.常行;習慣做。
abhyāsa:薰習
2.修習,學習。
pratisevyamāna:a meaning or sense of a passage or literary work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l one), that emerges from a deep and keen study.



<< 05-05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
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
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
別解脫戒(註),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註),而有聖法聖果(註)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註)別解脫戒: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梵語音譯「波羅提木叉」,「木叉」為「解脫」有二義;一作名詞解,指依戒修行所得的果、能證的聖智、所證的涅槃,皆名解脫。此戒為解脫的因,故亦名解脫。二作動詞解,為離縛自在。以此戒為方便,能棄捨惡行,破壞煩惱,出離惡趣,究竟出離三界生死,不為惡行等所縛,故名解脫。「波羅提」多處譯為「別」,意義甚多,如七眾所受的戒各自不同、持戒所對的境各別不同等等。
(註)遮遣:法被遮止遣去,不使存立也。如心外之法,遮遣為空。

(註)聖法:佛所說之法,葉於正理,謂為聖法。
(註)聖果:菩提涅槃也,是依聖道所得,故曰聖果,此果為真正,故曰聖果。
楞嚴經一曰:「雖得多聞,不成聖果。」淨住子曰:三乘聖果。十地功德。」


【云何名世俗僧?謂剃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是名世俗僧。
云何名啞羊僧?謂不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不知輕重;
毀犯種種
小隨小罪(註),不知發露懺悔所犯。憃愚魯鈍,於微小罪不見不畏;
不依聰明善士而住,不時時間往詣多聞聰明者所,親近
承事(註)。亦不數數恭敬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修何為妙(註)?作何為惡?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啞羊僧攝。是名啞羊僧。】

(註)小隨小罪:微小罪,日常生活中之威儀戒。如行住坐臥等學處,名諸小、隨小學處。
瑜伽二十二卷五頁云:謂於諸小隨小學處,若有所犯、可令還淨;名微小罪。於諸學處,現行毀犯;說名為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淨;說名微小。由是因緣,名微小罪。
(註)承事:.聽從、事奉。
 (註)妙:梵語曰曼乳。Mañju,薩Sat,蘇Su,不可思議之義,絕待之義,無比之義也。
法華玄義一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
法華遊意曰:「妙,是精微深遠之稱。」大日經疏一曰:「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
法華玄贊一曰:「薩者,正妙之義。」
梵語雜名曰:「妙,曼乳。」秘藏記末曰:「蘇者,妙也。」


【云何名無慚愧僧?謂若有情為活命故,歸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於所受持別解脫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內懷腐敗如穢蝸螺(註)貝音狗行(註),常好虛言曾無一實;慳貪、嫉妬、愚癡、憍慢,離三勝業(註)
貪著利養、恭敬、名譽;耽湎(註)六塵(註),好樂婬泆(註),愛欲色、聲、香、味、觸境;
如是一切補特伽羅無慚僧攝。毀謗正法,是名無慚愧僧。】

(註)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內心腐敗猶如將糞污及身體一起藏在殼內的臭穢蝸螺。
瑜伽八十四卷:水生蝸螺者:謂所聽受、與水相似,除渴愛故。
若諸苾芻,犯禁戒等;如彼蝸螺,穢濁淨水。是故猶如有蝸螺水,不堪飲用,應遠離故。
「行者所聽受的法如水般清淨,飲之可以去除內心的貪愛、瞋恚、愚癡等煩惱,如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所以應該常飲法水,去除貪愛。
如果比丘毀犯禁戒等,就如同蝸牛在淨水中,將一盆淨水都染污弄髒了。犯戒的人,把整個佛教都染污了,是故猶如有蝸螺的水,不堪飲用,應遠離故」

(註)貝音狗行:螺音狗行者:謂諸苾芻,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時,自稱年臘,最第一故。又云:由邪受用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
螺音譬喻法音,狗行譬喻惡行,說在空中,行在有中,言善而行惡,名螺音狗行。
(註)耽湎:沉溺、沉迷。
(註)六塵:即六根所緣之外境。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六境。又作外塵、六賊。眾生以六識緣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稱為塵。此六塵在心之外,故稱外塵。此六塵猶如盜賊,能劫奪一切之善法,故稱六賊。
(註)婬泆:荒淫放蕩、恣縱逸樂。亦作“淫佚”。《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泆,所自邪也。」

(註)三勝業:身口意所造的善業。
不殺、不盜、不淫,即為身善業。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則為口善業。
不貪、不瞋、不邪見則為意善業。
本事經卷七:
「諸天三事勝 長壽端嚴樂    人中與挍量 算數甚難及    
如是三勝事 非常亦非恒    難保變壞法 死魔力所繋    
天將捨命時 餘天集其所    善教授教誡 令生歡喜心   
當願汝天仙 往生於善趣    得預人同分 生中國聰明    
於佛法律中 獲得於正信    増長根堅固 邪教不能轉    
身語意惡行 能方便棄捨    彼所生過失 亦能方便除

多修身語意 三殊勝善業    如理正思惟 令無量廣大    
修諸福業事 謂施戒多聞    於佛正法中 出家修梵行    
正信修法行 恒忍辱柔和    或生天人中 或證涅槃樂    
如是諸天仙 來教誡教授    將捨命天衆 如母愍於子    
諸天常發願 善趣轉増益    令阿素洛等 退散永無増」


【善男子!勝義僧者,於中或有亦是勝道沙門所攝。
言勝道者,謂若能依八支聖道,自度一切煩惱
駛流(註),亦令他度。
此復云何?謂佛世尊,及獨勝覺,諸阿羅漢。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已離一切
有支(註)眷屬,故名勝道。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
不假他緣(註),於一切法智見(註)無障,攝受利樂一切有情,亦名勝道沙門所攝。】

(註)駛流:雜阿含經作「諸流」,1.南傳作「有之繫縛」(bhavabandhan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存在的束縛」(the bondage of existence)。按:「有」(bhava),指十二緣起中的「有」。
2.南傳也作「洪水」(ogha,另譯作「暴流;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洪水」(the flood),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指「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註)有支:有謂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之生死」,支者因義今義,即三有因,生善惡趣差別因也。
(註)他緣:所起之法為自。能起之諸緣為他。一切之事物,一無自性,悉為他緣也。
釋門歸敬儀上曰:「我身屬於他緣,冥冥不知來處。」
「性空緣起」為佛教基本理論之一,蓋一切事物皆無自性,此即「性空」;
而所有事物之形成悉由諸緣和合而起,此即「緣起」。
於緣起之法中,所起之法為「自」,能起之諸緣為「他」,故稱他緣。
釋門歸敬儀卷上:「我身屬於他緣,冥冥不知來處。」

(註)智見:
智:闍那,若那。於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唯識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
見:思慮推求審詳而決擇事理也。通於正邪。
止觀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俱舍論二曰:「審慮為先決擇名見。」大乘義章五本曰:「推求說之為見。」止觀十上曰:「作決定解,名之為見。」

瑜伽八十六卷:問:智、見、何差別?答:若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此慧名智。照現在境;此慧名見。
又所取為緣,此慧名智。能取為緣,此慧名見。
又聞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見。
又能斷煩惱,此慧名見。煩惱斷已,能證解脫;此慧名智。
又緣自相境,此慧名智。緣共相境,此慧名見。
又由假施設,遍於彼彼內外行中,或立為我,或立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軍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緣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於自相共相,此慧名見。
又尋求諸法,此慧名智。既尋求已,伺察諸法;此慧名見。
又緣無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智。緣有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見。
又有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智。
瑜伽七十七卷:
世尊!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為智?云何為見?善男子!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為汝略說其相。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見。


【其勝義僧及世俗僧,於中或有亦是示道沙門所攝。
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
善異生(註),乃至具足世間正見(註),彼由記說(註)變現力故,能廣為他宣說開示諸聖道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名最下劣示道沙門。
證預流果補特伽羅,是名第二。證一來果補特伽羅,是名第三。證不還果補特伽羅,是名第四。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是名第五,謂住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安住
最後有身(註),此皆示道沙門所攝。】

(註)善異生:世俗僧,謂善異生,能通作法、非法等業之補特伽羅。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三十八:「僧伽差別略有五種。一無恥僧。二唖羊僧。三朋黨僧。四世俗僧。五勝義僧。無恥僧者謂毀禁戒。而被法服補特伽羅。唖羊僧者謂於三藏無所了達補特伽羅。譬如唖羊無辯説用。或言唖者顯無説法。能復説羊言顯無聽法用。即顯此類補特伽羅。於三藏中無聽説用。朋黨僧者謂於遊散營務鬪諍。方便善巧結搆朋黨補特伽羅。此三多分造非法業。世俗僧者謂善異生。此能通作法非法業。勝義僧者謂學無學法。及彼所依器補特伽羅。此定無容造非法業。五中最勝是所歸依。」
(註)世間正見:世間正見指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等有漏慧;
(註)記說:原指佛陀說法中進一步詳細解說教理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的部分,後轉指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為「授決」、「授記」、「受記」、「記別」、「受記經」。
1.深奧法義的明了解說。2.深徹事之決定說,如記說所證之果位,或所往生之處。3.「九分教」的一分,另作「受記、記說、記別、授決、受決、授記、受記經、記別」,經的九種分類(九分教)之第三類,成立於第一結集稍後時期。
(註)最後有身:最後身,謂生死界中最後之身。阿羅漢及等覺菩薩之身也。
法華方便品曰:「得阿羅漢最後身。」
勝鬘經寶窟中末曰:「最後身菩薩,菩薩之人,於最後生未成佛前名最後。」


【若有成就別解脫戒,軌則所行清淨具足,此皆命道沙門所攝。以道活命,故名命道。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為欲攝受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具足修行六到彼岸,亦名命道。
如是勝道、示道、命道三種沙門,名為世間真實福田。
所餘沙門名為污道,雖非真實,亦得
墮在(註)福田數中。】

(註)墮在:自上入於下也。自理入於事也。
報恩經二曰:「我於爾時墮在火車地獄中。」
唐華嚴經三十九曰:「受佛智識墮在佛教,能為眾生廣作佛事。」同十九曰:「三世墮在法,說名為世間。」 


【若有依止無慚愧僧補特伽羅,於我正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屍,於清眾海應當擯棄。非法器故,我於彼人不稱大師,彼人於我亦非弟子。
有無慚僧不成法器,稱我為師,於我舍利及我形像深生敬信;於我法僧
聖所愛戒(註)亦深敬信;既不自執諸惡邪見,亦不令他執惡邪見。能廣為他宣說我法,稱揚讚歎不生毀謗;常發正願;隨所犯罪數數厭捨,發露懺悔,眾多業障皆能除滅。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信敬三寶
聖戒(註)力故,勝九十五諸外道眾多百千倍。非速能入般涅槃城,轉輪聖王尚不能及,況餘雜類一切有情!】 

(註)聖戒:即戒除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雜阿含經1044:「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説。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説。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説。我尚不喜爲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説。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 我尚不喜人加麁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説。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説。如是七種。名爲聖戒。」

(註)聖所愛戒:
法蘊足論二卷:「云何聖所愛戒?謂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聖所愛戒。
何故名為聖所愛戒?謂
諸佛及弟子、名為聖。行於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是故名為聖所愛戒。
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聖所愛戒中。」
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卷:「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答:
是諸功德所依處故。謂諸聖者、愛樂功德,故愛此戒。如人愛寶,亦愛寶器。如是聖者、愛樂清淨菩提分法功德寶故。亦愛如是所依戒器。
復次聖者憎惡諸破戒惡。戒能對治破戒惡故;聖者愛之。復次聖者憎惡諸嶮惡趣。戒能超越嶮惡趣故;聖者愛之。復次聖者憎惡生死流轉。戒能超越生死流轉故;聖者愛之。復次聖者愛涅槃。戒能趣涅槃故;聖者愛之。如契經說:戒能展轉趣向涅槃,聖者愛樂。」

聖戒成就:
「具足聖弟子的戒」,南傳經文作「具備聖所愛戒」,
北傳經文均以「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不憎惡戒」的定型句來形容,
南傳經文均以「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稱讚的、不取著的、導向定的」的定型句來形容。



<< 05-06 經文註釋 >> 
【以是義故,如來觀察一切有情,諸業法受(註)差別相已,作如是說:於我法中,剃除鬚髮被袈裟者,我終不聽剎帝利等毀辱讁罰。若有毀辱讁罰一切出家之人,所獲罪報如前廣說。
又依我法捨俗出家,剃除鬚髮被赤袈裟,即為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慈悲
護念(註);威儀形相所服袈裟,亦為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慈悲守護。
是故輕毀剃除鬚髮被赤袈裟出家人者,即是輕毀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
由是因緣,諸有智慧,厭怖眾苦,欣求人天涅槃樂者,不應輕毀捨俗出家剃除鬚髮被袈裟者。】

(註)諸業法受: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諸業有三,法受有四。業及法受故名爲業。法受或業之法故名業法。」
瑜珈卷四九:「如是諸業品類差別復有三種。所謂身業語業意業。法受分別復有四種。」
瑜珈卷三五:「云何名為四種法受?
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
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
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
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

(註)護念: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退失。


【有無慚僧毀破禁戒,不成三乘賢聖法器,既自堅執諸惡邪見,亦能令他執惡邪見。
謂為(註)真善剎帝利、真善婆羅門、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沙門、真善長者、真善茷舍、真善戍達羅、若男若女,說諸世間無父無母,乃至無有善業惡業所得果報,無有能得聖道果者,一切諸法不從因生。
或有
執言(註),色界是常,非變壞法。或有執言,無色界常,非變壞法。或有執言,外道所計諸苦行法得究竟淨。】

(註)謂為:謂:告也,言也。與之言也。為:向。
(註)執言:發表意見,拿出主張。


【或有執言,唯聲聞乘得究竟淨,非獨覺乘,亦非大乘;於聲聞乘,信敬稱讚宣說開示。於獨覺乘及於大乘,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或有執言,唯獨覺乘得究竟淨,非聲聞乘亦非大乘。於獨覺乘,信敬稱讚宣說開示。於聲聞乘及於大乘,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或有執言,唯有大乘得究竟淨,非聲聞乘、非獨覺乘。於大乘法,既自生信教他生信,既自恭敬教他恭敬,既自稱讚教他稱讚,既自書寫教他書寫,既自讀誦教他讀誦,既自聽受教他聽受,既自思惟教他思惟。
於他有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皆為廣說開示,解釋微細甚深大乘法義。
於聲聞乘,及獨覺乘,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自不生信障他生信,自不恭敬障他恭敬,自不稱讚障他稱讚,自不書寫障他書寫,自不讀誦聽受思惟,障他讀誦聽受思惟,不樂廣說開示解釋三乘法義。】



【或有執言,唯修布施得究竟淨,非戒、非忍乃至非慧。
或有執言,唯修禁戒得究竟淨,非施、非忍乃至非慧。
或有執言,唯修安忍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慧。
或有執言,唯修精進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慧。
或有執言,唯修靜慮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慧。
或有執言,唯修般若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定。
或有執言,唯修種種世間所習諸伎藝智,得究竟淨。
或有執言,唯修種種
投巖、赴火、自餓(註)等行,得究竟淨。】

 (註)投巖、赴火、自餓:
指古代印度六種外道專修苦行:
(一)自餓外道,彼等不羨飲食,長忍飢虛,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二)投淵外道,彼等入寒深淵,忍受凍苦,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三)赴火外道,彼等身常炙熱,及熏鼻等,甘受熱惱,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四)自坐外道,彼等常自裸形,不拘寒暑,坐於露地,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五)寂默外道,彼等以屍林塚間為住處,寂默不語,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六)牛狗外道,彼等自謂由前世牛狗中而來,故持牛狗戒,齕草噉污,唯望生天,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
外道六師中之第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第六尼犍陀若提子均屬苦行外道。


【善男子!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非法器者,種種誑惑真善法器諸有情等,令執惡見。彼由顛倒諸惡見故,破壞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所有淨信戒聞捨慧(註)
轉剎帝利成旃荼羅,乃至茷舍、戍達羅等成旃荼羅。此非法器破戒苾芻并剎帝利旃荼羅等,師及弟子,俱斷善根,乃至當墮無間地獄。】
 
(註)信戒聞捨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六: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天隨念。謂菩薩摩訶薩修學天隨念時。從初發心應作是念。四大王衆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由有淨信戒聞捨慧。從此命終生彼天處。我今亦有如是淨信戒聞捨慧。與彼諸天功徳相似…。」


【善男子!如人死尸,膖脹爛臭,諸來見者皆為臭熏;隨所觸近爛臭死尸或與交翫(註)隨被臭穢之所熏染。
如是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隨所親近破戒惡行非法器僧,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隨被惡見臭穢熏染。
如是如是,令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退失淨信戒聞捨慧,成旃荼羅師及弟子,俱斷善根,乃至當墮無間地獄。】

(註)翫:研習。
《文選·嵇康·琴賦·序》:「余少好音聲,長而翫之。」
《後漢書·卷一八·臧宮傳·論曰》:「斯誠雄心尚武之幾,先志翫兵之日。」
通「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