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地藏十輪經淺註卷四 無依行品第三之二

<< 04-01 經文註釋 >>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大德世尊!頗有(註)國土惡世空無佛時,其中眾生,煩惱熾盛,習諸惡行,愚癡佷戾(註),難可化不?
謂剎帝利
旃荼羅(註)、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註)旃荼羅、沙門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如是等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愚癡,懷聰明慢(註),不見不畏後世苦果,離善知識,乃至趣向無間地獄。
如是等人為財利故,與諸破戒惡行苾芻,相助共為非法
朋黨(註),皆定趣向無間地獄。


(註)頗有:經論中多有頗有之語。
可有?表疑問的語氣。《晉書.卷七九.謝安傳》:「既出,(桓)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洛陽伽藍記.卷三.菩提寺》:「上古以來,頗有此事否?」
玄應音義六曰:「頗諸書語辭也。」應法記曰:「頗者,有無未決之辭。」
(註)佷戾:惡性瞋恨,不接受勸誡。謂難調伏也
佷:凶狠剛戾。同「很」。《玉篇.人部》:「佷,戾也。本作很。」《韓非子.亡徵》:「佷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
(註)旃荼羅: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按即旃陀羅。佛國記,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羅。
(註)長者: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雜阿含經卷五所載,那拘羅長者已一二○歲,年耆而根熟。又增一阿含經卷三清信士品列舉多位特出之長者,如第一智慧之質多長者,降伏外道之掘多長者,能說深法之優波掘長者,福德盛滿之闍利長者,大檀越主之須達長者,門族成就之泯兔長者。
(註)聰明慢:因為聰明而傲慢自大。
慢:心所(心作用)之一。指對他人心存高傲與自滿。與「憍」類似而不盡相同。
「憍」,謂自恃自己之容貌、血統、學識等優於他人,而生起之自豪心。相對於此,「慢」指妄想自己比他人更為優秀,而欲對他人誇耀之傲慢心。
(註)朋黨:同類的人相互集結成黨派,排除異己。



【若有是處,我當住彼;以佛世尊如來法王,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上微妙甘露(註)法味,方便化導(註),令得受行(註)拔濟如是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令不趣向(註)無間地獄。】

(註)甘露:為不死靈藥之名。
另作「甘露味、甘露法」,義譯為「不死」(amata),意指「涅槃解脫」(不生者不死,解脫者不生)。
甘露法即不死之法。
瑜伽八十三卷:「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
雜集論八卷:「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永離一切死所依蘊,故名甘露。」
(註)化導:教化示導人也。
大日經疏四曰:「隨種種應度眾生,三輪化導。」演密鈔五曰:「化謂教化,導謂示導。」
(註)受行:信受奉行,信受如來所說的法和切實奉行如來所說的法。
(註)拔濟:拔苦濟難也。又作「濟拔」。法華經譬喻品曰:「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註)趣向:朝向。趣:眾生所往之國土,名為趣。俱舍論八曰:「趣謂所往。」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諸眾生,煩惱熾盛,習諸惡行,愚癡佷戾,難可化導。
謂剎帝利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
如是等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愚癡,懷聰明慢,離善知識,言無真實;

不能隨順(註)善知識語,常行誹謗,毀呰(註)罵詈(註)於諸正法;猶豫倒見(註),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常樂
習近(註)諸惡律儀,好行殺生乃至邪見,欺誑(註)世間,自他俱損。】


(註)隨順:信他之教,從他之意也。文句二曰:「供養諸佛者,祇是隨順佛語。」
瑜伽八十一卷: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
瑜伽八十三卷:言隨順者:隨順證得諸沙門果,及餘所有勝功德故。
世親釋卷一:言隨順者,謂於證得勤修行時,隨順住故。如隨導師所說正道,隨順而住。又云:言隨順者。謂與三量。不相違故。
無住釋一卷八頁云:言隨順者,是能對向;是能順義。

(註)毀呰:「毀訾」,責備、批評貶抑的意思,「呰」同「訾」,讀作「子」,批評、指責他人的過失。
口毀曰呰。根本律曰:「毀訾語者,謂於他人為毀辱事。」
(註)罵詈:詈:罵也。正斥曰罵,旁及曰詈。

(註)猶豫:懷疑、不確定,引申為修行沒什麼進展。
(註)倒見:顛倒事理真相之妄見。眾生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皆為倒見。
大乘義章五末曰:「倒者邪執翻境,名之為倒。」

(註)習近:親近,指應該修習或親近的。
(註)欺誑:詐欺、誑騙。

【是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壞亂我法。
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毀破禁戒,樂營俗業,彼剎帝利乃至婆羅門等,恭敬供養。

貪利求財,有言無行,傳書送印,通信往來,商賈販易,好習外典,種殖營農,藏貯寶物,守護園宅,妻妾男女;
習行(註)符印(註)呪術使鬼、占相吉凶,合和湯藥療病求財,以自活命;
貪著飲食、衣服、寶飾,勤營俗務,毀犯尸羅,行諸惡法,
貝音狗行(註);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


(註)習行:常行;習慣做。abhyāsa, 薰習。pratisevyamāna 
又有修習作行之義。
習:積久養成的慣性行為

abhyāsa, 薰習:身口所現之善惡行法或意所現之善惡思想起時,其氣分留於真如或阿賴耶識,如香之於衣也。其身口意所現者,謂之現行法。氣分留於真如或阿賴耶識者,謂之種子或習氣。因而現行法於真如或阿賴耶識留其種子或習氣之作用,謂之薰習。
起信論曰:「薰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薰習故,則有香氣。」
唯識述記一之本曰:「薰者摯發義,習者數數義,由數數薰發有此種故。」

(註)符印:書寫、章印符咒圖文。
(註)貝音狗行:螺音狗行。螺音譬喻法音,狗行譬喻惡行,說在空中,行在有中,言善而行惡,名螺音狗行。
螺音狗行者:謂諸苾芻,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時,自稱年臘,最第一故。
又云:由邪受用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



【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愛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
此破戒者,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亦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
若見有人於我法中得出家已,
具戒富德(註),精進修行學無學行(註),乃至證得最後極果。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反生憎嫉,不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


(註)具戒富德:持具足戒, 善德充裕 。
具戒:具足戒之略稱。
集異門論二卷:「具戒云何?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復次諸所有學戒,諸所無學戒,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戒;是謂具戒。
問:何故名具戒?答:此法自性,可愛,可樂,可喜,可意,安隱,正直,可欣悅意,隨順正理;復次此法能得可愛果,可樂果,可喜果,可意果,安隱果,正直果,可欣果,悅意果,順正理果;
復次此法,能感可愛異熟,可樂異熟,可喜異熟,可意異熟,安隱異熟,正直異熟,可欣異熟,悅意異熟,順正理異熟;故名具戒。」
富德:具有深厚正德能受多福。富:充裕。

德:由行正道而得之意,引申為利益、幸福等意。功德、福德、道德等則為一般之成語。
德指已得正道而無失,道指已得(德)而及於他人。
佛果之功德分為智德(菩提,即完成智)與斷德(涅槃,即完全絕滅煩惱)二種,或智、斷、恩(依願力救度眾生)三德。
佛菩薩之德性分為悲德(利他)與智德(自利)。又與生俱有之真實本性,稱為性德;反之,依後天修行而得之德,稱為修德。性德與修德,即合稱二德。

(註)學無學行:勝義僧者謂學無學法。
學無學:研究真理,以斷妄惑,謂之學。真理究,妄惑盡,無更可修學者,謂之無學。
小乘之學無學,以前三果為學,阿羅漢果為無學。大乘之學無學,以菩薩之十地為學,佛果為無學。
文句八上曰:「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研修真理,慕求勝見,名之為學,學位在三果四句真無漏慧也。阿羅漢果,研理已窮,勝見己極,無復所學,故名無學。」
嘉祥之法華義疏九曰:「若緣真之心,更有增進義,是名為學。緣真之心,己滿不復進求,是名無學。」法華經序品曰:「學無學二千人。」
又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僧伽差別略有五種。一無恥僧。二唖羊僧。三朋黨僧。四世俗僧。五勝義僧。無恥僧者謂毀禁戒。而被法服補特伽羅。唖羊僧者謂於三藏無所了達補特伽羅。譬如唖羊無辯説用。或言唖者顯無説法。能復説羊言顯無聽法用。即顯此類補特伽羅。於三藏中無聽説用。朋黨僧者謂於遊散營務鬪諍。方便善巧結搆朋黨補特伽羅。此三多分造非法業。世俗僧者謂善異生。此能通作法非法業。

勝義僧者謂學無學法。及彼所依器補特伽羅。此定無容造非法業。 五中最勝是所歸依。如讃歸依伽他中説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  能解脱衆苦』


【善男子!譬如有人入寶洲渚,棄捨種種帝青(註)、大青、金銀、真珠、紅蓮華色茷琉璃等大價真寶,取迦遮珠(註)
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亦復如是,入我正法寶洲渚中,棄捨種種具戒富德,樂
勝義諦(註),具足慚愧,學無學人及善異生(註),精勤修學六到彼岸,具諸功德真聖(註)弟子。

取諸破戒、好行眾惡、無慚無愧、言辭麁獷、身心憍慠、離諸白法、無慈無悲惡行苾芻。以為福田,恭敬供養,聽受言教。如是惡人師及弟子,俱定趣向無間地獄。】

(註)帝青:寶珠名。玄應音義二十三曰:「帝青,梵言因陀羅尼羅目多Indranilamuktā,是帝釋寶,亦作青色。以其最勝,故稱帝釋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寶為珠也。」
(註)迦遮珠:迦遮:下色假偽惡寶名也玉名之類也。
迦遮摩尼:梵語 kācamani 之音譯。又作迦遮末尼、迦柘末尼。迦遮,謂水晶類;摩尼,謂寶石。
迦遮摩尼並非為最勝之寶石,其性質略劣於琉璃(鞞琉璃寶)。故諸經論每以無價寶喻指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而以迦遮摩尼喻指二乘相應之經典。

(註)勝義諦:真諦。對於世俗諦而謂之勝義諦。
「真諦」(出世間真理),「俗諦」(世間真理)。
顯揚二卷:勝義諦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
俱舍論二十二卷:若物異世俗諦名勝義諦。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餘,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諦。如色等物,碎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覺恒有。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諦。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諦。
智度論三十八曰:「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

(註)學無學人及善異生: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僧有五種。一無恥僧。謂破戒者。二瘂羊僧。謂於三藏不能解者。三和合僧。謂作羯磨者。
四世俗僧。謂淳善異生五勝義僧。謂學無學。」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僧伽差別略有五種。一無恥僧。二瘂羊僧。三朋黨僧。四世俗僧。五勝義僧。
無恥僧者。謂毀禁戒而被法服補特伽羅。
瘂羊僧者。謂於三藏無所了達補特伽羅。譬如瘂羊無辯説用。或言瘂者。顯無説法。能復説羊言顯無聽法用即顯。此類補特伽羅於三藏中無聽説用。
朋黨僧者。謂於遊散營務鬪諍。方便善巧結構朋黨補特伽羅。此三多分造非法業。

世俗僧者。謂善異生。此能通作法非法業。
勝義僧者。謂學無學法及彼所依器補特伽羅。此定無容造非法業」
(註)真聖弟子:諸能歸依佛法僧者、皆得聖弟子名。故名聖弟子。「聖弟子」又指「佛陀初果以上的弟子」,也可以指「佛陀一般的弟子」。
真:相對於假、俗、偽等義而言。最究竟者,稱為真;假則為方便、一時之義。例如佛身分為真身與應身,相對於應化身者即稱真身;
又如法門分為真諦與俗諦,相對於世俗諦者即稱真諦;此外,真假與權實亦為同義語。
或謂俗即指「覆蔽真」之事物,偽指「虛妄離真而似真」之事物。

法蘊足論二卷: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
集異門論十四卷:聖弟子者:聖謂諸佛。佛之弟子、名聖弟子。諸能歸依佛法僧者、皆得聖弟子名。故名聖弟子。



<< 04-02 經文註釋 >>
【善男子!有十惡輪,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如是等人,於十惡輪,或隨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壞燒滅皆為灰燼,不久便當肢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註)不言,受諸苦毒痛切(註)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註)結舌:因恐懼或理屈智竭而說不出話來。如:「他被人逼問得張嘴結舌,答不上話來。」《漢書.卷七五.李尋傳》:「及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誅滅,智者結舌。」
(註)痛切:指悲痛;極其懇切;悲痛哀切;猶言有切膚之痛。見宋·葉適 《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誌銘》:“畏利慾如痛切,義理所集,趨前就之。”


【何等為十?
如是破戒惡行苾芻,有剎帝利、及宰官等,忍(註)受惡見,謗阿練若清淨苾芻言:
諸仁者!如是苾芻愚癡
凡猥(註),詐現(註)異相,誑惑世間。為求飲食、衣服、利養、恭敬、名譽,自讚毀他,嫉妬鬪亂,貪著名利無有厭足,應當擯黜勿受其言。
如是苾芻,專行妄語,離
諦實法(註),於此皆無得道果者,亦無離欲永盡諸漏。但為利養、恭敬、名譽,住阿練若,自現有德。
慎莫供養、恭敬、承事如是諂曲,非真福田,非
行道(註)者。】


(註)忍:接受、忍可、安住;
(註)凡猥:平庸鄙陋。出自《晉書·劉寔傳》:“夫一時在官之人,雖雜有凡猥之才,其中賢明者亦多矣,豈可謂皆不知讓賢爲貴邪!”
猥:[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烏賄反,考聲云:犬眾吠也不正而濫也,多也。 廣雅: 猥眾也。蒼頡篇:猥,煩。
說文:從犬畏省聲也 賄音灰每反
(註)詐現異相:於世俗之人假裝出奇特之相,以求利養。
(註)諦實法:
瑜伽七十八卷:「諦實者:謂諸法真如。」
華嚴經問答:論云。所知法中智清淨勝也。其義云何。謂初四聖諦即實法分別。謂即四諦實法。
四聖諦就是指苦、集、滅、道四種真理。
(註)行道:行其所知之道也。無量壽經下曰:「行道進德。」
(儀式)為敬禮佛而向佛右方周圍旋繞也。寄歸傳三曰:「諸經應云旋右三匝,若云佛邊行道者非也。經云右繞三匝者,正順其儀。」
梵語 īryāpatha。直譯為「威儀路」。或指托鉢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臥等,比丘日常所應注意之四威儀。


【時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於阿練若清淨苾芻,不能生實信心希有(註)之想,心無恭敬意懷凌蔑(註),不樂親近承事供養,所有言說皆不聽受;
輕毀(註)如是住阿練若清淨苾芻,即是輕毀一切法眼,三寶種姓。】

(註)希有:謂事之甚少、難逢者。尤指如來之示現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稱。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三謂佛陀有四種希有,即:(一)時希有,謂佛陀之出世,非曠世所常有。(二)處希有,三千世界中,佛陀不出現於他處,唯降生於迦毘羅城。(三)德希有,佛陀乃具無量之福德智慧者,以其最尊,無人能比,故謂德希有。(四)事希有,佛陀一代所作,係以佛法普利眾生,故為希有殊勝之事。
(註)凌蔑:凌辱蔑視。
師地論卷八十八:以他量己。謂已爲勝或等或劣。因自高擧凌蔑於他。是名第三互勝劣苦。彼依此故追求利養。即爲追求苦之所觸。凡有所作皆爲惱亂。

(註)輕毀: 輕蔑, 詆毀, 鄙視。 slights, slanders, despises


 【時彼國中,有諸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註)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互相謂言:仁等當觀此剎帝利、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皆悉輕毀一切法眼三寶種姓,損減善根。由惡友力,攝諸罪業,當墮惡趣。我等從今,勿復擁護此剎帝利旃荼羅等,并其所居國土城邑。
作是語已,一切天、龍、藥叉神等,皆悉棄捨,不復擁護彼剎帝利旃荼羅等,并彼所居國土城邑。
於彼國土一切法器、真實福田,皆出其國;設有住者,亦生
捨(註)心,不復護念。】


(註)無動壞:
世親釋五卷:「不動壞業者:即是堅牢勝意樂故。不以有情、行邪行故;動壞菩薩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堅固之心。」
不動:不動搖的定境,通常指第四禪或第四禪以上的定境。
集論八卷:「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離諸境界戲論散動,故名不動。」
無壞: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子。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若不動則寂滅地。若寂滅地則離欲。若離欲則無所行。若無所行則是大願。若是大願則住莊嚴。

(註)捨:
意即平靜、無關心
捨失之義。為「得」之對稱。即已得而今捨失之。與「不成就」同義。

(註)棄捨: 捨除,滅除。
棄: Throw away, let go of, release; leave behind; forget, lose. (vihāya; apanayati) To cast off, to get rid of. To stop.
捨:意即平靜、無關心
捨失之義。為「得」之對稱。即已得而今捨失之。與「不成就」同義。


【由諸天、龍、藥叉神等,及諸法器、真實福田,於剎帝利旃荼羅等,并彼所居國土城邑,皆捨守護不護念已。
時彼國土自軍他軍競起侵凌更相殘害,疾疫飢饉因此復興。

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一切國民皆無歡樂,先所愛樂今悉別離;朋友眷屬更相瞋恨、潛謀猜貳(註)、無慈無悲、嫉妬慳貪,眾惡皆起,所謂殺生乃至邪見,無慚無愧食用一切窣堵波(註)物及僧祇物,曾無悔心。】

(註)窣堵波:舍利塔塼浮圖也
又作窣堵波、窣覩波、素覩波、藪斗婆,舊稱藪偷婆、私鍮簸、數斗波、鍮婆、塔婆、兜婆、塔、浮圖等。奉安佛物或經文,又為標幟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髮等,以金石土木築造,使瞻仰者。譯曰大聚、方墳、圓塚、靈廟、高顯處、功德聚等。
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偷婆,又曰塔婆,又曰私偷簸,又曰數斗波,皆訛也。」
玄應音義六曰:「諸經論中,或作數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蘇偷婆,或作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訛略也。正言窣都波,此譯云廟,或云方墳,此義翻也。或云大塚,或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案塔字諸書所無。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

(註)潛謀: 暗中謀劃。
(註)猜貳:疑忌,有二心


【彼剎帝利旃荼羅王,憎嫉忠賢,愛樂諂佞,令己官庶互相侵凌、憤恚結怨,興諸鬪諍。共餘隣國交陣戰時,軍士離心無不退敗。
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 04-03 經文註釋 >>
【復次,善男子!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諂曲愚癡、懷聰明慢,於三寶所無淳淨心(註),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註),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註)誹謗,不聽(註)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
復有一類,於緣覺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
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

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註),焚燒斷滅皆為灰燼;
斷壞一切八支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


(註)淳淨心:淳:淸也,樸也。張衡·思賦:何道眞之淳粹兮。淳:不澆曰淳。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謂專一不雜也,方言純好也,大也;經文作醇,說文不澆酒也,又作淳濃之淳其義一也。
<<遊心安樂道>>:求出三界作佛。而直爾但念佛求生者。是凡夫念。彼不得生。故皆須發菩提心也。不雜結使念者。唯須一心相續。觀佛相好。而若口念佛。心縁五欲者。是雜結念也。念佛是淳淨心。與結使相違也。
(註)微少信:
微少:淡也,數量少。
信解:聞佛之說法初信之,後解之,謂之信解。又鈍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謂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見,解者破無明。
法華經序品曰:「種種信解,種種相貌。」
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為信,終稱為解。又鈍根為信,利根為解。」
(註)毀呰:另作「毀訾」,責備、批評貶抑的意思,「呰」同「訾」,讀作「子」,批評、指責他人的過失。
口毀曰呰。根本律曰:「毀訾語者,謂於他人為毀辱事。」
(註)不聽:不允許,不同意。(相反詞「聽許」) 。
善見律十八曰:「比丘尼犍度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但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
中阿含三十八瞿曇彌經說八尊師法同此,但第五云非得比丘之聽許,不得就比丘問經律論之義。尊師即敬之異名,故八尊師法即八敬也。
(註)法藏:法,謂法性;藏,為含藏。又作佛法藏、如來藏,指如來藏中含攝無量之妙德。
藏,形容多法聚集。法藏指佛陀的教法。唐.王維〈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詩:「蓮花法藏心懸悟,貝葉經文手自書。」


【若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佛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及大乘法,障礙覆藏(註),令其隱沒,乃至一頌;當知是人,名不恭敬一切法眼、三寶種姓。
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大獄。】


(註)覆藏:chādayati,praticchanna 掩,暗蔽, 蓋,覆,遍覆,遮,障,隱覆,彌覆
覆:
瑜伽八十九卷:隱藏眾惡,故名為覆。
俱舍論二十一卷:隱藏自罪,說名為覆。
藏:隱匿


 【復次,善男子!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逐(註)破戒惡苾芻行,廣說乃至,於彼國中有諸法器、真實福田,於剎帝利旃荼羅等,皆住捨心(註)而不護念;
雖居其國而依法住,常不憙樂俗間居止,亦不數數往施主家;設令暫往而護語言,縱有語言曾無虛誑。
終不對彼在家人前,譏毀輕弄諸破戒者;
於諸破戒惡行苾芻,終不輕然輒相
檢問(註),亦不現相(註)故顯其非,常近福田,遠諸破戒。】

(註)隨逐:親近而不離也。
唐華嚴經一曰:「親近如來,隨逐不捨。」觀念法門曰:「隨逐影護,愛樂相見。」
(註)捨心:捨:平靜、無關心之義。音譯憂畢叉。
(註)現相:瑜伽八十九卷:心懷染汙,欲有所求,矯示形儀;故名現相。
法蘊足論八卷:云何現相?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賢士賢女!此衣、此缽、此坐臥具、此衫裙等、我若得之;甚為濟要。當常保護,以福於汝。除汝能捨,誰當見惠。作此方便而獲利者,總名現相。

(註)檢問 : anu-√yuj, anuyujyam 查問。
也謂查察問罪。


【而彼破戒惡行苾芻,於此持戒真善行者,反生瞋恨、輕毀、侵凌。
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在家男女大小等前,種種
諂曲(註)、虛妄談論、毀呰(註)誹謗此持戒者。
令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我弟子少欲知足、持戒多聞、具妙辯才諸苾芻所心生瞋恨,種種麁言呵罵逼切,令心憂
惱(註)身不安泰;
或奪衣鉢諸資身具令其匱乏,或奪所施四方僧物不聽受用,或閉牢獄,枷鎖拷楚,或解支節,或斬身首。】

(註)諂曲: 為欺瞞他人而故作嬌態,曲順人情。
法華經方便品:「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又對物無所執著,稱為無諂曲。
金七十論卷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殺,二不盜,三實語,四梵行,五無諂曲。」

(註)毀呰: 毀謗;非議。
另作「毀訾」,責備、批評貶抑的意思,「呰」同「訾」,讀作「子」,批評、指責他人的過失。
口毀曰呰。根本律曰:「毀訾語者,謂於他人為毀辱事。」

(註)惱:煩惱糾纏,心不平靜。


【善男子!當觀如是諸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親近破戒惡行苾芻,造作如是種種大罪,乃至當墮無間地獄。
若諸眾生作五無間、或犯重戒、或近無間性罪遮罪猶輕。
如是諸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親近破戒,
越法重罪(註)。】

(註)越法重罪:
越法罪:又曰越三昧耶罪。三昧耶者是自誓也。一切如來本所立誓願。爲欲普爲一切衆生開佛知見。令悉如我。以方便故而立此法。
是故猶如世間大王之教勅不可過越。爲越者必獲重責也。是故當與菩提心相應。住於佛地而作之。有不順教者。徒費功夫虚棄光景。終無所成。徒招罪咎無所益也。是故行者。當審求經法。又訪明師開示。勿爲自誤耳。
密教認為,受法之後不修行,則將退失自己之本誓,此稱退三昧耶罪。對密教之教說(密藏)加以懷疑、誹謗者,則稱破三昧耶罪。若未經允許學法,而自行授受者,為越三昧耶罪(越法罪)。以上三種罪,合稱為三種重罪。


【善男子!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雖作如是越法重罪,而依我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
我尚不許國王大臣諸在家者,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
國王大臣諸在家者,若作此事便獲大罪,決定當生無間地獄。
於諸破戒惡行苾芻,猶尚不應如是謫罰,何況持戒真善行者!】



【善男子!若有苾芻,於諸根本性重罪中,隨犯一罪,雖名破戒惡行苾芻,而於親教(註)和合僧中,所得律儀(註)猶不斷絕;乃至棄捨所學尸羅,猶有白法香氣隨逐。
國王大臣諸在家者,無有律儀,不應輕慢及加讁罰。

如是苾芻雖非法器,退失聖法,穢雜清眾,破壞一切沙門法事,不得受用四方僧物;而於親教和合僧中,所得律儀不棄捨故,猶勝一切在家白衣。
犯性罪者尚應如是,況犯其餘諸小遮罪!是故,不許國王大臣諸在家者,輕慢讁罰。】


(註)親教:梵語,鄔波駄耶Upādhyāya,譯曰親教師。親受教之師也。略曰親教。舊所謂和尚也。
寄歸傳三曰:「鄔波駄耶,譯為親教師。」
唯識述記一本曰:「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奘。」
(註)律儀:無表之戒體(舊云無作),名為律儀,此戒體在人之身中他無表示,故云無表,為不動身口意之作用,故云無作。而一旦得此戒體有防非止惡使人自順律儀之功能,故名之為律儀。
梵語三跋羅,義淨譯曰護。以戒體能護人也。
大乘義章十曰:「無作之善說為律儀。」俱舍論十四曰:「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
又:
律者法律,儀者儀則,所制之法律,以防遏過非,惡律儀以防遏善事。因而立身之儀則也。通於善惡。善律儀者,大乘義章十曰:「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義。又復內調亦為律,外應真則,目之為儀。」行事鈔資持記中一之二曰:「通禁制止名律,造作有相名儀。」


<< 04-04 經文註釋 >>
【所以者何?
善男子!乃往過去有迦奢國王名梵授,勅旃荼羅:有大象王名青蓮目,六牙具足,住雪山邊。汝可往彼,拔取牙來。若不得者,汝等五人定無活義。
時旃荼羅為護身命,執持弓箭,被赤袈裟,詐現沙門威儀形相,往雪山邊至象王所。】


 
【時彼母象,遙見人來執持弓箭,驚怖馳走詣象王所,白言:大天!今見有人張弓捻箭,徐行視覘(註),來趣我等,將非我等命欲盡耶?
象王聞已,舉目便見剃除鬚髮著袈裟人,即為母象而說頌曰:
被殑伽沙等,諸佛法幢相,觀此離諸惡,必不害眾生。
時彼母象以頌答曰:
雖知被法服,而執持弓箭,是惡旃荼羅,樂惡無悲愍。
時大象王復說頌曰:
見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必歸佛者,愍念諸眾生。

汝勿懷疑慮,宜應速攝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註)視覘: 
覘:音占。窺視、觀察。《左傳.成公十七年》:「公使覘之,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是以師曠覘風於盛衰,季札鑒微於興廢,精之至也。」


【時旃荼羅即以毒箭彎弓審射,中象王心。
母象見之,舉聲號呴,悲哀哽噎以頌白言:
被此法衣人,宜應定歸佛,威儀雖寂靜,而懷毒惡心。
應速踏彼身,令其命根斷,滅此怨令盡,以射天身故。
時大象王以頌答曰:
寧速捨身命,不應生惡心,彼雖懷詐心,猶似佛弟子。
智者非為命,而壞清淨心,為度諸有情,
常習(註)菩提行。】


(註)常習:時常習行;習慣,作為。


【時大象王心生悲愍,徐問人曰:汝何所須?彼人答曰:欲須汝牙。
象王歡喜,即自拔牙施旃荼羅,而說頌曰:
我以白牙今施汝,無忿無恨無貪惜;願此施福當成佛,滅諸眾生煩惱病。】




【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象王,雖受無睱(註)傍生趣身,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能棄捨身命無悋,恭敬尊重著袈裟人,雖彼為怨而不加報。
然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實是愚癡,懷聰明慢,諂曲虛詐,欺誑世間,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諸弟子所,
惱亂(註)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

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決定當趣無間地獄;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
彼既造作如是重罪,復懷傲慢,誑惑世間,自稱我等亦求無上正等菩提,我是大乘,當得作佛。
譬如有人自挑其目,盲無所見,而欲導他登上大山,
終無是處(註)。】


(註)無睱:所謂的無暇是指八無暇處。沒有閒暇時間被自己用於修持佛法。
沒有生於八無暇處而有空閒修持正法,就叫做閒暇。
一、地獄:如果轉生在地獄中,那么日日夜夜連續不斷地感受寒熱的劇苦,根本沒有修法的機會。
二、餓鬼:如果投生為餓鬼,那么終日感受饑渴的厄難,也不會有機會修法。
三、旁生(又名為“畜牲”):如果轉為旁生,那么遭受被人役使及相互殘害的痛苦,也沒有修法時機。
四、長壽天:如若轉生到長壽天,那么一直處在無想的狀態中虛度光陰,也同樣不具備修法的時機。
五、邊地:假設轉生在邊鄙地方,那裡無有佛法,因而也不會有修法的機會。
六、持邪見者:如果投生為外道或成為隨同他們的持邪見者,就會因為自相續被邪見染污而沒有修法的良機。
七、佛不出世:如果出生在暗劫,那么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不曉善惡,也就不會有修法的機會。
八:喑啞:如果投生為喑啞之人,則心相續無法調柔,由此導致無有機會修法。
八無暇處當中的三惡趣眾生,由於往昔各自積累的惡業所感,夜以繼日、連續不斷地飽嘗著寒熱饑渴等苦果,而絕不會有修法的機會。
(註)惱亂:煩擾打擾。令心神不安。唐.白居易詩:「別時十七今頭白,惱亂君心三十年。」

(註)為怨: 是為、作為 ;怨家、怨敵。
(註)終無是處: 終究是不可能的。
是處: thāna 有「是處、道理、狀態、住處、立足點」之義。漢譯往往譯為「處」。
是處:合乎因果道理。

【於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亦復如是。
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諸弟子所,惱亂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
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決定當趣無間地獄。
彼既造作如是重罪,復懷傲慢,誑惑世間,自稱:我等亦求無上正等菩提,我是大乘當得作佛。
彼由惱亂出家人故,下賤人身尚難可得,況當能證二乘菩提?無上大乘於其
絕分(註)!】


(註)惱亂:造作擾亂言行,使心煩惱糾纏,不能平靜。
(註)絕分:絕:斷。 分:離。


<< 04-05 經文註釋 >>
【又善男子!過去有國名般遮羅,王號勝軍,統領彼國。
時彼有一大丘
壙(註)所,名朅藍婆,甚可怖畏;藥叉羅剎多住其中,若有入者心驚毛竪。
時國有人罪應合死,王勅
典獄(註)縛其五處,送朅藍婆大丘壙所,令諸惡鬼食噉其身。罪人聞已為護命故,即剃鬚髮求覓袈裟,遇得一片自繫其頸。
時典獄者如王所勅,縛其五處送丘壙中。諸人還已至於夜分,有大羅剎母,名刀劍眼,與五千眷屬來入塚間,罪人遙見身心驚悚。】


(註)壙:
1.墓穴。《周禮.夏官.方相氏》:「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宋.歐陽修〈江鄰幾文集序〉:「故余於聖俞,子美之歿,既已銘其壙,又類集其文而序之。」
2.原野,郊外空闊處。《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註)典獄:職官名。執掌刑獄的事務。泛指獄官。《書經.呂刑》:「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敬忌,罔有擇言在身。」
羯恥那:又作羯恥羅,伽絺那。譯曰煮狗人,斷獄官。玄應音義二十三曰:「羯恥那,此謂煮狗人。」行瑫之雜集論音義曰:「羯耶那,此云殺狗人。」
了義燈二本曰:「羯恥羅,此云斷獄官。」


 
【時羅剎母見有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人可自安慰,我終不害汝,見剃髮染衣,令我憶念佛。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母我為飢渴,甚逼切身心,願聽食此人,息苦身心樂。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被殑伽沙佛,
解脫幢相(註)衣,於此起惡心,定墮無間獄。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懺悔染衣人,我
寧(註)於父母,造身語意惡,於汝終無害。(註)


(註)解脫幢相衣:解脫服、解脫幢衣,解脫幢相衣。袈裟之異名。言袈裟為求出離解脫之人之服。
法苑珠林二十二曰:「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
(註)寧:願也。

大方廣十輪經:「我等父母共為惡,身口意等造不善;我已捨惡不害汝,被著染衣解脫相。」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爾時摩訶迦葉言。我今解如來所教。寧於佛法犯罪。不事外道惡行修學。以何義故。若於如來法中行非法罪。所起惡行皆因涅槃能滅。若事外道所起惡行。皆入地獄餓鬼畜生。受諸惡報。」


【爾時復有大羅剎母名驢騾齒,亦有五千眷屬圍遶來入塚間。時羅剎母亦見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人於我勿怖,汝頸所繫服,是仙幢相衣,我頂禮供養。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人血肉甘美,願母聽我食,增長身心力,勇猛無所畏。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人天等妙樂,由恭敬出家,故供養染衣,當獲無量樂。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我今恭敬禮,剃髮染衣人,願常於未來,見佛深生信。】



【爾時復有大羅剎母,名鬇鬡髮,亦有五千眷屬圍遶來入塚間。時羅剎母亦見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大仙幢相衣,智者應讚奉,若能修供養,必斷諸有縛。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此人身血肉,國王之所賴,願聽我飲噉,得力承事母。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如是染衣人,非汝所應食,於此起惡者,當成大苦器。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汝是大仙種,堪為良福田,故我修供養,願絕諸有縛。】



【爾時復有大羅剎母,名刀劍口,亦有五千眷屬圍遶來入塚間。時羅剎母亦見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汝今被法衣,必趣涅槃樂,故我不害汝,恐諸佛所呵。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我常吸精氣,飲噉人血肉,願聽食此人,令色力充盛。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若害著袈裟,剃除鬚髮者,必墮無間獄,久受大苦器。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我等怖地獄,故不害汝命,當解放汝身,願脫地獄苦。】



【時諸羅剎母子眷屬,同起慈心解此人縛,懺謝(註)慰喻歡喜放還。
此人清旦疾至王所,以如上事具白於王。時勝軍王及諸眷屬,聞之驚躍歎未曾有;即立條制頒告國人:自今已後於我國中,有佛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但剃鬚髮被服袈裟,諸有侵凌或加害者,當以死罪而刑罰之。
由此因緣,眾人慕德,漸漸歸化,王贍部洲,皆共誠心歸敬三寶。】


(註)懺謝:猶懺悔。謝:自以爲過。


【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羅剎,雖受無暇餓鬼趣身,吸人精氣,飲噉血肉,惡心熾盛,無有慈悲;
而見無戒,剃除鬚髮以片袈裟掛其頸者,即便右遶、尊重頂禮、恭敬讚頌、無損害心。
然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懷毒惡,無有慈愍,造罪過於藥叉羅剎;愚癡傲慢、斷滅善根。
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諸弟子所,不生恭敬,惱亂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
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決定當生無間地獄。】



 << 04-06 經文註釋 >>
【又善男子!昔有國王,名超福德。有人犯過罪應合死,王性仁慈不欲斷命。有一大臣多諸智策,前白王曰:願勿為憂,終不令王得殺生罪,不付魁膾(註)令殺此人。
時彼大臣以己智力,將犯罪人付惡醉象。
時惡醉象以鼻卷取罪人兩脛舉上空中,盡其勢力欲撲於地,忽見此人裳有赤色,謂是袈裟,心生淨信,便徐置地,懺謝悲號,跪伏於前,以鼻
抆(註)足,深心敬重,瞻仰彼人。
大臣見已,馳還白王。王聞喜愕歎未曾有,便勅國人加敬三寶,因斯
斷殺(註),王贍部洲。】


(註)魁膾:劊子手。
廣雅:膾割也;案魁膾者,屠殺兇惡之帥也;從肉會聲也。
(註)抆:擦拭。音同「問」。漢.曹丕〈又與吳質書〉:「閒者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抆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摩也。【唐書·李勉傳】居官久,未嘗抆飾器,用車服。
(註)斷殺:禁斷殺生。


【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醉象,雖受無睱傍生趣身,而敬袈裟不造惡業。
然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懷毒惡,無有慈愍,造諸罪業過惡醉象。
愚癡傲慢,斷滅善根,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諸弟子所,不生恭敬,惱亂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
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焚燒
相續(註),一切智者之所遠離,決定當生無間地獄。】


(註)相續:因果次第而不斷絕也。有為法無一常住,世人但認因果連續為常住耳。
俱舍論四曰:「何名相續,謂因果性。」


【若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成就如是第三惡輪。
由此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廣說乃至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見有所施四方僧物,謂諸寺舍、或寺舍物、或諸園林、或園林物、或諸莊田、或莊田物、或所攝受淨人男女、或所攝受畜生種類、或所攝受衣服飲食、或所攝受床座敷具、或所攝受
病緣(註)醫藥、或所攝受種種資身應受用物;
如是所施四方僧物,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清淨苾芻所應受用。
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以強勢力侵奪,具戒清淨苾芻不聽受用;迴與破戒惡行苾芻經營在家諸俗業者,令共受用、或獨受用。
破戒苾芻既受得已,或共受用,或獨受用,或與俗人同共受用。

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註)病緣:疾病。
生病起因之因緣不同。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廣說乃至,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見依我法而出家者,
聰叡(註)多聞,語甚圓滿,或能傳通(註)聲聞乘法、或能傳通獨覺乘法、或能傳通無上乘法,令廣流布利樂有情。
彼於如是說法師所,呵罵、毀辱、誹謗、
輕弄(註)、欺誑、逼迫、惱亂法師,障礙正法。

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註)傳通:或於東西,或於古今,教法傳來弘通也。
宗輪論述記上曰:「具葉傳通,道終未替。」行宗記上一之一曰:「古今傳通。」
(註)聰叡:聰穎明智。
瑜伽八十三卷:聰叡者:先後漸次於彼義中,無忘失故。

(註)輕弄:輕:輕蔑、輕視。弄:嘲諷、取笑。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廣說乃至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見有所施四方僧物、寺舍、莊田、人畜、財寶、花樹、果樹、染樹、蔭樹、香藥樹等,及餘資身種種雜物。
我諸弟子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清淨苾芻,所應受用。
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以強勢力,或自逼奪、或教人奪、或為自用、或為他用。

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愚癡,懷聰明慢,言無真實,遠離善友,隨惡友行,於諸聖法心懷猶豫,不見不畏後世苦果;
常樂習近諸惡律儀,好行殺生乃至邪見,而懷傲慢誑惑世間,自稱我是住律儀者。
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種種方便毀滅我法:於歸我法而出家者,數數瞋忿、呵罵毀辱、拷楚禁閉、割截支節乃至斷命。
我所說法不肯信受,壞窣堵波及諸寺舍,驅逼苾芻
退令還俗(註),障礙剃髮被服袈裟,種種驅使同諸僕庶。

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註)退令還俗:退黜、解除僧籍,使其還俗。
還俗又作歸俗。謂已入僧籍者因心生退墮,或奉官命脫下法服歸還俗家。還俗之因約有三種:
(一)自身不欲為僧侶而除去僧籍者,如心生退墮,或因世尊之教誡甚深甚難,學道亦復甚深甚難而退出者。
(二)因犯罪而被逐出教團者。
(三)奉朝廷之命而還俗者,如北周武帝之滅佛。依照戒律規定,僧尼可以自由捨戒還俗,然比丘尼還俗後則不得再度出家。
此外,亦有謂還俗、歸俗之義有別,以出家人自行歸返俗家生活者,稱為歸俗;出家人犯罪而被逐出教團者,稱為還俗。

 

【善男子!若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上所說十種惡輪,或隨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壞燒滅皆為灰燼;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此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當來世下賤人身尚難可得,況當能證二乘菩提?無上大乘於其絕分!
如是惡人,大乘名字尚難得聞,況當能證無上佛果!是人究竟自損損他,一切諸佛所不能救。】


<< 04-07 經文註釋 >>
【善男子!譬如有人壓油為業,一一麻粒皆有蟲生,以輪壓之油便流出。汝當觀此壓麻油人,於日夜中殺幾生命?
假使如是壓麻油人,以十具輪相續恒壓,於一日夜,一一輪中所壓麻油數滿千斛,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汝觀此人殺幾生命?所獲罪業寧為多不?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所殺無量無邊,所獲罪業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唯佛能知餘無知者。】


(註)斛: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斗為一斛,後改作五斗為一斛。
《說文解字》:「斛,十斗也。」明.張自烈《正字通.斗部》:「斛,今制五斗曰斛,十斗曰石。」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婬坊,一一坊中置千婬女,一一婬女種種莊嚴,誑惑多人恒為欲事,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此人獲罪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前十輪壓油人罪,等一婬坊所獲罪業。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酒坊,一一坊中種種嚴飾,方便招誘千耽酒(註)人,飲興歡娛晝夜無廢,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此人獲罪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前所說,十婬坊罪,等一酒坊所獲罪業。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屠坊,一一坊中於一日夜殺害千生,牛、羊、駝、鹿、雞、猪等命。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此人獲罪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前所說,十酒坊罪,等一屠坊所獲罪業。
如前所說十屠坊罪,等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前十惡,隨成一輪,一日一夜所獲罪業。】


 (註)耽酒:沉迷於酒。
唐.杜甫〈述懷〉詩:「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十壓油輪罪,等彼一婬坊,置彼十婬坊,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等彼一屠坊,置彼十屠坊,罪等王等一。】

這時世尊說了偈頌:
十輪壓油人所得罪業,等同開設一淫坊罪業。
開設十淫坊所得罪業,等同開設一酒坊罪業。
開設十酒坊所得罪業,等同開設一屠坊罪業。
開設十屠坊所得罪業,等同刹帝利惡王等惡人在十惡輪中隨造一惡輪所得罪業


白話地藏十輪經註釋卷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